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意识政策五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社会性别意识政策五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fed7a0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3

会性别意识政策五类。这五种分类可以充分反映了目前中国公共政策中性别 平等的现状。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方法成为后来人们研究公共政策重要的分类 方法。②论文类:陈敏的《从社会性别视角看我国立法中的性别不平等》 1

等。在

论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鲍静的《应把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与 实践》 2

一文,文章从完善我国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分析并论证了公共管理研究 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是微观的视角。即微观的视角对公共政策中的性别平等问题进行分析。如 刘伯红在《女性的权利--聚焦《劳动法》和《婚姻法》一书中,对妇女在劳动 和婚姻中的权利平等和保障问题进行了聚焦式分析探讨 3

、李微微、Lisa Stearns

主编的《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 4

、沈奕雯的《中国特定政策领域

中的性别主流化》一书中专门对妇女的政治参与、法律状况和社会保障三个特定 领域进行了性别平等的实证分析 5

、刘莉、李慧英从婚姻法的角度对性别平等进行 了分析、 6

徐文丽的《以社会保障促进女性发展--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我国的社 会保障制度改革》 7

等等。值得指出的还有很多学者通过调查研究,从实证的角度

分析公共政策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如谭琳、杜洁等编著的《性别平等的法律与政 策》, 8

作为\推动法律/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社会性别平等\的项目总结报告,对

妇女的政治权利、妇女劳动权利、妇女婚姻家庭和财产权利和妇女的人身权利进 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促进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社会性别平等的具体 对策;蔡定剑、王新宇等人通过对中国目前就业歧视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目 前中国女性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及女性就业歧视的标准及消除就业歧视的对策报 告,即《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 9

等等。

从上述的研究现状看,本文认为现阶段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研究 范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对于性别平等的研究,更多是基于宏观的研究, 1陈敏.从社会性别视角看我国立法中的性别不平等【J】.法学杂志,2004(25).

2 鲍静.应把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06(8):33-39.

3刘伯红.女性的权利--聚焦《劳动法》和《婚姻法》【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4李微微、Lisa Stearns.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M】.法律出版社,2006. 5沈奕雯.中国特定政策领域中的性别主流化【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6 刘莉、李慧英.公共政策与社会性别意识【J】.山西师大学报,2003(7).103-108.

7 徐文丽.以社会保障促进女性发展--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J】.江西行政学院学

报.2005 第 7 卷(3):65--67

8谭琳、杜洁.性别平等的法律与政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蔡定剑.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 问题。1993 年在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与海外中华妇女学会举办的\第一届 中国妇女与发展研讨会\上,海外学者对\社会性别\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很多中 国学者的兴趣。其主要体现在一些有影响的女性主义著作被译为中文。如鲍晓兰 的《国外女性主义评价》 1

、李银河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 义理论精选》 2

、王政、杜芳琴主编的《社会性别研究选择》 3

、秦美珠的《女性主 义的马克思主义》 4

等。这些著作主要理论贡献是:一是把女权主义和女权运动的

中形成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介绍到中国;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 等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把社会性别理论引入中国,并使之传播。总之,女 性主义理论引进,特别是社会性别理论的引进,对于中国学者分析研究性别平等 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很多学者把社会性别理论应用到公共政 策中,力求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对公共政策(包括参政、就业政策)进行性别平等 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宏观的视角。学者刘庆贤、靳锦在《社会性别视角的中国公共政策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从宏观角度对公共政策中存在的性别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指出\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往往更多关注效益、土地 等有关资源分配的政策被视为一项产业政策,追求生产效率时常忽略资源分配中 的平等议题,因而没有具体配套措施保障妇女土地权益。\5

对社会性别问题所进行的宏观分析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别:①著作类: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的《平等与发展》 6

、薛宁兰著的《社会性别与妇女权 利》 7

、刘建中、孙中欣、邱晓露主编的《社会性别概论》

8

等。在著作类中比较有

代表性的是学者李慧英著的《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 9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以社会

性别理论为视角对中国目前的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把中国公共政策分为五大类, 即消极的差别对待政策、性别平等对待政策、积极差别对待政策、性别中性政策 1鲍晓兰.国外女性主义评价【M】.三联书店.1995.

