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诀习练要点草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六字诀习练要点草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0acc426856a561253d36f5f

意守哪里能量就会去哪里。这个是意守的作用。

注意力在身体的内部后我们身体的能量就不流失了,在身体里互相融合反应,身体上会产生轻微的感觉,有的地方感觉经脉跳动,或有蚂蚁爬的感觉,麻痒等等,也有人会在胸口产生闷沉涨之类的感觉,因为胸口位置属于心下肾上,真气生发之地。心火和肾水容易在此相遇,心火蒸肾水产生真气。一般人每天练习一两个小时一个星期左右就会有明显的感觉,大家就先练单纯的听息。盘腿,意守,观想这些都不需要,单纯的听息是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的方法,安全有效,等身体有刚才说的那些气感后再进行下一步,下一步是守中。

这种入门方法适合所有人练,尤其是性格安静的人。女士基本都应该用这个方法入手。。当然也有部分人天生好动,怎么都静不下心来,一般来说这部分人就很难入门,但是道不远人,也有其他办法的,从上面我们知道真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肾水和心火相合产生的化学反应而得真气,

下面来说说第二个入手方法吸提呼推法

这个方法适合男性,女性不宜,女性练了可能会造成斩赤龙,尤其是年轻的没生过孩子的女性尽量不要这样练,毕竟你们不是出家人,人道还没有尽完,先尽人道,再寻天道。出家人就无所谓了。

具体操作方法是男性从生殖器开始往上提,收小腹,把能量往肚脐上面提,同时吸气,边慢慢吸气边提,感觉提到肚脐和膻中穴中间这个部位后。也可以再往上提。从鼻子吸进的空气也应该差不多到胸腔了,呼气的时间会把大部分的空气从鼻子呼出去,但是还有很少一部分会留下来,把这留下来的部分空气经过膻中穴呼到这个位置,呼气的时间可以微鼓小腹,这样可以帮助气下去。以后熟练了,就呼气直接去肚脐,这里指的是肚脐内5厘米左右。这个地方属于鼎。炼药的鼎。这样通过吸提把肾气往上拉,通过呼吸吧心气往下推,让肾水和心火相交于身体中部。这样也会有真气的产生,有种逆腹式呼吸和这个方法看起来差不多,但是本质是不同的。这个方法看起来简单,其实用处很大,大家要重视。

验证效果的方法是。练完后一般会感觉口水变多,而且很甘甜,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身体特棒的某些阶段,会感觉口水非常的甘甜,身体不好的时间可能会口干发苦。这个甜口水道家叫自家水,自家水这三个字合起来在道家修炼上的文字是药字,还有一个反应就是练习一阶段后,大概肚脐附近这个区域会感到里面发热,但是手试的话又没有物理上的热。有这个热感出现以后,就可以顺势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感觉上,这样就是意守,这个感觉出现在哪里,就守哪里,这个位置就是目前的心火肾水交合之处,真气生发之所,以后气足了就自然会顺经脉去下丹田,督脉等。图上膻中穴和肚脐中间的这个点就是所谓的中。

有许多师傅教徒弟,大道至简就是一句话,凝神入气穴,就是意守丹田,但是许多没入门的新手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守,如何凝神。这样先有一个身体上的感觉,意念就会不知不觉的注意到这里,自然而然的完成意守。有人会问,以后就这样练下去不用练静心行不行。如果光这样练的话普通人养生其实就足够了。就这一个简单的方法对大部分以养生为目的的人来说,其实已经够用了,具体情况如何,大家只有试了才知道。但是要想深入下去,心不静还是不行的,心不静心火里不容易有真水,没有真水就不容易结丹,所以心要静。不过也无需苦恼,你在练习的过程中,意守丹田,其实就是思想专注于丹田,长期以往,自然心就慢

慢静下来了,长期专注于一件事情,思想没有杂念,这个其实就是静心的过程。我们认为,修炼本就应该和自然同步,并不需要强逼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一切事情都是自然达成的。

需要提醒一下,新手练不好的的共同原因就是操之过急,基础不牢,错误的判断自己的境界后练习不属于当前状态的方法,造成困扰。基础一定要牢固。不怕多花时间。这个事情是一生的事情

