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手册4.1-4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路基手册4.1-4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f2791fa770bf78a65295400

6)采用读数方式测记各贯入深度的触探参数时,由标尺和位移指针组成的计深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标尺刻度为10cm,刻度误差小于5mm,累积误差不得大于标尺全长的0.2%; b 标尺应垂直固定于触探孔旁的地面不动点处;位移指针应置于向下贯入的工作探杆上,随探杆一道下移。

c 探杆处于贯入状态时不得移动标尺;

d 当使用自动记录仪器时,计深误差不得大于1%。

7)单桥探头、双桥探头和孔压探头规格及更新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探头,严禁在生产中使用。

8)探头的机械加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套筒和摩擦筒表面纵向粗糙度应小于3.2μm; b 探头表面硬度HRC宜为45~50;

c 锥头、摩擦筒与探头管之间的滑动间隙不宜大于150μm; d 锥头、摩擦筒与探头管的同轴度公差为φ0.2mm; 9)探头的技术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力传感器的检测总误差和绝缘性能应符合有关规定[见4.1.1.4款4)项之C.3]。 b 探头在工作状态下,各部传感器的互扰值应小于本身额定测值的0.3%。 c 探头应能在-10℃~45℃的环境温度中正常工作。

d 孔压探头透水元件(过滤片)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过滤片置于探头锥面上时,过滤片中心或中心线距锥顶的距离应为0.5~0.8倍圆锥母线长度;

ⅱ 过滤片置于锥底全断面以上的圆柱面处时,过滤片的上表面距锥底面的高度应小于10mm。

e 过滤片的渗透系数宜控制在(1~5)310cm/s范围内。在组装好的孔压探头中,过滤片与相邻部件的接触界面应具有(110±5)kPa的抗渗能力;过滤片应有足够的刚度和耐磨性。

f 满负荷水压条件下,孔压传感器应变腔的体(容)积变化量不大于4mm,体变率应小于0. 2%。

10)各种探头,自锥底起算,在1000mm长度范围内,与之连接的杆件直径不得大于探头直径 ;减摩阻器应在此范围以外(上)的位置加设。

11)探头贮存应配备防潮、防震的专用探头箱(盒),并应存放于干燥、阴凉的处所。带透水元件的探头锥尖,应贮存于盛有脱气液体(水或硅油)的专用密封容器内,使透水元件始终处于饱和状态。

4.1.3.4.4 试验要点

1)现场试验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a 电缆应按探杆连接顺序一次穿齐,其长度L可按下式估算:

L>n(l+0.2)+7 (4.1.3-60)

式中 l——每根探杆(含接头)长度(m);

3

-5

[4.9]

。未经标定的

n——探杆根数。

b 安放触探机的地面应平整;使用的反力措施应保证静力触探达到预定深度。 c 检查使用的探头是否符合规定;核对探头标定记录,调零试压。孔压探头在贯入前应用特制的抽气泵对孔压传感器的应变腔抽气并注入脱气液体(水、硅油或甘油),至应变腔无气泡出现为止。

2)触探主机就位后,应调平机座并用水平尺校准,与反力装置衔接、锁定并随时进行检查 ;当触探主机不能按指定孔位安装时,应记录移位后的孔位和地面高程。

3)触探贯入速率应符合4.1.3.4.3之第3)项规定。使用手摇式触探机时,手把转速应力求均匀。

4)在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区进行孔压触探,应使用外径不小于孔压探头的单桥或双桥探头开孔至地下水位以下后,向孔内注满水,再换用孔压探头触探。

5)探头的归零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单桥或双桥触探:

a 将探头贯入地面下0.5~1m后,上提探头5~10cm,观测零位漂移情况,待其稳定将仪表调零并压回原位即可开始正式贯入;

b 在地面下6m深度范围,每贯入2~3m应提升探头1次,将零漂值作为初读数填入记录表的相应深度旁,然后使探头复位,继续贯入;

c 孔深超过6m后,视零漂值大小,可放宽归零检查的深度间隔或不作归零检查; d 终孔起拔时和探头拔出地面时,应记录零漂值。

B 孔压触探时,在整个贯入过程中不得提升探头。终孔起拔时应记录锥尖和侧壁的零漂值; 探头拔出地面时,应立即记录孔压计的零漂值。

6)使用数字式仪器时,每贯入0.1m或0.2m应记录一次读数。 7)计深标尺设置在主机上时,每贯入3~4m应校核一次实际深度。

8)在预定深度进行孔压消散试验时,应从探头停止贯入时起,用秒表计时,记录不同时刻的孔压值和端阻值等参数。计时间隔由密而疏,合理控制。试验过程中,不得松动、碰撞探杆 ,也不得施加使探杆上、下位移的力。

9)孔压消散试验孔所在地区的地下水位未知或不明确时,至少应有一孔做到孔压消散达稳定值为止(以连续2h内孔压值不变为稳定标准)。共他各孔试验点的孔压消散程度,可视地层情况和设计要求而定,固结度达60%~70%时,可终止试验。

10)遇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停止贯入并在记录表上注明: a 触探主机负荷达额定荷载的120%; b 贯入时探杆出现明显弯曲; c 反力装置失效; d 探头负荷达额定荷载; e 记录仪显示异常。

