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财神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华财神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0dc206a168884868762d6dd

沈万三生平简介

《东方文化》周刊记者 扎西 刘

沈万三,元末明初人,生于元大德十年春正月,公元1306年2月。

万三非其名,而是对他的一种社会称呼。他本名富,字仲荣,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也是全国首富。他当时的真实称呼为沈万三秀。

所谓秀,是因为洪武初年民户服役编册,名实其资,分人为哥、畸、郎、官、秀五等(元代社会阶层即已如此划分)哥是最下等,秀为最上等,每等之中又各有一二三等,每家颁布发给“户由”(相当于今日的户口本)一纸,巨富者谓之万户,沈万三秀,乃秀之第三等也。

沈万三祖籍是湖州南浔人,元时,其父沈祐始迁徒到苏州长洲东蔡村,即现在的昆山周庄东垞,朱元璋称帝后又迁至南京,不久又把他流放到云南。

元季海运相当发达,比起漕运(即由运河南粮北运)来省钱省力还省时。当时海上的商业运输业多为私人经营,他们甚至承包国家的军需和国粮的运输。

沈万三就曾经是一名大海商(曾秘密协助张士诚征粮输送元朝),靠海运发了大财。他常奔走于徽州、太平、池州、常州、镇江、南京等地的富豪间,贩运各种货物,并且在四乡八路的城镇开设有许许多多的店铺。他家有田产上万顷,仅因喝酒之需,就专拨出田数十顷;请家庭教师王行,每次写出一篇文字,即赏予稿金廿两银子。

南京城一半确是沈万三修筑的。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曾召见沈万三,命他献上白金千锭,黄金百斤。修筑南京外城时,当时正值府库匮乏,沈万三依恃他的富实,表示愿与朝廷对半而筑,工

1

程同时开工后,结果沈万三先皇帝完工而惹朱帝不高兴。

沈万三还不识趣,又申请犒赏全国军队每人银子一两,总共近百万两。于是使得心胸狭窄、出身穷苦的朱元璋由妒而恨:“匹夫犒天子之军,乱民也,宜诛之”,由恨而萌杀机。朱元璋下令收他重税每亩九斗三升(平均亩产的一半多)。

随后就借口沈万三修筑苏州街道,以茅山石为街石,有谋反心,派兵包围他家,要杀他。经马皇后苦苦劝谏,才改将他在明洪武六年流放到云南,家产充公。

明洪武二十五年来到平坝天龙屯堡,明洪武二十六年八月十二,1393年9月仙逝于平越福泉山,享年88岁。后至明弘治十年,1498年由其五世孙沈廷礼,又名沈安,将沈万三迁葬周庄水墓。

南京城东南面有座赛公桥。因沈万三在南京建造了不少的桥梁,并常以此自夸,他的儿媳沈环不服气,用私房钱营造一桥,工巧弘丽,胜过公爹所造诸桥,因而名此。

关于沈万三豪富事,民间传说甚多,有的说他祖上得了地下埋藏的巨额财宝,有的说他有点金法术,有的说他有一只聚宝盆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财富多到不可胜数,生财聚财技巧高超。

沈万三生有沈金,沈茂,沈旺,沈春鸿,沈香保共五儿四女。

至今,苏州地面(包括市属诸县)、宁镇地区以及浙北、安徽一带仍广泛流传着关于沈万三的发财、豪奢、田产、经商以及家庭生活诸方面的许多故事、传说。

著名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对沈万三一生的评

价是:中国十四世纪杰出的理财大师。

沈万三后裔发现考证记

许多学者都在不余遗力地研究调查,终想解开历史“雾中人”沈万三留下的六百年悬案之迷。

我是在撰写的《臭美的马桶》一书时,发现沈万三的首业是箍桶匠。为此对沈万三大感兴趣,于是花费六年时间,穿梭于南京,苏州周庄、太仓,云南大理和贵州安顺地区进行调查考证沈万三后裔。

2006年春节间我在天龙屯堡一家石筑砖雕的门前,碰到沈姓十三代后裔沈开文,十四代沈科儒和十五代沈向东。一进沈宅,尤如踏入苏州周庄的沈厅,两进的厢房和两层木楼,曲廊雕栏空花,一派富贵景象。沈族长一言祖传“聚宝盆”,是乎道出了一个在南京困惑了六百多年的秘密:明朝首富兴国公沈万三后裔到底置留何处?