2:聚集真气

真气产生后,就需要聚集真气,把真气从细小的脉络中聚集到全身经脉的主流,任脉和督脉。中华养生认为任脉和督脉是人体经脉的主流,就好像长江和黄河,其他脉络如同普通的河流一样。组织成一张网状脉络。聚集真气的目的是先集中大部分的能量把主流的堵塞物清除,就如同黄河的清淤,保证主流的流量充足,顺畅,主流水多了后会自然的流进其他支流。经脉也是一样的,先让任督畅通,任督气足后真气自然会去其他支流的经脉,长期以往,百脉自然一一开通。

聚集真气的方法就是意守,意守的意思一般解释为凝神内照,凝聚元神从身体内部关照某处,就是意守,意指的是真意,需要做到心中无物,念头不起的那种纯正意念,但是新手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初期可以把注意力以及思想,心思放在某处就算是意守了。循序渐进的来。后面专业一点的需要先练出性光,性光是元神的表现形式,也可以理解为以性光为日月,从身体内部照耀气穴的真气。这个就是刚才说的凝神入气穴,也就是意守丹田正确的方法。后期的守丹田并不是注意力放在丹田那么简单。

通过听息产生真气后,一般建议意守真气生发之地,就是心下肾上,这个部位我们为了准确一点所以并不以穴位来称呼,而以身体部位来划分。以男人为例,连接喉结和肚脐的直线基本处于身体中线,连接双乳的直线和这条线交叉的地方一般认为是膻中穴,膻中穴和肚脐的中间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第一步要守的地方。我们暂时先把真气聚集在这里就可以了。上面我们说过初期注意力和思想放在哪里,也就是意守哪里,真气就会去哪里。这个位置处于身体正中,我们可以称为守中。女子方法不同,女士由于生理和男性的不同,真气主要是气血转化,所以听息有气感后以守膻中穴为主。

3:运转真气

我们认为经脉和血管一样,是身体循环系统的一部分,人出生时经脉是畅通的,随着后天的成长,空气以及饮食等各种的原因,使经脉慢慢的堵塞起来,个人的身体素质以及成长环境不同,经脉堵塞的程度也不同。经脉也是人体本身就有的通道和血管一样是一个通道。

我们身体其它地方全部静止下来后。心脏和呼吸不会停止,在身体来说心脏的跳动和呼吸的运动是永动的,只要生命存在,就会运动下去,心脏是血液循环运转的动力,呼吸是真气循环运转的动力,血液在血管里,真气在经脉里。当某段经脉或穴位的真气数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有一定的压力,必然会顺着经脉流动,即使经脉有一点堵塞,压力足够的话也会冲开堵塞的地方在经脉里运转。这个我们叫冲关。

一般来说意守哪个部位,真气就会去哪里,但是我们并不建议新手这样主动的引导真气的流向,因为即使是研究经络的中医也并不会比真气更了解经络。我们需要做是是增加真气的数

量,真气数量充足后自然会顺着经脉运转,自行开关展脉。所以我们的功法并不提倡死守某一个穴位,而是以让真气充足后自行流转为主。这样不会出现死守一地出现气於的情况。。如果发现大的方向有偏差,真气逆行,我们再通过呼吸来辅助的方法。如守中后真气不向下行,反而往上走,这个时间就可以用呼气鼓小腹的方法,让小腹产生一个负压,吸引真气过去。

真气的产生,聚集和运转是整个功法的基础,以后的所有气脉方面的进阶基本都在这三点上变化而来。通过听息产生真气,守中聚集,真气在中聚集到一定数量自然冲开经脉的堵塞去下丹田,具体表现为,守中大约半个月后开始涨,闷,沉。突然有一天什么感觉都没有了。也有部分人会明显感觉到有气流顺经脉流去下丹田。下丹田也叫气海,不是短期能聚满的。所以这个阶段中和下丹田都没有什么感觉。这个阶段要点是“傻练”。不要想太多。等下丹田气相对足了后感觉又会明显,以后每前进一步都会重复这样的感觉。

女士膻中穴气足后真气一般会选择从腰两侧直接去督脉,而不经过下丹田,当然不是绝对的也有人的真气会去下丹田,让真气自己去选择,气进下丹田的女士也不用守下丹田,还是守膻中穴,膻中穴气足自然会流进下丹田,下丹田气足也自然会进督脉。女士如果守下丹田的话可能会造成月经不调。所以女士以听息守膻中穴为主,其他基本顺其自然。由于目前的社会环境和风气,男士普遍精气不足,女士没有这方面的困扰,虽然每月会损耗一次气血,但是按经验来看一般修炼的速度是男士的3倍以上。这个有大数据统计过的。我的学生很多,我有专门一个统计。提醒一下,女士应当在静字上多下工夫。

