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资料6 金匮“奔豚气”病的研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1958年资料6 金匮“奔豚气”病的研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0ce83eef8c75fbfc77db2d6

金匮“奔豚气”病的研讨

王拯民

一、前言

奔豚或作贲

,系一种发作性的疾病。其名始见于素问灵枢,继见于秦越人之

难经,迨至金匮要略,对本证始进而有所阐述。我们从其名词中来体会:证名奔者,乃江

也,或称为水猪,是以它在水中奔走的形状来形容病状。又有一种不同

”,江

遇烈风则出,遇暴雨则出,仲师以之名证,

的说法:“豚”一作“鲀”,又作“

盖指肝、肾之病征而言;夫肝主风,风为阳邪,肝风生火而上逆,则为火逆之奔豚,正如江

因风而出者是也。肾主水,水为阴邪,肾气生塞而上逆,则为水气凌心之

因雨而出者是也。然则二者之说,似有广狭二义之分,前者当属于

奔豚,正如江

广义,而后者(金匮要略)当属于狭义。

金匮要略对于本病之辨证,系为“舍脉从证”;故各条中只有证而无脉,而后世注者读者,每失之偏,此皆由于详略之间,未免疎忽者也。有如奔豚,一是火逆,而立奔豚汤;一是水逆,而立桂、苓二汤,本是对举之文,乃因桂苓二方病证所述较详,人遂将奔豚汤忽略,故有但知塞水之奔豚,而不知火逆之奔豚者,皆后人之偏见而误也。

“奔豚气”,是一种证状,也可说是一种病名,因为中医对病的命名,往往以证候群中的主证为名。本证主要是发作性的一种神经官能性疾病,病者自觉有气从少腹向上攻逆,有如豚之奔突,时发时已,因此称为奔豚。所以,尤在泾云:“肾伤于恐,而奔豚为肾病也,

水畜也,肾水藏也,肾气内动,上冲咽喉,如豚之奔,故名奔

豚;亦有从肝病得者,以肾、肝同处下焦,而其气并苦上逆也。”然而金匮要略所叙述之“奔豚气”与内难诸书所载之奔豚,不可混为一谈。金匮所述之奔豚气,是言“气”从下而上逆冲,犹如奔豚,因而加了一个“气”。这说明了病源是在“气”,与灵、难诸

书不同之点,就在于这个“气”字,而他书则含混于肾积,故有“奔豚气”与“肾积奔豚”之分,金匮标题作奔豚气,其“气”字的意义也就在此,因此两者是有必要加以区分的。

二、素问、灵枢、难经有关奔豚病的一般探索

金匮要略以前的文献对奔豚一证的记载,与金匮奔豚气不同,当属于广义一类。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里提到:“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此系指“肾积奔豚”之征候而言,虽还没有属于五积之说,但与难经所记载之“肾积奔豚”完全吻合,而实质难经之记载,是继承灵枢的。如难经55难云:“积者,阴气也,故阴沉而伏,气之所积名曰积;故积者,五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又56难云:“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观这些记载,当不应与金匮奔豚气混为一谈,是毋庸疑议的。故杨玄操在难经肾积奔豚条下有注云:“此病状似豚而上冲心,又有奔豚之气,非此积病也,名同而疾异焉!”杨氏此注,盖恐后人将金匮奔豚气与肾积奔豚相混,是有见地的,笔者完全同意他的看法。

此外,前人曾有将奔豚疝气混为奔豚气,在这里也有必要附带谈一谈:如素问骨空论中记载着:“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又云:“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考?﹀疝本属古称七疝之一,皆因感受寒邪,伏郁于内,化而为热,再由外寒诱发。又如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指冲脉,非桡骨动脉),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难经29难亦云:“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巢氏病源曰:“肾气不足,伤于冲脉,故逆气而里急。”从上面所引的文献来看,言冲疝的病象,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上述外,陆渊雷先生在其所著金匮今释亦曾有云:“巢氏及伤寒、金匮诸注家,直以奔豚为肾病,则过信灵、难,剿说雷同而已,故灵枢、难经、巢氏、杨氏之说,吾皆不敢从,从金匮素问可也。”然而陆氏亦将奔豚气与冲疝并言。我们研究中医学,应当从整体观点出发,把机体内外环境,应该看 作统一的整体。本证也不能例外。我们对“冲疝”的研究首先应从“冲脉”下手,“冲脉”本系奇经八脉之一,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中极之下会阴部,上出毛际的深部,沿腹内上关元穴到咽喉,再上至颏下,走面部入眼内。故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按王冰注云:任、冲、督一源而三歧)这说明了本经的主要疾病,在男子易患各种疝症(七疝:冲疝,狐疝,疝,疝瘕,

