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f2ba6c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2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江西名校高三检测)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材料反映了唐代尚书省 ( ) A.组织整齐严密,是各机构的典范 B.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 C.掌侍进奏、参议表章 D.经常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拟圣旨

答案 B 材料中并未论述唐代尚书省的组织架构,故A项错误;材料“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说明唐代尚书省位高权重,对国家的发展影响深重,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尚书省的职能问题,故C、D两项错误。

2.(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 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丞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秦汉时期,丞相位高权重。到了南北朝时期,“门下”从皇帝的侍从机关发展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皇权加强,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与史实不符;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并未退出权力中心,故D项与史实不符。

3.(2019广西怀化质检)《汉书·武帝纪》记载: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材料反映汉武帝时期( ) A.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 B.孝廉之人往往受到国家重用 C.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D.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

1

答案 A 材料中“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表明汉武帝加强对地方郡国官员举荐孝廉制度的考核力度,对于察举不力者给予惩罚,说明当时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并不能说明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中央加强对地方官员察举孝廉制度的考核,不能说明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故D项错误。

4.(2018湖北黄石高三调研)中国古代正史中有“选举志”,《通典》中有“选举典”,《通志》中有“选举略”,《文献通考》中有“选举考”。这些文献中记载的“选举”功能的实现,在唐以后是通过( ) A.竞选 B.推荐 C.考试 D.提拔

答案 C 根据“选举志”“选举典”“选举略”“选举考”“唐以后”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创立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以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到唐代日臻完善,故C项正确。 5.(2018广东六校三联)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 《通典》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监(御史)监察地方;到了汉代惠帝、文帝和武帝时,分别派遣御史、丞相史、刺史监察地方官员。这说明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故选C项。秦汉时期,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如何,故B项错误;秦汉时期,监察官虽然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但其官职并不高,故D项错误。

6.(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 )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2

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 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

答案 D 根据材料“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和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总办公处,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体现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而不是加强皇权,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而是强调“政事堂”的出现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B项错误。政事堂原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并不是提升了中书省的法定地位,C项错误。

7.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答案 C 材料中刘邦分封同姓王,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旨在保证刘姓天下永固,故C项符合题意。刘邦的做法不仅仅希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更希望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故A项错误;汉承秦制,故B、D两项错误。

8.(2018课标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河朔型 中原型 边疆型 东南型 数量(个) 7 8 17 9 官员任免 藩镇自擅 朝廷任命 朝廷任命 朝廷任命 赋税供纳 不上供 少上供 少上供 上供 兵额与功能 拥重兵以自立 驻重兵防骄藩 驻重兵守边疆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的理解。观察表格,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基本情况看,除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

3

中央对抗外,其他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明唐朝“安史之乱”后,虽然藩镇割据林立,但唐朝的政治统治并未结束,这表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的政治统治,故选D项。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大多数,但并不能据此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藩镇之间的争战,B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C项错误。

9.(2019陕西鸡西质检)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答案 C 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转运使的审计和监督体现了政府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而不是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中央通过掌握地方财权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即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财政权的严格控制,并没有说明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故D项错误。

10.(2016课标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材料表明,明朝对地方三司的管理从六部直接管理演变为由巡抚管理,巡抚总括地方三司,这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

11.(2019湖北武汉示范高中联考)明正德年间任吏部尚书的王琼说:“内阁之权渐重,无异宰相之设。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意旨)而后行。”材料现象( ) A.体现了皇权专制的加强 B.说明内阁官位高于六部 C.反映了六部直辖于内阁 D.表明内阁大臣趋向专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