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16e1f22a5e9856a56126053

一、本课测评

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二、学习延伸

日本学者金子道雄在《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一文中写道:“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之后,作为胜利者的权利, 日本除要求割让台湾、澎湖列岛之外,还要求中国赔偿2亿两白银。按当时日元计算,加上利息,共计3.6亿日元。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国家预算额。这些钱是怎么用的呢?是按照军事费用84.7%,皇室费用5.5%,教育基金2.8%及其他部分来分配的。 日本为了实现军国日本、天皇制社会、教育立国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笔赔偿金。日本教育制度之所以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建立起来也是依靠了这笔资金。”

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阅读上面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①奥,指奥匈帝国。

第13课 辛亥革命

孙中山早年在香港学医,毕业后做医生。他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孙中山对待病人,真诚亲切,有求必应。穷苦人求医,他不仅免收诊费,而且赠送药品。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计借行医来积极结识不满清朝统治的爱国青年和会党分子,互相议论时政,寻求救国道路,开始从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

◎武昌起义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当时,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学思之窗

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遭到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的反对。他发表文章说,中国人“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没有进行革命的资格。章炳麟立即撰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针锋相

对地指出:“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他还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思考

◎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随后,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舂笋,纷纷出现。

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

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达五六千人。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历史纵横

1911年4月27日,黄兴领导革命党起义。他亲自率领勇士一百二十余人,攻督署,遍搜两广总督不得,又冲杀出来,外与大股清军遭遇,双方激战一昼夜,最兴等少数人带伤逃走。后收硷尸体,得72广州黄花岗,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也称为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

人在广州

入两广总在东辕门后只剩黄具,合葬于这次起义布“铁路国

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人川镇压。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新

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历史纵横 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但是,各省的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列强看到革命浪潮难以阻挡,就一面宣布严守中立,一面寻找新的代理人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它们看中了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 ◎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聚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

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企图挽救危局。袁世凯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舆论,替袁世凯撑腰。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在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次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

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模块链接 本课要旨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第10课。必修3第第15、16课。

●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会,使武汉三镇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二、学习延伸

收集外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封建势力妄图复辟的资料,同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的复辟活动进行比较,认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历史作用。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随后,中国派出50万人,奔赴欧洲战场,担负起军事工程、战地工程及后方服务等繁重的战勤任务。那时候,英、美、法等国许诺:战争胜利后,在国际上将对中国以大国相待,取消中德条约及战前中国给予法国的一切特权。所以,中国人对一战后战胜国召开的“和平会议”,抱有很大希望。 ◎五四风雷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废 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是,英、美 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 消息传到中国,立刻激发了郁积在人们心中的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