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天津市河东区语文高一(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4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天津市河东区语文高一(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0c9f92484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e

(3)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深思。 3.B 解析:1)B 2)B 3)C

二、文言文阅读 4.1)B 2)B 3)C

4)(1)当时,中央和地方官职多空缺,孙居相一人身兼任七职,代理掌管各道的印信,事事都办好。 (2)当时,朋党势力强大,不正派的谏官大都依附吏部,来驱除异己力量,气势非常嚣 解析:1)B 2)B 3)C

4)(1)当时,中央和地方官职多空缺,孙居相一人身兼任七职,代理掌管各道的印信,事事都办好。 (2)当时,朋党势力强大,不正派的谏官大都依附吏部,来驱除异己力量,气势非常嚣张。 5.1)C 2)A 3)B

4)(1)皇帝多次召(他)到榻前,当面告诉诏令(的主要内容),他都详细地起草进呈,皇帝表示很满意。 (2)桑哥败露之后,皇帝下令有关机构毁坏他的墓碑,阎复等人也因为这件事情 解析:1)C 2)A 3)B

4)(1)皇帝多次召(他)到榻前,当面告诉诏令(的主要内容),他都详细地起草进呈,皇帝表示很满意。 (2)桑哥败露之后,皇帝下令有关机构毁坏他的墓碑,阎复等人也因为这件事情而被牵连罢官。 三、选择题 6.B 7.D 8.A 9.B 10.A 四、名句默写

11.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五、诗歌鉴赏

12.1)A

2)引用典故,以屈原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来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突出了作者的赞颂之情。(意对即可) 六、语言表达

13.题目:盘根错节,人机难离

寓意: 手机已经生根于身体,人已经异化为手机的奴隶。 七、作文

14.眼力是一种“定力”

鉴定是一门“眼学”,靠的主要是“眼力”,这是没有问题的。

一般人会把眼力理解为“依靠眼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这从字面上看似乎也没有错,既是“眼力”,自然全部依赖一双眼睛了。然而,眼力之“力”,却未必根植于你的眼睛。

这要怎么解释呢?打个比方吧,拿一条宽20厘米的长木板放在平地上让你行走,你一定不会走到木板外面去,如果把木板升到100米的高空,你原来的“能力”还在吗?再比如,站在一定的距离,把篮球投进篮框里,是一种与准确有关的“能力”,但是象乔丹那样,在NBA总决赛最后一场的最后一秒,从对方的激烈围抢中高高跃起,空中绕过阻碍,投进压哨逆袭的一球,所需要的能力,却不是“准确”所能概括的。

闲聊中拿起一本画册或图录,随手翻翻,说这张是真的,那张是假的,凭借已有的知识,大

有句乡谚说:“当官靠提携,撑船真才子”。撑船的知识和技巧并不复杂,但要想从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中全身而退,却需要一种日积月累的,既与外境周旋,又与“我”周旋的真功夫。鉴定一事,实与撑船相近。

晚明书画鉴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一书中指出:“ 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这里所谓的“骇”、“惑”、“欺”、“误”,都与“眼”无关,而与“心”有关。

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也是一门心理学。真正的“眼力”,包含了一种“定力”,是通过与自身各种微妙隐蔽的心理作斗争的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

“为重名所骇”者,本质上是自信不足,心虚“怯阵”。“重名”就是“来头大”,包括很多因素,比如世家旧藏,著录累累,前辈大师的结论,题跋“帮手”的过硬等等。

与“怯阵”相反的是“轻敌”,古代书画市场上,那些缺乏“证据链”的,“光头光脑”的“真龙”,被冤枉埋没的又何可胜数。鉴定中的求真与务实,需要的是一种“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立精神,既能“视袁绍如?中枯骨”,又能“识英雄于草莽之中”。

