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f8410936bec0975f465e2c8

研究对象:组织群体而不是单个的组织个体 关注重点:组织的差异性

解释变量:环境(制度和组织环境)与选择:◇环境选择不同的组织,使其生存下来;◇选择基础:组织形式对环境特征的相容性;◇过程:差异-选择-保留;◇组织变迁的含义:大多数的组织变迁是组织替代而不是某种组织形式的适应和变化 新制度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迪马奇奥(DiMaggio)、鲍威尔(Powell) 面对问题:组织趋同(制度环境使然) 提问:为什么组织都是相似的?

1.不同企业、不同学校、不同社会福利机构等,它们的内部结构很相似,都采取科层制的等级结构和功能性的组织形式。

2.而经济学中的效率思路告诉我们,每个组织的内部结构应该随其目标、任务、技术和环境的条件不同而相异。 早期制度学派

代表人物塞尔茨尼克(Philip Selznick)代表作:TVA and Grassroots (1949) 田纳西水电工程:“美国唯一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工程” 发现:组织运作的悖论

1.利益集团的介入干预了项目的实施2.目标偏离:本意是帮助穷人,实际是富人得利 意义:组织是制度化的组织(Organization =Institution):处于社会环境、历史影响之中的一个有机体。组织的发展演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和周围的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下,不断变化、不断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的自然产物,而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 迈耶的制度主义

两个发现:△教育机构的发现:分权与同构△组织研究的发现:规章与实践 二重环境:△技术环境 +△制度环境=组织面对多重压力

——技术环境:企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与其他企业的市场关系等。

——制度环境: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等为人们“广为接受”(taken-for-granted)的社会事实。 案例:皮包公司“总经理”、改革时“集体企业” 从“制度环境”到理性神话

制度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化观念,这些文化观念不是以人为凿刻的形式出现,而是形成一种被神化的东西,使大家不得不接受。迈耶称之为理性神话(rationalized myth). 比如:假设我们要新办一所大学,在组织设计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科层制度成为我们思考组织建构的一个基本框架,成为一个人们不可选择的社会事实——理性神话。

制度环境如何走向了理性神话?

第一,社会关系越来越密集,人们逐渐由一个具体领域的问题和逻辑延伸到一个大的、普遍意义的问题和逻辑。人人平等-动物世界。

第二,组织环境和组织程度越来越复杂。村庄部落到跨国公司,资源的集中使得制造神话更为容易。

当一个社会的组织程度越来越高时,就特别容易产生一个很大的很神秘的东西,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个人所能驾驭的能力。 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以及组织的对策

合法性机制使得组织不得不接受制度环境里建构起来的具有合法性的形式和做法。即不断采纳制度环境强加于组织之上的形式和做法。

这对组织的影响:一是趋同;二是组织之间的相互模仿学习。

合法性压力—组织效率:组织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对策是把内部运作和组织结构分离

4

1

开来。

☆制度学派的进一步发展

导致组织趋同的三个机制:◇强迫性机制(coercive):组织必须遵从法律、法令,否则受罚:◇模仿机制(mimetic):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组织之间的模仿;竞争性模仿+制度性模仿;◇社会规范机制(normative):共享观念/共享思维的约束作用 对经济组织的约束机制:效率机制+合法性机制

经济学和社会学在经济组织研究领域内的四个区别: 经济学 社会学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民族志研究的特殊性) 社会关系 研究对象 单个企业 研究重点 利益关系 研究水平 微观的、具体的经济组织 微观和宏观的经济组织 研究类型 单一企业中的不同行动者 大量的不同企业中的不同行动者

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 :191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1929年10月进入伦敦经济学院1934-1935年在利物浦大学作助理讲师,1935年以后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1940年进入政府做统计工作1946年回到伦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原理》课程,1951年获得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移居美国1959年进入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系,1964年以后开始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79年被授予“美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称号,199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 :美国经济学家,1955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60年获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63年获卡内基-德梅隆大学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6年9月在华盛顿担任反托拉斯部长的特别助理,1983年被聘为 “耶鲁组织与管理学院”院长 1998年以来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爱德华·F·凯泽”名誉企业管理学教授、经济学教授和法学教授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3年),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1977年) 200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四讲 经济与网络

一.网络视角(network perspective)

1.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分析) 2.网络结构观

3.新经济社会学中的网络学派

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入手来分析社会结构以及人的经济行为,指出人的经济行动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并强调关系网络对经济制度的建构作用。 4.主要代表人物:H. White、M. Granovetter、R. Burt等

二.主要内容

1.马克·格兰诺维特:嵌入性理论 2.罗纳德·伯特:结构洞理论 三.马克·格兰诺维特 1.弱关系/弱连带

2.“嵌入性”(embeddedness)

3.《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

4.网络是嵌入概念的中心——“社会关系网络以不规则的方式不同程度地渗透于各种经济社会的不同部门”。

5.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

4

2

四.理论前导:“嵌入性”概念的由来

1.古典问题,两个极端

(1)问题:人类行为和制度如何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 (2)两个极端的回答:

◇功利主义传统:理性较少受到社会关系影响 如,霍布斯: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 罗尔斯:原始情境(original position) ◇另一极端:行为深陷于社会关系之中,不可自拔 2.“嵌入性”主张的理论亲和性 (1)人类学的“实质主义学派”

(2)历史学与政治学中的“道义经济”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

五.穿越于“低度”和“过度”社会化路线之间的嵌入性路线

1.过度社会化 2.低度社会化

3.嵌入性研究路径通过追寻和分析具体的社会关系模式,从而穿越于……过度社会化研究路径和……低度社会化研究路径之间

4.有目的的行动实际上是嵌入于具体的、持续运转的社会关系之中。

六.经济生活中的“秩序问题”