2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M】.上海三联书店,1997. 3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M】.三联书店,1998. 4秦美珠.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M】.重庆出版集团,2008. 5 刘庆贤、靳锦.社会性别视角的中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实,2006(1).28-29. 6李小江、朱虹、董秀玉.平等与发展【M】.三联书社,1997. 7薛宁兰.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刘建中、孙中欣、邱晓露主编.社会性别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9李慧英著.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在我国,学术界认为,性别平等是一个具有多个侧面或多维度的概念,学者

黄智君在《评价性别平等的标准及存在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所谓性别平等, 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社会活动的公共领域,还是在家庭生活的 私领域,男性和女性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3

叶文振在《男女平等:一个多维

的理论建构》一文对性别平等提出如下观点:第一,用简单的性别平均替代性别 平等;第二,偏重结果的男女平等;第三,过分强调权利资源的性别平等;第四, 用单性别的视野看待性别平等。即一方面片面强调男性对性别不平等社会事实形 成和继续存在的性别责任;另一方面把性别平等更多地看成女性单一性别的历史 责任。 4

在全国妇联召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平等理论讨论会上,学者们进一

步探讨了性别平等的内涵,指出性别平等不仅是权利的平等,如占有资源权利平 等、机会平等等,而且还应是人格、价值和尊严的平等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理解。 (课题组 2004 年)

20 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中国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的提出以及西方女权主 义的发展,一个新的概念即\社会性别\进入中国。\社会性别\作为一种理论

及分析方法不仅对中国的性别平等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审视中国公共政策的新视角。很多学者开始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中国的性别平等 1 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20. 2 陈振明.政策科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9.

3 黄智君.评价性别平等的标准及存在的问题【J】.妇女研究论丛,2003(6).

4 叶文振.男女平等:一个多维的理论建构【J】.东南学术,2004(4).即性别平等概念、性别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等基本层面,至于一些微观的研

究也主要集中在婚姻、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的保护等。对于妇女参 政和妇女就业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相对很少,如对妇女参政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 治参与研究中,对妇女参政作为专门领域研究的偏少;对妇女就业权保护研究的

多,对妇女就业全过程进行研究的少。第二,研究的深度有限。无论是有关性别 平等和社会性别理论,还是公共政策的研究在中国都可以用\初创时期\来描述。 从学科角度来看,中国学者对性别平等的研究大致是从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学 的角度,另一个是从政策学的角度,把性别平等与公共政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相 对很少。而以公共政策为视角对参政、就业中的性别平等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即 使有也存在着研究深度不够,处于表面的状态。第三,对性别平等的研究主要是 以女性学者为多,而且多以女性学,社会学等学科为主。把性别平等带入公共管 理特别是公共政策中进行研究,应该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如学者鲍静的《应把 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一文的发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 上推进了我国公共政策中性别平等问题的研究。

上述理由是促使本论文形成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基于目前中国参政、就 业政策中性别平等缺失的现实,特别是研究上的缺乏,本人想做一些理论探究, 力求能对中国参政、就业政策的性别平等实现起到一定的作用,以期能在不远的 未来把性别平等问题真正列入公共政策的议事日程。

关于妇女参政的内容,诸多学者由于自身研究视角的不同、方法论不同而呈

现千差万别的观点。学者丁娟把妇女参政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1、知政,即妇女 对政治信息的知晓程度;2、议政,即妇女对政治制度、政治机制、政治现状以及 人物的看法与评价;3、参政,即妇女对政治决策过程的参与影响程度;4、从政, 即妇女参与权力决策的情况。 1

\四个指标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排除了文化

以及文化影响下的个性差异,它们之间应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即一个人占有的政 治信息越广泛,则其议政、参政和从政的可能性应越大、能力越强。但加入了文 化及个性的影响,这些指标又会具有相对的独力性,也不乏存在某种相互挚肘甚 至对立的关系,如一个人可能广泛占有政治信息,知政程度很高,但在心理上或 行动上却回避政治,甚至厌恶政治。\2

还有的学者提出,妇女参政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参政意识,也就是妇女对政治生活的普遍兴趣和主动参与态度,以及从政妇 女是否自觉代表女性的整体利益,反映女性的正当合法权益;二是妇女参政的基 础形式,即民主参与,包括妇女获得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以及妇女通过各种途径 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与看法;三是妇女参政的高级形式,指妇女进入国家权力 机构,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 3

综上所述,对于妇女参政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把妇女参政放在中国的政治 语境中研究,妇女参政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主参与,二是权力参与。民 主参与主要是指法律赋予妇女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 干部行使的监督权利等。权力参与主要是指妇女进入国家权力机构,直接参与国 家各项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两者相比较而言,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以及表达对公共 事务的意见是每个妇女均享有的合法权利,它们是面向大众的基本权利。因此被 称为妇女参政的基础形式。而权力参与只是面向少数妇女而言的,只有那些进入 到国家权力机构的妇女才享有此项权利。进入国家权力机构的妇女在参与国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