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0a647a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0

教 学 过 程 160×30=4800 可以用笔算的方 160 法,叙述计算的过× 30 程 ————— 4800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学生尝试计算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 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 一位的积? 汇报计算过程,思106×30=3180 考并回答问题 106 × 30 —————— 学生独立计算后, 3180 用计算器自行检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查。 独立完成后,展示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过程。 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概括计算方法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 独立正确地进行计算 全班汇报 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竖式的简便写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1

第五课时

课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3) 课型 教 学 目 标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重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一、情境导入: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 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使学生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阅读 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 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 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展示事先找的图片汇报 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学生叙述 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 (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普通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6千米。特快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 小林步行的速度是每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小时60米。 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独立写出订正。 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学生写出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在班上交流。 80×2=160(千米)

42

教 学 过 程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每位学生写出关系式。 225×10=2250(千米) 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独立完成汇报 写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独立完成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时间、速度的理解 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43

第六课时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 教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学 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目 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 教具 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学生活动 观察算式。 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 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说明写算式的理由 学生讨论因数变化的规律 汇报交流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学生填空并验证 教学意图 使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对比,能够自主发现并总结因数变化引起的积的变化规律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积的变化规律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