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大国际关系考研辅导班讲义资料课件笔记国际关系史名词——袁明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7北大国际关系考研辅导班讲义资料课件笔记国际关系史名词——袁明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f7c1bdfe45c3b3567ec8bac

人,俘敌59.4万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结束。苏联军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布)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历尽艰难险阻,付出巨大牺牲,与同盟国和东欧各国人民一道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侵略军及其仆从国军队。同中国、蒙古和朝鲜军队并肩战斗,击溃了远东的日本关东军。为反法西斯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5、阿拉曼战役: 北非意军在1940年12月至1941年 1月遭到英军歼灭性打击。 2月德国非洲军团由E.J.E.隆美尔指挥进入北非。德、意军重新发动进攻。1942年 6月21日图卜鲁格英军 3.5万人向德军投降。30日德、意军队进抵距埃及亚历山大港约96公里的阿莱曼。英国朝野为之震动,引起一场政府危机。邱吉尔亲赴开罗改组英国中东司令部。B.L.蒙哥马利出任英第八集团军司令,于9月初击退隆美尔对阿莱曼防线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10月23日至11月 4日,英军进行阿莱曼战役,共击毙击伤和俘获德意军5.9万人。1943年1月23日英军进入的黎波里,至此共向西追击2200多公里。

16、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美、英和加拿大等国盟军5个步兵师、3个空降师在法国塞纳湾诺曼底沿海登陆。为此次登陆盟军集结兵力达 287.6万人、6500艘战斗舰艇和运输船只、11000架作战飞机及 2700架运输机。迄12日已有19个师、32.6万人登陆,将 5个登陆场连成一片。由于盟军登陆前准备充分、兵力占有绝对优势、完全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各国官兵与抵抗战士奋勇作战以及苏军东线攻势的配合,而德军对盟军登陆方向判断失误等因素,盟军得以胜利进行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

17、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11月19日,苏军3个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反攻,23日在卡拉奇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等部22个师33万人。在粉碎德军顿河集团军群的解围行动后,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围歼战。1月31日,歼灭斯大林格勒市中心德军,俘获德第六集团军司令F.保卢斯。2月2日,被围德军全部投降或被歼灭。在持续200天的战役期间,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 150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3500辆、飞机3000架。德军遭到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 18、莫斯科战役 德军自9月30日向莫斯科发起进攻,在付出相当代价后推进到莫斯科近郊,最近点距莫斯科城只有20公里。10月20日起,苏联大部政府机构和部分工厂撤离莫斯科。苏军顽强奋战,终于在12月 6日遏止德军攻势,转入反攻。1942年1月8日起,苏军调整部署,以9个方面军和两个舰队在空军支援下发动全线反攻。经3个月鏖战,排除了德军占领莫斯科的危险,将德军击退150~400公里。冬季战役结束时,德军伤亡总数为83万多人。德军首次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的“闪电战”亦告破产。但苏军未能达到歼灭德军主力的战略目标,尚未夺得战略主动权。

19、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指挥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战线上分 3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奋起抵抗,迫使德军放弃南、北、中 3路齐头并进的计划,但苏军遭到重大损失,苏联西部大片国土沦陷。苏军在战争初期失利由多种因素造成:德国拥有中西欧强大经济、军事资源,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军队现代化装备程度较高,以绝大部分兵力集中于东线发动突然袭击,使得德国在一段时间内力量对比上居于优势。苏联方面,斯大林为了尽量推迟战争到来,极力避免“刺激”德方,不相信战争前夕来自多种渠道的表明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没有及时完成战争准备,导致战争初期措手不及。苏军战略思想和指挥艺术亦不能适应对德作战的要求,对德军主要突击方向判断失误,兵力部署不当。20世纪30年代以M.H.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为首的大批苏军高级将领和优秀军官被无辜清洗,严重削弱了部队战斗力。为此,在战争初期苏军付出惨重代价。

20、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早在德波战争期间,苏联即着手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之间防备德国进攻的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通过扩大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略地位。1939年 9月17日,苏军出兵波兰,占领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等地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11月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1939年11月30日爆发苏芬战争。翌年 3月12日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国境线向北推移 150公里,苏联获取41000平方公里领土,并租借汉科半岛及附近岛屿30年。1940年6月15日,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进驻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占据面积约17.4万余平方公里。8月初,波罗的海沿岸3国并入苏联。1940年 6月28日,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快速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进驻罗马尼亚管辖下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占据面积5.1万平方公里。至此,苏联已将其国界向西推移300~400公里。苏联政府认为这对保证苏联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学术界大多认为,以本国安全为名出兵占领别国领土和以武力解决历史遗留领土争端,其理由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事实上,德国在发动对苏战争后3个星期内分别在三个方向推进300~600公里,6月28日即占领明斯克。从防务的观点来看,“东方战线”并未起到苏联预期的作用。

