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故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文言故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f41cd34767f5acfa1c7cdd7

12..刘廷式娶盲女

【原文】刘廷式本田家,邻舍翁甚贫,有一女,约与廷式为婚。后契阔①数年,廷式读书登科②,归乡闾③。访邻翁,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④,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⑤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⑥士大夫。廷式坚不可

,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闺门极雍睦,其妻

相携而后能行,凡生数子。廷式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为之阔略。其后廷式管干江州太平宫而妻死,哭之极哀。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

【注释】①契阔:相隔,分别。②登科:指科举考试被录取。③乡闾:乡里。

④瞽:眼瞎。⑤申:说明。⑥姻:嫁,与……联婚。⑦坚不可:坚决不同意。

13.曾子杀猪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①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②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顾反:回来。②知:是非判断能力。

14.师旷论学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②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燃蜡烛照亮。②人臣:臣子。

15.歧路亡羊【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①,又请杨子之竖②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注释】①党:旧时指亲族。②竖:童仆

16.公 仪 休 嗜 鱼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受而不免于相,长 自给于鱼。”此明于鱼为己者也。

17.束 緼 请 火

里母相善妇见疑盗肉,其姑去之,恨而告于里母。里母曰:“安行,今令姑呼汝。”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姑乃直,使人追去妇女还之。

18屠 牛 吐(人名)

齐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屠牛吐辞以疾。其友曰:“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为辞之?”吐应之曰:“其女丑。”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谓也?”吐曰:“吾善肉,如量而去,苦少耳;吾肉不善,虽以他附益之,尚犹贾不出。今厚送子,子丑故耳。”其友后见之,果丑。

19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者曰:“此何虫也?”御曰:“此是螳螂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公曰:“此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车避之,而勇士归之。

20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21 学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22枭 东 徙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23东 食 西 宿

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24埋 两 头 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25惠子家穷,饿数日不举火,乃见梁王。王曰:“夏麦方熟,请以割子可乎?”惠子曰:“施方来,遇群川之水涨,有一人溺,流而下,呼施救之。施应曰:‘我不善游,方将为子告急于东越之王,简其善游者以救子,可乎?’溺者曰:‘我得一瓢之力则活矣。子方告急于东越之王,简其善游者以救我,是不如救我于重渊之下、鱼龙之腹矣。’” 26狂 泉

昔有一国,国中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独得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王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共执国主,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国主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众乃欢然。

27鹦 鹉 灭 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