沈万三曾在明洪武六年因得罪朱元璋而被发配云南,时年六十八岁,此时贵州尚未建省属云南管辖。明洪武十九年、三十一年沈家又因田赋和蓝玉事件,受到满门抄斩。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沈万三绝对不会将沈氏白白地送给皇帝斩首,肯定会悄悄留下香火,以保沈族。

然而,作为天龙屯堡四大姓的沈氏也算黔中名人,为何后人根本不知道始祖直至五祖的名和号?五代始祖,都以沈公相称。而祖墓假坟,真墓何方?陈氏和郑氏家谱清晰,名号分明官职显册,更奇怪的是这四大家族之间不能通婚,怕连累满族,还是另有隐情?

天龙屯堡的主管属征南大军副将、云南侯沐英管辖,他和沈万三有旧。此时,为何陈、郑、沈、张四大入黔始祖要全改名为陈镇定、郑镇定、沈镇定和张镇定呢?有意在迷惑隐瞒着什么?

明姓埋名的沈氏难道就是暗中保全下来的沈万三后裔?因为沈万三太明了朱元璋瞬息变化的性格。现如今从沈氏口传至今,只留下天龙屯堡沈氏为浙江吴兴村祖堂“吴兴堂上”,这恰和沈万三祖堂为一堂。沈氏十四代沈科儒说祖辈传言过始祖叫沈元秀,而且留下民谣:“沈家沈大富,张家张来宝”。关键是他们不知道沈万三中国明代的首富

2

何许人也?实际上沈万三就是沈富、沈仲荣、沈秀、沈元秀。

在沈氏六代后的家谱子孙名辈排名中,竟然是这样排列的:应、世、洪、维、大、朝、庭、开、科、选、真、名、芳、俊、英、富、寿、延、长,细细品来,有怀古祭祖之意。沈氏堂间无祖可祭只供放着云龙、九溪、天龙屯堡中大家统一格式恭放的财神沈万三之像。

而且在明时,尽管沈氏为军,实则处处经商屯盐、屯种子、开商号、走马帮,继承了沈氏的经营之道。天龙屯堡沈氏兴奋了,开始了全族上下大翻柜。想想也是,入黔六百年还不知道始祖是谁,沈镇定真名究竟是什么?

为了一个目的去屯堡,无意中涉及了屯堡的另一个惊人秘密。

三个月后的一个雨天,在沈氏族人沈开勇家老屋隔墙中发现了一本又黄又脆的沈氏宗谱,上面详细记载着《仲荣始祖入滇记》一文和沈氏十一代人的去向、娶妻生子和功绩情况。资料难得,而且是唯一追踪研究沈万三家族的有力史实佐证。

一个隐藏了六百年、关于一代中国首富神秘去向的秘密,居然和这贵州深山里人迹罕至的小山寨有着莫大的关联。

走进天龙屯堡,走进历史,在恬静古朴的小巷深处,沈镇定最终还原了自已的本来面目。原来沈镇定就是沈万三次子沈茂,天龙屯堡就是沈茂发配后隐姓埋名的真正归属地,

珍贵的“乌蒙沈氏宗谱”孤本记载着沈万三入滇以后的状况和家族的分流情况,从六百年历史上来讲,是首次弄清沈万三的生卒年代和归葬之地。沈万三的后裔九世前主要分布在贵州平坝天龙屯堡、毕节乌蒙山,云南镇雄、大理、泸江、宣威和苏州周庄,贵州天龙和乌蒙山最为集中。后族系越来越庞大,遍及滇、黔、川等地,现已无法统计,而且断代现象很是严重。

现在只能以贵州平坝天龙屯堡沈氏作为母本进行原始跟踪和研究调查。好在此地变化不大,沈氏祖训、民俗、民风依旧,甚至小到口音、举止、打扮、舍居都保留着周庄和南京的风格和特色。成为沈万三后裔最典型的聚集地和故地。 以族谱、碑铭、建筑、习俗和《半轩集》等为佐证,此重大发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轰动,得到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等肯定,并组织了沈氏家族寻根代表团来南京、周庄、南浔祭祖参观,被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国内外三十家媒体,跟踪报道,同时促成苏州周庄沈万三研究会代表团赴平坝天龙屯堡认亲。

