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发展史课件4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发展史课件4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1cbcfba195f312b3069a546

1855年艾迪逊(T·Addison,1793—1860) 发现“青铜病”病人的肾上腺有毁坏性病变, 并提出了第一份对内分泌缺陷病症作准确描 述的临床病理研究报告。

1901年杜克曼(Tak-amine)和爱尔德里奇 (Aldrich)成功地提制出了第一份激素的晶 体 — 肾上腺素,为研究激素的化学组成和 化学结构开创了良好的先例。

《History of Life Science》

内分泌学进展

从20世纪上半叶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上百种激素进行 了定性定量研究。一般认为激素是由一些特定的器官或 细胞在特定的刺激作用下分泌到体液中并通过血液循环 作用于器官。关于激素的作用机制,长期以来是生理学 家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早在40年代萨瑟兰(E·W·Sutherland 1915—1974)就发现肾上腺素和 胰高血糖素都可以作用于肝细胞使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1960 年他证实了3’,5’-磷酸腺苷(cAMP)可以激活磷酸化酶。cAMP是在腺苷 酸环化酶作用下由ATP转化而来的。ATP和cAMP广泛存在于动物的各种组织中。

《History of Life Science》

萨瑟兰1969年提出了第二信使论来解释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他认为神经递质或激素把 某种信息由分泌细胞带到靶细胞,这些物质是第一信使。含氮激素并不直接进入细胞内, 而且与细胞膜表面特异的受体结合。腺苷酸环化酶与受体紧密结合在一起,第一信使作用 于受体,激活腺昔酸环化酶从而使ATP转化成cAMP,cAMP再刺激或抑制靶细胞中特有的酶或 反应过程。cAMP被称为“第二信使”。

《History of Life Science》

内分泌学研究为医学农学等实用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 1932年贝特(Bethe)在研究昆虫的性引诱作用时提出了“外激素”的概念。 某些昆虫能分泌一种性激素到空气中引诱异性昆虫。现在已经能够人工合 成多种昆虫性激素,在农业上用来诱捕有害昆虫。 ? 30年代,人们还认识到黄体酮可以阻止排卵。

? 1940年马克尔(R.E.Marker)用植物作为原料人工合成黄体酮成功。 ? 1952年化学家得累斯(C.Djerassi)合成了“炔诺酮”。

? 60年代,复方炔诺酮作为避孕药物被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 生活方式。

《History of Life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