人才素质测评复习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才素质测评复习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efc80b9a26925c52dc5bf02

二次量化即指对素质测评的对象进行间接的定量刻画,即先定性描述后再定量刻画的量化形式。二次量化的对象一般是那些没有明显的数量关系但具有质量或程度差异的素质特征。 19、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就是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引发被试者陈述自己的看法,然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研究分析,从而对人的价值观、态度、情绪、气质、性格等素质特征进行测量与评价的一种心理测试方法。

四、简答题:

1、简述素质测评的功能和原则:

答:素质测评的功能:1)鉴定功能;2)诊断功能。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人员素质测评的诊断功能首先表现出咨询的作用。3)预测功能。4)激励功能。5)导向功能。

素质测评的原则:1)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 2)精确测评与模糊测评相结合;3)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4)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2、简述问卷法的优缺点:

优点:1.运用范围广;2.容易数量化;3.是一种高效调查手段;4.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代表性;5.可以避免主观偏差,减少人为的误差。

缺点:1.问卷的回收率有时难以保证;2.问卷调查资料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3.被测人员不配合的,数据不够精确;4.要求被调查

17

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5.难以将结论直接与被测人员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

3、简述实验法的优缺点:

优点1.可以把握因果关系,明确应对的政策;2.变量容易控制;3.实验结果精确可靠。

缺点:1.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2.主试需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3.被测人员不自然。 4、简述个人报告的特点和内容:

答:一个好的素质测评个人报告要体现结构性、逻辑性、详尽性、客观性四大特点。一般完整的个人人事测评报告包括8项内容: (1)测评归类信息。(2)被测评者信息。(3)测评项目。(4)测评结果。(5)结果分析。(6)总评。(7)复合意见。(8)责任人信息。

5、简述人员素质测评对招聘意义:

答:人员素质测评对招聘意义是:(1)降低人员招聘风险;(2)有利于人员的安臵与管理;(3)为人员的预测与发展奠定基础。 6、简述素质测评信息化的特点:

答:素质测评信息化并不是一种特定的测评方法,而是诸多素质测评方法在计算机上的再现。它能够实现对一般素质测评方法的总和,并为之提供更广阔得施展舞台。特点:1)形象性。2)简易性。3)安全性。(4)科学性。5)经济性。6)时效性。 7、简述网络测评及其优势:

18

答:网络测评是诸多人员素质测评方法在计算机网络上的再现。它实现了对一般人员素质测评方法的总和,并为之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对一般测评方法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造。

网络测评的主要优势体现在:(1)经济性。(2)克服人为干扰的因素。(3)最大限度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影响。(4)适应信息时代测评发展的要求。

8、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含义及特点: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由一组测评对象组成一个临时工作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的一种测评形式。评价人员只是通过安排测评对象的讨论题目,观察每个测评对象的表现,给测评对象的各个要素评分,从而对测评对象的能力、素质水平做出判断。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特点:(1)应用范围广,操作起来比较灵活。 (2)提供给测评对象一个平等的相互作用的机会。(3)对评价人员的技术又要求高。

9、简述公文处理的含义、目的及特点。

答:公文处理又叫公文筐作业。与其他测评技术相比,公文处理是评价中心用得最多的一种测评形式。它是在模拟情境中,通过测评对象对文件的处理情况来评定其潜在的管理能力的一种方法。

公文处理的特点是:(1)程序简单,易于操作。(2)具有很高的工作相关性。(3)信度和效度较高。 10、常用行为效标有哪些?

19

答:常用的行为效标有:(1)学术成就;(2)突出贡献;(3)日常表现;4)团体特征;(5)等级评定。 11、素质测评信息化的理论依据:

答:人员素质测评信息化的理论依据是:(1)认知心理学理论:(2)非智力理论。(3)项目反应理论:(4)人机交互作用理论: 12、问卷法的编制原则: 答:问卷法的编制原则:

(1)问卷内容具有代表性。题目内容的具体要求如下:1)问卷内容不要太多,否则易造成被测人员的畏难情绪。2)问卷内容不应涉及敏感问题,以免被测人员顾虑重重。3)问卷内容不能与被测人员的实际生活脱离,否则易导致对问卷不兴趣。 (2.)问卷语言使用准确; (3)问卷表述方式准确; (4)问卷设计要科学化。 五、论述题:

1、分析面试和笔试相比较的优势:

答:面试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深入了解求职者与未来工作岗位之间的匹配度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对的笔试等人员素质测评方式而言,面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面试是主考官与应试者相互沟通、了解的过程;(二)可以弥补笔试的不足,并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者和冒名顶替者;(三)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