发现沈万三后裔乃是一大看点,独家的寻访路线又是另一亮点。真实地还原沈万三及家族的演变才是目的和根源。

六百年来,各路学者都在潜心研究和追寻沈万三的后裔去向,因无铁的证据只能是猜测和推论,这样一来形成了多种学术派系。好了,现在已无需再争论下去,天龙屯堡为沈氏后世的传承解开了已封尘了二十五万五千五百个日日夜夜的历史之谜。 今年正好是沈万三诞辰七百周年,让我们一同缅怀先人的传奇、气质和精神吧

屯堡之旅的意外发现 ——石头城背后的惊人秘密

贵州因明朝屯兵才得以建省,然而其中来自应天府(南京)的三十万大军和二十万的家属,从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入黔始祖。

今天我们来追寻明代屯田西南的历史足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可视为是贵州、云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由于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才使贵州健全了封建行政制度,奠基了建省的基础。贵州才能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省,从此“独立”,不再隶属云南,四川等省管辖。

六百年前的南京遗民如今怎样?屯堡建筑与石头城明墙有何区别?这些南京遗民明代时曾在南京何处生活?遗民和当地少数民数的交融如何?贵州的边缘地区风土人情怎样?这些都是我们所关注的。

从贵阳出发沿贵(阳)黄(黄果树)直驶“黔南第一山”天台山下的天龙镇。沿线七十公里的两侧随处可见山谷盆地间绿树掩映着一片片银白色的石头建筑之世界。那就是屯堡聚集十五、六代人的岁月和心血,用钢凿打造的赖以生存的自由空间

3

——屯堡村寨(这里屯堡的堡读“捕”音)。以它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讲述六百年来的风云聚汇与坎坷历史。依山傍水建造的一栋栋石木结构的房屋,错落有致,连片成趣。走进村寨,那“石头的路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板凳石头的缸”的石头世界,令人赞叹。和这些石头对话者就是至今还沿袭明初服饰的最后一代汉人。

明洪武四年(1372年)信国公汤和率兵攻打云南,云南梁王投降归顺大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云南梁王叛乱暴动,九月朱元璋在南京点齐大军,派颖川侯傅友德率征南大军,蓝玉、沐英为副将,战船遮天蔽日,溯长江水道至武昌与湖广、河南、江西、浙江四兵马司军队汇合,三十万大军声威震天,立誓平定西南,消灭元末梁王。仅半年明军就占领安顺、盘县、曲靖、昆明等地。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批准了傅友德的屯田奏折,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并将三十万大军中的二十万家属也送往黔地随夫屯田。这些女眷多为南京人。

在整个安顺地区屯堡人数南京遗民最多,这些大乱后遗留下来的百姓在改朝换代几百载后,至今还仍然保持原祖先朝代习性和生活。屯堡女人是屯堡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一身奇异的“凤阳汉装”、“南京明服”一穿就是六百多年。史书中记载:“妇女以银索馆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妆也”。屯堡妇女的装束是朱元璋老家汉族妇女和应天府妇女正统明朝装束,这种奇特的打扮被当地水族、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人称为“南京族”、“凤头笄”、“凤头鸡”、“凤头苗”和“等苗夷”许多形象化的称谓。

再看今日屯堡村落中妇女的服饰,尽管年轻的姑娘追求时尚打扮已失去往昔屯堡女孩特有的古朴风采,但一旦结婚后,周围环境使然,仍恢复传统服装的样式,就连外地嫁到屯堡的他乡姑娘婚后也自觉地换上“南京明服”融入屯堡妇女行列之中。

她们身着或青色或蓝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绿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长袍,系上黑色昂贵的丝织腰带,背后吊上长丝绦。在袖口、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长发挽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上银制和玉石发簪,腕戴银手镯,耳吊银质玉石耳坠,脚穿

尖头平底绣花布鞋,额扎白布带(老年人多为黑色),有的还增添了方头巾和彩带黑色围裙,显得古朴、陌生而又美丽。

平坝天龙镇中有三教堂,这里香火旺盛,同时也是屯堡妇女的聚集地,许多妇女把自己绣好的尖头绣花鞋拿到这里来比试或外卖。尖头绣花鞋的制作对屯堡女人来说是一件大事,从还是十来岁的姑娘就要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学绣花,绣到出嫁时可绣出数十双花鞋。老人们介绍:尖头绣花鞋为何尖头,有三种说法。因在那战事不断男人要出征打仗的特殊背景下,要为她们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农田劳作提供极大方便,在女人们“三寸金莲“为美的畸形追求中,屯堡人都学皇后马娘娘大脚,任其自然,悠哉乐哉。不过在绣花鞋制作中还是将鞋头做成尖角,在大袍之下显露出“尖尖脚”的特征。第二种说法,就是在绣花鞋的尖头里藏有锋利的刀片,由于男人长期在外驻守,家中女人防止歹人袭击,特将刀片放在鞋头以防不测时抗敌。最后一种说法因屯兵和家属是从长江上乘船而至黔,所以才把绣花鞋制成木制兵船的式样,以示纪念故土。