21、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了10年军事经济合作条约,建立柏林、罗马、东京铀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日本为此中断了同德国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并向德国提出抗议。但出于共同的利益,1940年德日在东京恢复了谈判,并且意大利也加盟其中。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订。条约规定:日本承认德国与意大利在建立欧洲“新秩序”事业中的领导权,德国与意大利则承认日本在建立东亚“新秩序”事业中的领导权。三国保证,当缔约国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彼此以政治、经济、军事之一切手段互相支援。这一侵略性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正式结盟。苏德矛盾重新突现出来,英美同德意日的矛盾也日趋激化。 22、苏日中立条约 :为加强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日本天皇陛下决定缔结一份中立条约,1941年4月13日,松冈洋右和 莫洛托夫在克林姆林宫签定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规定:(1)签约双方承诺双方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对方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2)如果签约的一方与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势力有敌对冲突,条约的另一方将在整个冲突期间保持中立。 (3)苏联誓言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誓言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第八章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激烈对抗

1、乔治?凯南:美国著名外交家、苏联问题专家、外交政策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凯南被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学界称为\遏制之父\,他的一生与美国外交政策的设计、执行、批评和研究一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极大的影响。1904年,凯南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一个富裕的中产之家,1917年后相继受教于圣约翰军事学校(1917-1921年)和普林斯顿大学(1921-1925年),1925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26年,凯南进入外交机构,经过培训后被派驻欧洲。1927-1928年,凯南先后在瑞士的日内瓦、德国的汉堡和柏林、爱沙尼亚的塔林及拉脱维亚的里加等地的美国领馆或使馆任职。1929-1931年,凯南进入柏林大学,攻读俄国语言文学和历史;1931-1933年在里加的美国大使馆任职,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苏联问题专家.1946年4月,凯南奉调回华盛顿,任国防大学副校长,1947年5月出任新组建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室主任,进入美国外交决策核心,参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复兴日本计划等政策。1950年,凯南因与国务卿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发生分歧后辞职,后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任职。1951年秋,凯南返回外交机构,并出任美国驻苏大使(1952年5-10月)。1953-1974年,凯南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他在担任驻苏联大使馆代办期间曾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回了一份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在电报中首先分析了苏联对外政策的前提和根源。凯南认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前提是它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的国际政治观,即苏联领导人相信苏联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世界观源于俄国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而历史的不安全感使得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目前,苏联的扩张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口号的伪装之下进行的。凯南指出,苏联对外扩张的根本目的是削弱西方主要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增加苏联的力量及其势力范围,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统治全球。鉴于苏联对外政策的性质及其目的,凯南认为美国和苏联之间不可能达成永久的妥协,因此建议美国政府采取一种实力对抗政策。一方面,西欧各国羸弱不堪,美国必须为其提供安全保护;另一方面,苏联\对理智的逻辑无动于衷,但对实力的逻辑却极为敏感\,因此,美国政府应充分显示其实力意向,它就\无须诉诸任何形式的大规模军事冲突\而解决美苏之间的问题。乔治?凯南也因此而得名。 2、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 :《欧洲复兴计划》的通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争夺全球战略的重点—欧洲的扩张计划。1947年6月5日,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故名。他说。当时欧洲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质极度匮乏,而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它的支付能力。如果没有大量额外援助,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危机。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1947年7-9月,英、法、意、奥、比、荷、卢、瑞士、丹、挪、瑞典、葡、希、土、爱尔兰、冰岛16国的代表在巴黎开会,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德国西部占领区和的里雅斯特自由区也宣布接受),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了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的总报告。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计划原定期限5年(1948-1952),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美国对欧洲拨款共达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余为贷款。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简称“北约”。是战后美国为了维护其在欧洲的地位,联合西方国家建立的军事政治组织。其建立标志着战后长期对峙的两大集团之一------西方集团的核心的形成,加深了东西方的对立,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冷战。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6日、西班牙于1982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进入90年代,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的职能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49年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同中欧、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1997年5月,为“把北约与伙伴国的政治军事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国家与伙伴国家外长共同决定成立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 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华约解体后,北约谋求扩大其使命,如维持和平和通过对话促进区域稳定等。 该组织的主要机构为北大西洋理事会(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计划与分析委员会、常任代表理事会、国际秘书处和军事委员会。北大西洋理事会为北约的主要决策机构,它经常举行大使级的会晤,每年至少举行两次外长级会晤,必要时举行首脑会议。军事委员会为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下辖欧洲盟军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区域联合防空计划小组等,军委会每年开会两至三次,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其主席由军委会成员选定,任期两到三年。除法国、西班牙和爱尔兰外,所有成员国都指派一些本国军队由北约统一指挥。1991年12月,北约设立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作为同它原来的东欧集团对手中的国家进行对话的一个论坛。 北约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是通过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就高级国际重大政治问题密切磋商、协调立场;在军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略和行动计划;每年举行各种军事演习。

