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浙江专版:自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浙江专版:自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fc9b16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0d

自主加餐练61 “保分小题·文化经典”(十一)

一、保分小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我在信中自不量力指出了“黄廖(liào)本”着(zháo)力不足的修辞比喻章节,..先生的答函,作如此喻扬,我心里明白这是前辈勉励督促之意。

B.有的地方寄希望于行政力量协(xié)调大企业扶贫,把宝押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的大工.程上,结果一无所获,又耽(dāng)误了脱贫攻坚的宝贵时间。 .

C.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一些自媒体先声夺人的价值判断,往往会妨(fánɡ)碍公众做出.客观评价,甚至有可能让少数人被其利用、诱(yòu)导而反应走偏。 .

D.实际上不少群众往往只知道题纲挈(qiè)领的“一二三”,而不知道有关政策的“原.汁原味”,自然没办法通过反复琢磨而真正弄(nònɡ)懂政策的实质。 .

解析:选C A项,着(zhuó)力,喻扬—揄扬;B项,耽(dān)误;D项,题纲挈领—提纲挈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相扶相携、患难与共,这就是爱情;知冷知热、嘘寒问暖,这就是夫妻。生死与共,....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至死不渝,凡此种种,在70年的风尘岁月、酸甜苦辣铸就的经典爱情面前是多么苍白无力![乙]滴水成泉,正是这点滴之水的日积月累,才汇聚成爱的海洋,..才淘濯出金子的光彩。

什么是爱呢?不索取,不怨恨,不责备,彼此只是默默地奉献,默默地努力,这就是..爱![丙]爱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更不是轻绵的眼泪。爱是一个默契的眼神,是一句轻柔的安慰;爱是分歧中的理解,是夕阳中的搀扶;爱是纯净的阳光,只要..洒在桌上,日子就不会霉变。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嘘寒问暖 C.怨恨

B.汇聚 D.纯净

解析:选C 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地不满或仇恨。“怨恨”语意太重,根据语境,用在此处不正确。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 B.乙 C.丙

解析:选C 分号使用不当,因为在两个分号之间应至少有一个逗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表明,当下的世界已经形成经济高度依存、信息高度发达、产业相互交融的格局,是一个经济高度一体化的时代。

B.与流行文化相比,乡土文化的变化明显迟缓,要想让乡土文化保持质朴无华的本色

的同时吮吸流行文化的养分,需要下一番工夫不可。

C.近年来,我国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增幅显著,无疑暴露了这一群体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成长危机”,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伤痛”。

D.实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推行阳光行政,是实现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

解析:选D A项,搭配不当,“世界”与“时代”不搭配,可将“时代”改为“空间”。B项,句式杂糅,应删去“不可”。C项,表意不明,“一种‘时代的伤痛’”是指“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增幅显著”还是指“成长危机”,不明确。

5.为提醒市民防范电信诈骗,某地公安局悬挂了这样一条标语:“电信诈骗设计精妙,上当受骗与学历无关。”市民看后,觉得表达不够妥当。请你另拟写一条标语。要求:表意明确,语言简练,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4分)

答: 解析:标语既有准确、简洁的特点,又有严谨性的特点,既能在理智上启发人们,又能在情感上打动人们,在影响社会舆论和文化传播中,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答题时要注意上述方面。

答案:(示例)“安全账户”不安全,资金转账慎慎慎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子曰:“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 。”(《论语7.8》)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司马迁《报任安书》) (3)千古江山, ,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 ,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5)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 。(张志和《渔歌子》)

答案:(1)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 (2)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3)英雄无觅 舞榭歌台 (4)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5)西塞山前白鹭飞 斜风细雨不须归

二、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②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万事之变,足以乱矣。

(《荀子·君道》)

[注] ①治人:使国家安定的人。②类:指法令、制度。③端:根本,本源。④遍:通“辩”,治理。

(1)对于如何治理国家这件事情,孔子认为应依赖于 ,荀子认为最终依赖于 。(2分)

答案:德、礼(或“仁政”) 君子

(2)荀子认为“法者,治之端也”。这与孔子的看法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 解析:首先分析“法者,治之端也”的含意,意思是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但是荀子接着说“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万事之变,足以乱矣”,强调君子是实施法令的关键,而君子就是有品德和才能的人,这个观点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治理国家要靠道德和礼教的观点是一样的,所以说不矛盾。

答案:不矛盾。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依靠道德、礼教,只靠政令和刑罚会使百姓没有羞耻心。荀子认为法令制度固然重要,最终也要依靠贤能的君子;法令如何实施,实施的效果如何,都要依赖君子的品德和才能。所以,两人的看法并不矛盾。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②有搞乱国家的君主,没有自行混乱的国家;有使国家安定的人,没有自行治理的法制……法制不可能单独有所建树,法令不可能自动被实行。得到了那种(善于治国的)人才,那么法制就存在,失去了那种(善于治国的)人才,那么法制也就灭亡了。法制,是政治的根本;君子,是法制的本源。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足够治理了;如果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失去先后的实施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各种变化,足够形成混乱了。

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