1.“霍布斯”问题:“自利的个人”如何维持交易的秩序? 2.经济学的回答

(1)早期:依靠竞争力量,防止欺诈和暴力行为

(2)当代:不完全竞争理论(垄断现象)的出现,推倒了早期的答案,经济学必须另找答案。 3.“新制度经济学”:重提问题和寻求答案

(1)威廉姆森:“经济人作为机会主义者”(重提问题) (2)化解机会主义的两个途径: (3)制度安排,取代信任 (4)普遍道德,产生信任

4.嵌入性观点:社会关系替代制度和道德 (1)对制度经济学的批判

◇制度解释=“低度社会化” ◇概化道德=“过度社会化”

5.“嵌入性论断转而强调具体的个人关系和此种关系的结构(或“网络”)在产生信任和阻止违法乱纪上的作用”

6.是社会关系而非制度安排或普遍道德,才主要对经济生活中信任的生产负责。

七.市场与等级制

1.科斯-威廉姆斯命题 2.“科斯命题”:既然市场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合作的最有效的形式,为何还会有厂商或企业?

3.威廉姆森的解答:交易成本推动

4.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组织在于最有效地处理交易成本”) 5.两种交易状态

(1)要求大量专用交易成本的交易-等级制

4

3

(2)非重复性和一次性投入的交易-市场

6.“嵌入性”路线:限制机会主义,不是靠等级制的权力,而是靠社会关系。 (1)市场和厂商中都充盈着社会关系

(2)借助于社会关系来化解纠纷,而不是法律(马库利) (3)建筑业的分包商及其社会关系(埃克利斯) (4)劳动力市场中的人际关系(格拉诺维特) (5)审计活动的社会关系运作模式(多尔顿)

7.“在为经济生活带来秩序方面,厂商之间的社会关系要比在市场和等级制思路中所假定的更为重要”。

八.“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的几个值得讨论的观点

1.“近因分析”方法(proximate analysis) 2.社会关系的特点:“具体的”、“历史的”、“运转之中的”(ongoing) 3.社会关系在传递信息方面的作用: (1)“桥梁问题” (信息如何流转?) (2)“质量问题” (异质性信息)

4.社会关系在经济生活中两个方面的作用 (1)积极:产生信任和遏制违法乱纪 (2)消极:产生更大规模违法乱纪的基础

九.结构洞理论

1.《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Structural Hole: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1992) 2.Granovetter弱关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3.主题:当玩家们(Players)都成为关系中的玩家,竞争将怎样进行? 十.内容结构 1.导言

2.第一章 竞争的社会结构 3.第二章 理论模型 4.第三章 盈利 5.第四章 先行一步

6.第五章 玩家-结构二元性 7.第六章 犯错误和求生存

8.第七章 策略性嵌入和制度性剩余

1.竞争是一个关系问题:每个玩家在竞争场上都拥有一个由其自己及其关系人构成的网络。 2.市场生产等式:利润=投入×回报率 3.三种资本:

①金融资本:金钱、存款、信贷渠道

②人力资本:自身素质、学历、技术、能力 ③社会资本:与其他玩家的关系

4.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决定投入的因素,而社会资本则与回报率相关。 5.社会资本是重要变量,在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充足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6.社会资本的使用缩小了工作候选人的范围,使其集中到那些可以获得这个机会的人身上。 7.社会资本是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8.“成功不取决于你知道什么,而取决于你认识谁” 9.社会资本可以带来两类网络利益: ①信息利益:摄取、先机、举荐

4

4

②控制利益:掌握信息的人控制局势

10.并非任何社会网络都能产生网络利益,只有具备一定特征的网络才可以为市场玩家带来竞争优势。

11.结构洞的存在

12.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关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象是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 13.结构洞产生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

14.非冗余关系: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对于A 的任意两个联系人来说,如果他们之间不直接或间接地相连,或者说他们通过结构洞相连,那么这两个联系人对于A而言,就是两个“非冗余关系”。

15.弱关系:异质、有效

16.结构洞表示的是非冗余关系之间的断裂或间隙,非冗余关系通过一个结构洞联系起来。 17.结构洞存在于两个条件都缺失的情况下: ①凝聚力:两个人或群体之间是强关系

②结构等位:两个人或群体拥有相同的关系人 18.第三方与企业家机会

(1)第三方即那些从结构洞中获利的人。他们在不直接发生关系的两方之间占据一个结构洞,可以为他们牵线搭桥,因此拥有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 (2)结构洞是第三方活动的条件。

(3)能够利用机会成为第三方的玩家,或者说争取占据结构洞中第三者位置的玩家,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4)企业家的竞争优势就是接近并占据结构洞。

19.企业的资源获取就是依靠不断地开拓网络中的结构洞而实现,通过不断改变网络结构,从而使网络中的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20.结构洞理论强调网络中的个别组织或企业家在企业成长中的积极作用,由于信息或资源流动空缺的结构洞的存在,就可以使企业家或一些特定组织通过联结其不同的、一定程度相互隔断的关系网络,开发存在于这些不同组织或个体之间的结构洞,从而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不断的资源。

十一.结构洞理论的四个标志性特征

1.第一,竞争是一个关系问题,并非玩家自身之间的竞争;(例如:不同经理预算方案的支持)

2.第二,竞争是一个突现的关系,是不可见的; 3.第三,竞争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4.第四,不完全竞争是一个自由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权力的问题。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