4、柏林危机:1948年在柏林发生的一次美苏斗争,历时11个月,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而告终。史称这次斗争为“柏林危机”。这次危机是美国蓄意分裂德国、恶化美苏关系而制造的一次事件。 战后,德国战败,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1945年6月5日,占领区当局在柏林开会,联合发表《关于德国占领区的声明》,规定东区由苏联占领,西南区由美国占领,西北区由英国占领,西区由法国占领;柏林由四国共管。随后成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对德国实行管辖。1945年以后。为了解决德国问题,四国曾举行过数次外长会议。1948年2月,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外长会议在伦敦召开。在此次会议上,美国加紧推行分裂德国的步骤。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推行欧洲复兴政策。这次会议于6月7日结束后发表公报,决定在德国西占区拟订“基本法”,召开“制宪会议”;美、英、法拟议建立德国西部国家;在德国境内西区进行币制改革;六国组成国际管理机构对西区的工业生产进行管理等。伦敦会议是由美国操纵的,排斥苏联在德问题上的发言权,试图单独解决德国问题,并在德国西部建立一个国家,以此为桥头堡,建立反苏阵线。对此,苏联非常不满。1948年3月20日,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6月19日,针对美国于6月18日宣布将于20日在德境西区进行币制改革的声明,苏联发表了政府声明,指出大柏林属苏占区内,是苏占区的一部分;宣布为了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苏联将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控制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道。柏林危机由此开始。 22日,苏、美、英、法在柏林召开会议讨论柏林货币问题。苏联代表在会上宣布,苏联决定在柏林发行新货币,美国随即宣布把德境西区货币改革扩大到柏林西区。由于柏林是由四国共管,苏美都声称有权在柏林推行新货币,并且命令柏林行政管理当局执行各自的货币政策。23日下午,柏林市政当局采取折衷方案,决定在苏占区实行苏联发行的新币,在柏林西则实行美英法的新币。 24日,苏联针对这种情况,全面封锁了柏林,中断柏林铁路、公路、水路交通线。美国以此提出抗议,英法政府支持美国的立场。三国随即也宣布对两个德占区即苏联占领区和美、英、法占领区之间和柏林西区与苏占区之间的交通、运输和贸易进行限制。柏林危机全面爆发,一时苏占区和德境西区关系非常紧张,交通、运输中断、居民来德被限制,柏林市政管理陷入混乱,人心惶惶。战争气氛笼罩着柏林。美国为了进一步实现其分裂德国的阴谋,推波助澜,大肆宣传核恐怖,并有意制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假象。以迷惑人心。美国还运送了大量武器、物资到美、英、法占区。 8月2日,斯大林指出美国破坏德国的统一,使西方失去共管柏林的法律基础,建议用柏林苏占区的新币代替西区的新币。美、英、法驻苏大使在听取了斯大林的建议后,提出了各自的立场,坚持其分裂德国的政策。 1949年1月31日,斯大林在会见美国国际新闻新欧洲分社社长时就柏林问题建议;如果美、英、法三国同意把建立单独的西德国家推迟到研究整个德国问题的外长会议召开时,那么苏联可以取消对柏林的交通管制。 4月8日,美、英、法三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德国的协议,单独就西德的成立以及西德与三国的关系作出规定。 经过苏联与美、英、法的谈判,5月5日达成协议,四国政府在莫斯科、华盛顿、伦敦和巴黎同时发表公报宣布:5月12日解除德国各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交通限制;5月23日将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讨论德国问题。 5月8日,西德制宪议院委员会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通称“波恩宪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国批准了该宪法。 5月12日,柏林的“封锁”全面解除,至此柏林危机结束。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首都为波恩。10月7日,德意志民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