11)触探终孔后起拔最初几根探杆时,应注意观察并丈量探杆表面干、湿分界线距地面的深度,注明于记录表内或标注于记录纸上。有条件时宜于收工前或次日核查地下水位。

12)探头拔出地面后,应及时清洗、检查。进行下一孔触探时,孔压探头的过滤片和

应变腔应重新进行脱气处理。

13)记录人员必须按记录表要求用铅笔逐项填记清楚,记录表格式可根据工程技术要求制作。

4.1.3.4.5 资料整理

1)单孔触探成果资料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a 各触探参数随深度的分布曲线(简称触探曲线); b 土层名称、潮湿程度或塑性状态、地下水位; c 各层土的触探参数值和地基参数值;

d 孔压触探在作孔压消散试验时,应附孔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曲线;必要时附端阻随时间的过程曲线。

2)单孔触探图图幅尺寸与格式可根据工程技术要求制作。 3)读数方式取得的原始数据,应按下列步骤及要求修正:

a 记录深度与实际深度有出入时,应根据记录表所标注的数值和深度误差出现的深度范围,按等距修正法调整;多余的读数记录应根据实际贯入情况删除。

b 具一定热敏性的探头(传感器),当零漂值在该深度段测试值的10%以内时,可依归零检查的深度间隔,按线性内插法对测试值予以平差。当零漂值大于该深度段测试值的10%时,宜在相邻两次归零检查的时间间隔内,按贯入行程所占时间段落依比例进行线性平差。

c 各深度的测试值按下式修正:

xd??xd??xd (4.1.3-61)

?——某深度d处读数的修正值; 式中 xdxd——深度d处的实测值(读数);

?xd——相应深度d处的零漂修正量(平差值),分正、负。

4)读数方式取得修正的原始数据后,各深度的触探参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Xd??xd (4.1.3-62a)

Rf(%)=100(fs/qc) (4.1.3-62b) qT=qc+(1-a)uT=qc+β(1-α)ud (4.1.3-62c)

Bq??u/?qT??V0? (4.1-62d) ?u?uo?uw (4.1.3-62e)

式中 Xd——深度d处的触探参数(ps、qc、fs、ud、uT)代号; ξ——触探参数的标定系数; Rf——摩阻比; qT——总锥尖阻力; α——探头有效面积比;

uT——孔压探头贯入时于锥底以上圆柱面处测得的孔隙水压力(简称贯入超孔压); ud——孔压探头贯入时于锥面处测得的孔隙水压力;

β——孔压换算系数,即uT与ud之比值,可按表4.1.3-11取值;

表4.1.3-11 与土质状态有关的β值

粉、细砂 土质状态 中砂、粗砂 松散~中密 β 1 0.7~0.3 密实 <0.3 粉土 粉质黏土 黏土 重超固结黏土 正常固结及轻度超固结 0.6~0.3 0.7~0.5 0.8~0.4 0.4~-0.1 Bq——超孔压比;

?vo——土的总自重压力;

?u——探头贯入时土的超孔隙水压力;

uo——探头贯入时的孔隙压力(简称贯入孔隙压力),过滤片置于探头锥面上时,uo=ud;过滤片置于锥底圆柱面处时,uo=uT;

uw——静止孔隙水压力(静水压力)。

5)自动记录仪取得的原始记录曲线应按下列要求修正: A 贯入深度修正

a 按下式计算实际贯入深度d:

d?nl?h??l (4.1.3-63)

式中 l——每根探杆长度; n——贯入土中的探杆根数;

h——从锥底全断面处起算的探头长度;

?l——未入土的探杆余长。

b 以孔口地面为深度零点,以停止贯入(加接探杆)时锥尖应力松驰所形成的似归零线为依据 ,用记录纸上所标注的深度误差,按上式校正曲线深度;

c 双笔或三笔式记录曲线应标明深度零点。 B 曲线幅值修正

a 以归零检查的标注为依据,直线连接两相邻归零点,根据此连线与记录纸上零线的偏差值,反号调整记录曲线的幅值;

b 因加接探杆造成记录曲线脱节或出现喇叭口曲线形态时,应以平顺曲线予以补齐。 c 根据探头的标定系数,绘制修正后的触探曲线纵横坐标比例尺,注明单位和标出各触探曲线所代表的参数符号。

6)孔压消散值可按下列程序修正:

1 以修正的贯入孔压值(ud或uT)作为消散试验的孔压初始值,以零漂修正量等量修正试验点各个时刻测定的孔压消散值(ut);

2 以孔压消散值(ut)为纵轴、时间对数值(lgt)为横轴,绘制孔压消散曲线(ut——lgt); 3 孔压消散曲线初始段出现陡降时,可用云形板拟合,使其后段曲线能通过陡降段终点并与纵轴相交;

4 孔压消散曲线初始段出现上升现象时,宜略去其上升段,以曲线峰值点作为消散曲线的计量起点,在同一张ut——lgt坐标图中重新绘制孔压消散曲线。

7)触探成果图件可按下列要求绘制:

a 应以深度为纵轴、触探参数为横轴绘制触探曲线,其中fs、ud(或uT)及qc之间的数值比例宜取1∶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