疝,厥

疝,癃疝),在女子易患赤白带下与腹中结块(瘕聚)等症。故李东垣亦

言:“凡逆气上冲,或兼里急,或作燥热,皆冲脉逆也。”综上所引,这已经很明确地记载任(冲)脉之病征,且其病证所发作之路线,皆循冲任二脉之径路,与金匮所叙述之奔豚气仅仅有某些症状略同而已;后世与奔豚气合为一体,因而产生了“奔豚疝气”之称,以致混淆不清。以我个人体会,疝气之所以称为“奔豚疝气”者,犹如“奔豚气”之混为“肾积奔豚”。两者之证状虽都有似“奔豚”,但其病源则各异,“奔豚气”是“气”,“肾积奔豚“是“积”,“奔豚疝气”是“疝”,各有别也。仲景分明未将“奔豚气”与“肾积”及“冲疝”混而为一,故金匮要略有“奔豚气病篇”,腹满“寒疝宿食篇”,“五藏风寒积聚(肾积当然亦在其内)篇”,分而述之。后世注仲景书者牵强附会,而使后学无所适从,殊失仲景原意。

三、金匮奔豚气病的“辨证论治”

奔豚气发生的原因,根据金匮条文的记载,含有两个病灶和两种原因,大体上可归纳为二种类型:

一类是属于内受七情之伤,外遭精神刺激等因素而发奔豚,即所谓从惊恐得之,病在肝。如金匮本病篇第二条:“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

从惊恐得之。”第三条:“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此系描写病者的自觉症状,从中医病理上来言,是属于心动气驰、气结热聚之奔豚证象(火克金),属实、热,为阴中之阳的现象。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同样一种病,为什么在前条是说的奔豚“病”,而后条又为什么说是奔豚“气”呢?以笔者个人体会,因为前条是述本病之由来及主证、发病机转和过程,是补充首条的不足,是述本病的梗概,所以是“病”;后条为了更进一步具体化地使读者知道本病是由惊恐而致“气”逆上冲,气逆上冲是本病的主要征象,腹痛、往来寒热是本病的伴有证候,所以特别指出是“气”。又为什么说是肝脏火气上逆呢?这可以从足厥阴肝经所循行之径路及所主病候来体会,就不难理解了;并且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从这一点来看,这个“火”,除了为病因外,更说明了逆证的产生,都有气逆冲上的反常现象,例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症、慢性肾炎肾变性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引起高血压……等,这些都是由于“火”而引起上冲的现象,所以王冰认为“火,炎上之性也。”刘河间和张景岳都有这样的见地。又如朱丹溪说:“气之上逆属阳症,其证恶寒者,乃火极似水也。”此外,我们再从奔豚汤的方义上来看,也就不难看出是属于火逆了,如本方中的甘李根皮,据历代各家本草主治消渴,热毒烦燥,因而“外台秘要”治奔豚诸方大半用此,故后人遂有认为是治奔豚之主药。如果从全面来看,归、芍、川芎的和肝,芩葛和李根的清热,主要在于清泄肝邪。丹波元坚在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上说:“按此方证,挟有热邪,故不取桂枝之温,而用黄芩、生葛之凉,且既有半夏,故不再用获苓,取芎、归、芍三味,以和其腹痛也。”我们从这里就可以得出为肝火上逆的大概了。至于“气”和腹痛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素问找到解答,素问举痛论云:“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这就说明了“气”能产生腹痛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综上所述,足可证明仲景之对于本证之所以名为气者,确有卓见,决非空论。

一类是由于伤寒及某种病,因汗后再用烧针,不慎而使针处被寒,阳虚复感寒邪,阳衰阴乘;及误汗后而为阳虚,致心虚气动,水邪上凌,此当属于虚寒证,病在肾脏为阴中之阴的现象。如金匮本病篇第四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第五条:“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获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其第四条乃因汗出阳虚卫泄,寒邪乘入,呈为阳衰阴乘的现象,肾气乘外寒而动发奔豚,皆因发汗后烧针复发其汗,致使阳气重伤,于是外寒乘机而入于肾,肾气乘外寒而上冲于心,遂发贲豚。灸其核上各一壮者,盖取于散太阳之表寒也。灸后与桂枝加桂汤,意取外解风邪而升阳散寒,内泄阴气而固卫补中。重用桂枝者,因其能平衡逆故也。故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5条记载:“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此亦足可证明仲景对某一方之配伍加减,以及适应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