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fcc11b8fd0a79563c1e7216

先看中了的一个菜心去。可是菜心已经不见了,他左右一瞥,就发见学程刚刚夹着塞进他张得很大的嘴里去,他于是只好无聊的吃了一筷黄菜叶。‘学程,’他看着他的脸说,‘那一句查出了没有?’‘那一句?——那还没有。’‘哼,你看,也没有学问,也不懂道理,单知道吃!学学那个孝女罢,做了乞丐,还是一味孝顺祖母,自己情愿饿肚子。但是你们这些学生那里知道这些,肆无忌惮,将来只好像那光棍??。’”我们可以看到那是当时很多父亲中的一个,他们认为女子是不能进学堂的,“秀儿她们也不必进什么学堂了。‘女孩子,念什么书?’九公公先前这样说,反对女学的时候,我还攻击他呢;可是现在看起来,究竟是老年人的话对。你想,女人一阵一阵的在街上走,已经很不雅观的了,她们却还要剪头发。我最恨的就是那些剪了头发的女学生,我简直说,军人土匪倒还情有可原,搅乱天下的就是她们,应该很严的办一办??。”这便是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妇者服也”。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里谈了他的道德观念:“倘依新说,则男女平等,义务略同。纵今该担责任,也只得分担。??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所以鲁迅对所谓的节烈观,多妻主义是深恶痛绝之的,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于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于是他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我认为他所说的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是说应该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女子也不例外,应作为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人也应具有被尊重、被关爱的权利。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一个“不幸的典型”,在她身上集中反应了封建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的多重压迫,“吃人”的“仁义道德”,最终在不知不觉中吞噬了一个人。小说中有一段话我认为非常重要就是祥林嫂死后鲁镇人们的反应,“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讨论什么事似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可见是一个谬种!’”鲁四老爷口中的“谬种”就是祥林嫂,他认为祥林嫂死得不是日子,认为临近“祝福”死是不吉祥的,这是鲁四老爷的反应,再来看和祥林嫂同属劳苦大众的短工,也是淡然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在小说中有一段文字极其的阴冷: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的干干净净了。”人非但没有获得做人的资格和生存的价值,连死也被别人看得漠然,周围的人只是赏鉴着祥林嫂的痛苦,他们其实也是苦的,然而却在品尝她的苦痛中得到一种宽慰和释放。鲁迅把触笔一直延伸到了人的灵魂深处,他也终于找到杀死祥林嫂的是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也决不仅仅是一个祥林嫂,“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

除了幼者和妇女,还有一类“不幸的人”也是鲁迅关注的,那就是农民,应该说农民题材也是五四文学重要的题材之一。但很多是着眼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而鲁迅的《阿Q正传》、《故乡》、《风波》里更多的是将笔力放在了农民的生存状态上。对于鲁迅来说,他更关注的是“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或者说是弱者的生存状态,他曾说过“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漫饱,三要发展。苟且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而他笔下的穷苦的农民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呢?《故乡》中的闰土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曾经的带着小项圈的“小英雄”,与“我”没有隔阂全然亲切的小闰土没有了,现在的闰土已经是一个“木偶人”,“我”和“他”之间那道无形的屏障恰恰是两个阶级之间的屏障,“我”更担心的是在宏儿和水生,在下一代之间也将这样隔绝起来。鲁迅笔下的闰土是不但在肉体上辛苦地活,而且精神上也麻木地活着。这就是鲁迅所揭示的农民的生存状态,这就显示了刻画的深度。

强烈的批判性也是鲁迅“为人生”文学理念的重要内涵之一。除了之前批判的较多的“封建道德”等,鲁迅小说中着墨较多的批判对象是“看客”这一群像,也是他所说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鲁迅在《娜拉走后会怎样》的演讲里,曾有过一个重要的概括:“群

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的戏剧的看客。”看戏(看)与演戏(被看)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他的小说《示众》所隐喻的正是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虽然没有情节,但是最多的便是看,种种人之间的互相的看,一群人和一个人之间的看与被看,一个人一旦去看,那么马上便变成几人,乃至一圈人,“看”的群体便这样不断的扩大,总之“看”与“被看”成了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篇小说虽然无故事情节,无典型人物,但却有着深广的寓意。这是鲁迅一直着力批判的中国“看客”现象。《孔乙己》中这种“看”与“被看”更加地复杂一些,小伙计与孔乙己,小伙计与酒客,酒客与孔乙己,此外还有一个隐藏的作者的看,在看与被看之中,展现了一个极其冷漠的社会环境。应该说鲁迅小说中对现实的批判更多是隐藏在作品里面的,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作者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思想感情,虽不像他的杂文,批判得猛烈犀利、不遗余力,却是深刻的,尤其像他小说的名篇《孔乙己》、《祝福》、《伤逝》等,更是耐人寻味。

正因为格式的独特和表现的深切,以及深广的社会内容,鲁迅的小说代表了新文学运动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对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茅盾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说:民国六年(1917)年,《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文学革命论》的时候,还没有“新文学”创作小说出现。民国七年(1918),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出现的时候,也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其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鲁迅的这种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对新文学运动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更新了小说观念,确立了“为人生”的创作目的,以文学肩负起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使命,在传统文学观念中,小说是“闲书”,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而他的小说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到最后的《故事新编》都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贯穿这种彻底的面向现实的创作态度,他的小说反映了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科举问题、妇女问题、农民问题、婚恋问题、知识分子的道路探索等等,都是当时社会转折中的热点,从而引发新文学史上的“问题小说”、“乡土文学”、“人生派”等创作热潮。第二,他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进行了系统思考,并把自己的创作实践进行理论的总结,给很多文学

新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鲁迅不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思想家,尤其是在文艺思想战线上几次有名的论争,更是体现了“鲁迅式思维”特点的深邃。从新文学运动第一十年中和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以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到第二个十年和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以胡秋原为代表的“自由人”,以苏汶为代表的“第三种人”鼓吹的“文艺自由论”等,以及后期和创造社的论争等,可以说从新文学运动的开始之初到文学运动落潮之时,鲁迅和各种文艺派别的论争就没有停止过,而正是这一次次的论争又促使他更深入地去研究文学理论,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的第三,他对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始终有一种开放的心胸,从一开始译印《域外小说集》,编辑出版《新生》杂志,虽然《域外小说集》由于买者寥寥印到第三册不得不停止,虽然《新生》由于人力财力等原因而流产,使鲁迅自己“看见了自己”,就是“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虽然绍传入别国之新文学来改造社会的初衷未能实现,尽管感到无甚的寂寞,但他依然执着,后期又组织了未名社专事翻译尤其注重对东欧国家文学作品进行译介,这艰辛的一路,恰可以看出他的韧劲,。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的主将,是引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旗手,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杜甫。虽然两位伟人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却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一个生于盛唐,生于世代“奉儒守官”,青少年时代生活环境优裕,在读书和游学中度过,中年丧父,失去依托,应试落第,入仕无门,直到34岁才获得一个看管兵甲器杖的从八品卑微官职,次年安史之乱暴发朝廷由盛而衰,此后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最后客死江中;一个生于清朝末年,中年时代经历辛亥革命和新文学运动,正是国家但却处于同样的空间,都是虽然仔细比较二人的作品,杜甫的诗歌更多是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起唐代的伟大诗人杜甫,仔细研读两人的作品,可以看出很多的共同点:一、两位诗人都有着类似的生活背景,杜甫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母系又为唐代士族中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所以他生下来就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特权。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