刚愎自用无疑是眼力的“毒药”。鉴定乃层层“掘进”之事业,需要不惮改过、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果被身份面子绑架,自护其短,不能虚心面对不同见解与前沿知识,自然无法做到吐故纳新,精进不已。而依赖与从众,则是固执的反面。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与其他人一起看东西的时候,或者高水平人士对某件作品已有明确看法,多会不自觉地产生“放松”的心理。据当事者回忆,早年古代书画鉴定七人小组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鉴定书画时,就常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鉴定数量庞大,一件书画拿上来后,只要一两个说话影响力大的人发表了观点,其他人除非发现有力证据,多是随声附和。 由贪婪而自欺,因畏难而避责,又是另一对矛盾。贪心一起,智商归零,这是世上绝大多数骗局成立的理由。有些行家帮别人鉴定难得犯错,而自己买东西却时而“马失前蹄”,就是“捡漏”心理的作祟。“捡漏”之心一旦发动,通常八匹马拉不回来,贪念趋进,理性后撤,使劲寻找有利自己判断的“正面”信息,而对反面信息视而不见。于此等处,可知“信息”与“外缘”其实无处不在,只是人心在做捡择。

所以,离开了“定力”,就没有靠得住的“眼力”。“眼学”的背后,是一门“心学”。 一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中正、开放、虚灵,“活泼泼地”。另一方面,要随时省察“起心动念”的那一瞬间,警惕所有的先入之见和惯性思维,并且能够及时纠正、“转向”。恰如“中锋用笔”,实质上是一种不断让笔锋从偏侧散乱的状态回归中正与弹性的动态平衡的能力。

佛家云“八风吹不动”、“平常心是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这些玄妙的哲理,都可以运用到鉴定的场合。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与撑船、写字一样,都可以成为一种“修行”。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们往往会讴歌“企业家精神”,但却排斥“自利”,殊不知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家精神很大程度上是自利驱动的,当一个人不能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得回报时,他就难有激励去发挥自己的才能,鼓励企业家精神就要肯定人的自利。

②人都是想改善自己的境遇,企业家当然也不例外。个体的自利动机既有可能是想赢得他人的尊重,也有可能就是想多赚钱,我们不能对这两种“动机”加以区分,事实上也是难以加以区分的。不同的自利动机都有可能促成个体发挥企业家才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企业家,不能看他的动机,而要看他是不是敢于承担风险,具有创造性和判断力等等。

③在合法的前提下,企业家越是自利,越有可能发挥才能。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家努力服务好消费者,只有这样,企业家才能赢利。市场经济的奥妙,就是使得企业家在追求自利的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这也是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既然企业家为他人创造了财富,那么有机会获取利润回报也是自然而然的。

④从广义上说,“利他”也是一种“自利”,因为利他也是使自己得到更大满足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关心企业家的动机究竟是自利的还是利他的,而是要关心企业家的行为是不是符合正当的规则。正当的规则保障企业家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是“自利产生公共利益”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那种最有利于他人的行为也是最有利于自己的,这种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模仿,便成为规则。货币、语言和法律都是这样产生的。这些规则协调个体的行动,把无数个体的自利行为结合在一起,构成社会。

⑤在这些正义的规则中,一个重要的规则是“产权制度”。企业家精神必须在产权制度上得到体现,实际上,正是企业家的财产权使企业家承担风险,也获取相应的回报。假如没有人为企业的经营承担风险,那么这样的企业严格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合理的产权制度会把企业家的自利和企业的发展协调起来。假如一种制度鼓励企业家付出,但剥夺他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取收益的机会,那么这种制度就会扭曲企业家的行为。

⑥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的创造性是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肯定企业家的自利,在产权设计上保障企业家的合法收益权,会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造性,这不仅会促进企业的发展,也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编自朱海就《企业家精神与自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业家精神”完全是“自利”驱动的,两者密不可分,甚至内涵相同。 B.一个人如果能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得回报,就更有激励去发挥自己的才能。 C.市场竞争能促使企业家努力服务好消费者,只有这样,企业家才能赢利。 D.好的制度既鼓励企业家付出,也保障他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取收益的机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流行观点来印证作者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 B.文章第③段引用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说法,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一个极其重要特点。 C.文章第④段讨论“利他”与“自利”的关系,论证“自利”后才能“利他”的观点。 D.文章围绕“企业家精神与自利”的论点,从“企业家精神”和“自利”两方面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业家精神”包括敢于承担风险、具有创造性和判断力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