总的来说,运转真气有4点,一是呼气推,二是吸气提,三是意守引,四是气足顶。清静听息为主的以气足顶为主,呼气推,意守引为辅。吸气提尽量少用。以后都可以灵活掌握。

六字诀要求全身放松,但是重心后移时是会导致大腿肌群绷紧的,意拳(大成拳)的桩功为了保持大腿肌群放松的处理方法是重心在前脚掌涌泉,脚后跟如踩蚂蚁,既不能踩死,又不能放跑。

.意念放松调节(杨氏太极拳无极桩)。神经、肌肉放松,骨节对应拔开,气通各节,节节贯穿。次序为:

上肢: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 下肢:脚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胯关节、 躯干:胸椎一节一节拉开-腰椎松开-尾椎松开。 头部:玉枕、百会、下颏微收,颈椎一节一节松开。

调息:吸气意念至命门,呼气意念至肚脐。此为一息,共做三息。 自然呼吸:任肌肉自然反博,任内气在体内自然流动,气畅经络自通,自上下通,自左右通,百会通天,涌泉通地,归法自然,百病清除,身体健康。

2.功诀:骨节一松气自通,周天一转暧融融。人言我呆我即呆,缚虎擒龙我为公。

3.行功经义:放松意念调整后,静息三分钟;默念功诀,接受宇宙大智慧人子信息,定中自然,一心不乱;天之“百会”,地之“涌泉”,人之“璇玑”三才合一,功进速矣。

4.行功禁忌:首先,思想上忌“贪、嗔、痴”;其次,饮食上禁用辛辣食物;其三,时间以太阳初升为宜,其他则为功力辅助;其四,对父母孝心恒持,使祖上信息扶持。

拔伸脊柱是正间架的重点。内家拳是通过站桩而是脊柱恢复中正的,也算是返先天吧。站桩是如何实现拔伸脊柱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上面的颔首(眼前望,下巴往喉咙靠,不是低头),后项肌肉有轻微收紧的感觉,这种感觉同你仰卧睡觉,头部枕枕头的感觉。第二个是下面的坐胯,或叫沉胯,又或叫尾闾前勾(内扣),又或叫提档、圆裆等一大队。为了说明这个我只好另起一段讲解。

裆和胯都不是明确的人体解剖部位,指的是腰以下膝以上这个范围。很多人甚至对裆、胯混淆使用,不知所谓。这里阁下听听我对胯的见解吧,胯在拳学上主要是指髋关节和骶髂关节这两个关节的合理受力结构,调节这俩关节就是调胯,首先我们固定股骨以下的结构,就是说膝关节不动,这时我们以左右髋关节的连线为轴,同时保持上身不动即腰以上的脊柱中正,只动盆骨,盆骨中的骶髂关节是可微小活动,动完盆骨再动骶骨尾骨。怎么动我觉得我可能讲不好,只好用形象比如了,打过篮球没?你先以平步站立,双手上那个球摆在腹部前,做射球动作,当人微蹲蓄力,球抬到胸前之际,人就已经不自觉地完成了坐胯溜臀的要求了。调胯实际上是在调整髋关节和骶髂关节节两个相邻的互动关节,由于是同时联动的,笔墨不好形容。平时老师会讲,就像坐下一样,实质是将坐未坐之际的姿势。

脊柱上下都搞掂了,就是臀部下沉,颈椎上拔,两头将脊柱对拉,使之放长,就能矫正脊柱的后天形态,直到调整到合理的力学传导间架,这时神经、血管受到的压迫会解除,促进血流和脑脊液循环,大脑会觉得变轻了,连周身都轻了,(《神农本草》介绍某药有时会用“久服身轻”形容药效,这个“身轻”基本同上述,同是促进气血循环的感受,拳学的身轻还在于形态上的矫正)人会觉得好像头被人拎起来一样,这就是虚灵顶劲。你可以另起一串钥匙试试,头就是钥匙的圆环(你拎的部位),钥匙一条条自然下垂,身体也是这种感觉,受重力下垂,但身轻。虽然是站着,感觉确实被拎提着。

《难得一见的太极心法妙文》转自陈家沟太极网。

* 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 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 我们经常说「松沉」。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左边沉,右边升。然后,右边沉,左边升。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 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跨扩膝,手上劳工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 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