屯堡男人的服饰以短对襟和长衫大襟为主。对襟短衣从中系扣,俗称“三个荷包”。穿长衫时,头包青布头帕或毛线头帕,腰系青布腰带。最有趣的是所穿的裤子和裤脚十分宽大,若把两只裤脚和裤腰扎上可装百余斤粮食,既凉爽又实用。不过现在凡着此装者已是不能下地干活的老人了。

屯堡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智慧地把江南水乡的古建筑与贵州高原石头有机结合,构筑了坚固的屯堡群。这些屯堡村落选择不同地段建筑高耸的哨堡,在哨堡的不同方向留有三角形观察眼窗。屯堡建筑虽被几百年的雨剥风蚀,至今还可看出古时战乱遗留的痕迹。

屯堡村寨平面布局以一条主巷通交于条条支巷,将各家各户连成片,形成城堡式立体的结构。多支巷道只有一个口通往主巷道,构成“关门打狗”之势。堡中民居沿袭了江南三进院四合院的特点,由正房、厢房、围墙连成一门一户的庭院,可防敌防火防水。走进屯堡的居家院中,到处显现出图案精致华丽的木质门窗,就连每家院角落里的水漏都被精雕细刻,建筑中处处透着浓浓的京都南京的大

4

家风格。在雨中踏在青石板上,在细细小溪旁散步,尤如南京秦淮河、金川河和苏州周庄、同里一般,全然忘记自身处置于贵州大山的边缘深处。

从云山屯、九溪镇到天龙镇屯堡屯屯如此堡状,站在堡内远远就可看见行人的来往,在整个安顺地区屯堡很多,天龙屯堡尤为特别。问起天龙屯堡历史,天龙陈氏传人,天龙镇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总经理陈云先生和我们拉起了家长,嘴里时时冒出南京的土语。

天龙是一个大镇,是古代从黔至滇古驿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为四周低矮的山坡所围成的一块谷地,登高远看极似江南农村盛饭的饭笼,故称饭笼驿。这里既是迎来送往、传递信息的驿站,也是历代的屯兵要地。民国初年,经儒乡商议取天台山的天字、龙眼山的龙字,合而名为天龙镇。

天龙镇在明初,有陈、郑、沈、张四大姓之祖随征南大军入黔驻扎于此,通政大夫陈典主管驿战,其余三姓负责军队屯操。“就地屯田”后,为在异乡戌边生存,四人结为异姓兄弟,更名陈真定、郑真定、沈真定、张真定,共同开发这一块陌生的土地。一种恋乡情结,难以割舍,为怀念江南水乡的滔滔大河,甚至把建寨的后山取名“大河山”。

天龙屯堡中有驿站、塘房、烽火台、炮台、望哨、土城墙等军事要塞设施,天龙屯堡中巷道如网,形如建宫,各家各户庭院、建筑讲究内部安适和坚固。这里人才辈出,清代,郑氏一门就以一进士一名儒三武举为乡梓所景仰。抗战中,陈氏更是出了一位浩气贯明的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

走进天龙屯堡大门,迎来的第一句是守街的“驿茶站”里沈妈妈的一声亲切招呼:“来一碗驿茶呀,去去寒,暖暖身。”由于贵州山地多气,明时不少入黔官兵因此而中暑生病,为壮军补身,军医们把独特的熬制配方,放进大壶中热火煮烧,屯兵们饮用后,以达到生津止渴,避暑驱瘴气之作用。古风尚存的驿茶亭,瓦罐里飘着腾腾热气和八种草药的清香。

过了驿茶站,你会被一阵阵锣声吸引,在演武堂中,八条壮汉面披黑纱,脸带人物面具,身穿长衫,腰缠锦花战袍,背插红战旗,随锣鼓的音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