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溶剂系统与优化-天施康内部培训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液相色谱溶剂系统与优化-天施康内部培训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06f3c4c33687e21af45a929

水。

溶解性受温度影响很大。因此当使用的溶剂组成接近溶解饱和度时,就必须关注其是否可能会发生沉淀。

另外,溶解时会显著放热(例如醇与水混合)或者吸热(例如乙腈与醇混合),混合后的体积会缩小或者增大。

4、缓冲剂及其他添加剂:用量及浓度(结晶析出的问题) 5、挥发性:流动相脱气时应注意。 6、不同溶剂的注意事项

水:纯化水的要求;

醚:四氢呋喃等,容易形成过氧化物; 醇类和酮类:截止波长高

含氯烷烃:氯仿、二氯甲烷等,见光降解,通常此试剂中加稳定剂; 7、样品溶液

溶解样品的溶剂应采用流动相,可避免系统峰的干扰。 溶剂峰和溶剂效应

第四小节:薄层色谱法及溶剂系统

一、薄层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1、基本概念和理论 比移值(Rf) 分离度与分离数 塔板数与斑点宽度 斑点压缩效应

展开方式(上行、下行、直线、圆形等等);

洗脱规律:一般认为吸附色谱的原理是竞争吸附。样品的极性越大,越容易被吸附因而Rf越小;而流动相的极性越大,洗脱能力越强因而Rf越大。

小常识:展开距离的平方与所需时间成正比,展开距离加倍则消耗4倍时间。

2、直线展开中Rf值与k值(容量因子)的对应关系

k Rf 0 1 0.5 0.67 1 0.50 2 0.33 3 0.25 4 0.20 5 0.17 6 0.14 7 0.12 8 0.11 9 0.10 上表数值显示,k值小于4的物质,占有薄层板80%的空间;而k值大于4的物质,仅占据薄层板的20%的空间。由此可知,薄层色谱适于分离k值小于4(或Rf大于0.2)的物质而不适合分离k值大的物质。k值小于4的有被薄层分离开的可能,而k值大的物质因为展开空间不够,被薄层分开的可能性很小。 二、气固平衡和液固平衡 1、气固平衡

气固平衡是平面色谱的特殊情况,对平面色谱过程有很大影响。

例证:

用乙酸乙酯分别在甲板(未经饱和的薄层板)和乙板(事先用乙酸乙酯饱和15min)上展开苏丹-Ⅱ,结果在甲板上的苏丹-Ⅱ其Rf等于1而乙板上的苏丹-Ⅱ其Rf仅为0.65。

此例说明:由于预饱和,使本来应该出现在流动相前沿的样品出现在Rf=0.65,说明真正的前沿(由毛细作用进入薄层板的流动相所抵达的位置)的确在Rf=0.65位置,而前面的流动相是预先吸附在薄层板上(肉眼当时看不出来)而被后来进入薄层板的流动相“挤”到了前面才显出了肉眼可察觉的状态。多元混合流动相的气固平衡比较复杂,固定相既优先吸附极性大的气体(蒸汽压往往偏低)的倾向;又有优先吸附蒸汽压大的气体(极性往往偏低)的倾向,故不好预测。 2、液固平衡

液固平衡的影像主要表现在多元混合流动相上。固定相优先吸附极性大的溶剂,会导致流动相组成的改变,而流动相组成的改变有可能使本来互溶的流动相在板上分层,形成多个前沿。当然,流动相组成的改变也使展开过程包含有梯度展开过程,这往往有对分离有利。 另一方面,板上液相组成的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气液平衡,从而又影响气固平衡;大气中的水分也会被薄层板吸附,这既要影响薄层板的性质,也会影响到气液和固液平衡;所有这些都难用数学语言精确描述,但又对薄层色谱过程有重大影响! 三、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 1、活化

活化与否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北方气候干燥,自然阴干与活化后的薄层板差异不大,一般可不活化;但如对重现性有较高要求,希望将所有条件严格固定,可考虑活化。

活化后的薄层板在空气中暴露3min(相对湿度50%情况下),会丧失原有活性的一半;暴露15min,吸附的水分已达最大值。因此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步骤是如何控制环境的湿度。此外,点样等操作时间也要尽可能短或严格控制。否则,活化就失去了意义。 2、饱和

是否需要饱和,存在争议。 饱和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边缘效应。 饱和的好处是:Rf值的重现性较好;

饱和的缺点是:分离效果可能略逊于不饱和室,因为不饱和室的有效展开距离较长;其次是挥发可能导致薄层板上的流动相组成有微妙的变化,产生类似梯度展开的效果。

另: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讲的“饱和XX分钟”分两个层面: a.将展开剂倒入层析缸中,密闭。此时,展开剂挥发,展开剂蒸汽在展开室内到达饱和,此饱和可称之为“室饱和”。如果未达到“室饱和”即开始展开,则展开过程中薄层板上的展开剂挥发到展开室中,将会影响薄层板上的溶剂组成;

b.将薄层板放入置有展开剂的层析缸中,但未浸入展开剂中。此时,展开室内的蒸汽被薄层板吸附,当蒸汽分子在薄层板上“吸附-解吸附”达到平衡时,此时饱和可称之为“板饱和”。 室饱和和板饱和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 另外由此可见,展开剂用量不能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