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立项结题书模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科研立项结题书模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1cf06d065ce050877321318

四、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支出科目 PVC板、透明亚克力板、雪弗板、喷漆、UHU胶、 钢直尺 镊子 丁字尺 美工刀、勾刀、自喷漆、拷贝纸、硫酸纸剪刀 晨光会议笔、记事本、卷尺、面胶 打印纸A3、A4 效果图打印 合计: 金 额 400 165 104 75 25 50 819元 备注(注明经费支出时间) 五、项目总结报告(应包含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收获,5000字左右): 摘要: 当代建筑,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得到广泛应用,而地方性的乡土材料,传统结构与营造技艺在经济性和适宜性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冲击,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体现地方建筑的文化特色,如何继承和发扬至今仍有实用价值的乡土材料和传统营造技艺,是当代建筑建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瓦爿这种浙东地区的民间技术,是以各种旧砖,旧瓦等建筑材料为主材,草筋黄泥为辅料,采用层层叠砌的工艺砌筑而成的一种墙体,正是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艺术载体,是表达中国地域性特征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瓦爿墙这种传统技术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到当代的建筑中。 项目简介: 近年来,黑龙江地区老城区大量的拆迁新建,产生了大量的废弃建筑砖瓦没有适当的处理方式,传统民居拆除的同时,城市的传统文化也在一点一点的丧失,当所有传统建筑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以后,还有什么能承载城市传统生活方式和营造技艺的?还有什么能唤醒人们对传统的记忆?本项目旨在对瓦爿墙的性能、制造工艺、使用价值、应用及发展进行研究,并在此项技术的思路下,寻找我们黑龙江地区的乡土材料和北方传统营造技艺拥有的文化特色和实用价值,以达到推动新技术发展和建筑节能减碳的目的。 成果简介: 一.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一:乌镇 1、调研地简介: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乌镇是典型的江南地区汉族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 2、气候分析:乌镇隶属桐乡市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气候特点。 3、调研目的:寻找该地区的瓦爿墙现存实例。 4、调研简介:由于目前开发比较完善的为东栅景区和西栅景区,并且此两处景区中多为文人墨客故居和大户人家的住宅建筑,不太可能找到有使用瓦爿技术的实例建筑,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南栅和北栅这两处没有开发成为旅游景点的民居建筑聚集地,而

且这里居住的大多数都是普通居民,使用瓦爿墙建造民居的可能性更大。右图即为我们调研过程中发现的现存的瓦爿墙实例,询问了当地居民我们了解到这2米高的瓦爿墙又分为七层,每一层用一长条砖块横档隔开,中间堆叠八九块瓦片。砖块长度为50厘米,瓦爿长度仅数厘米。如此一层一层堆砌上去,形成一整道墙面。砖块是普通的青砖,比较平直。瓦爿中夹杂着碎石块,略微拱起。从墙的上方向下直视,墙体与地面呈垂直90度角。墙的中间有许多空隙,然而墙面外体是非常平整的。从外表看,瓦爿像堆积木般重叠,看不到水泥等加固材料。藤蔓植物爬墙延伸,盖住了一两处的坍塌。显然瓦爿墙有年头了。墙身底部为长条石块,块石不仅要放平、放好、夯实,其上部还要加一层碎砖。墙脚是砌墙的关键,放得不好,墙体会倾斜甚至崩塌。往上墙身是由碎瓦碎砖一片片均匀整齐叠上去的,之后用薄石灰进行加固。内墙用黄泥掺入砻糠或草筋后,均匀搅拌,抹在瓦爿墙上,直到看不见碎瓦砖为止。墙体干燥后,抹一层麻筋石灰,干燥后再涂抹一层石灰水增白。 听当地人说这门技艺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实践才能真正学会和掌握。现代造房技术方便快捷,谁也不愿花很长时间去学一板一眼的老手艺,因此现在很少有人会砌瓦爿墙了。 5、调研结果分析: 优点:1、由于老城改造、自然毁坏等因素,保存完好的瓦爿墙越来越少。懂得这门 手艺的泥匠师傅极少,新的建筑工人基本不懂。因此,这项传统手艺濒临 失传。 2、砌筑材料随处可见的材料如废弃瓦片、山石、做成的瓦爿墙坚固不倒便于 就地取材还可以达到废弃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低碳环保。 3、可以作为一个时期的文化载体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缺点:1、砌筑高度有限。 2、能够掌握这门传统手工艺的工匠比较少。 调研地点二:哈尔滨 1、调研地简介: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约5.384万平方公里,辖9区7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辖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 2、气候分析:哈尔滨位于最北端,是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城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而夏季则显得短暂 凉爽。春、秋季气温升降变化快,属于过渡季节,时间较短。 3、调研目的:寻找可回收利用的废弃建筑材料 4、调研简介:近年来,哈尔滨市大规模的平方被集体拆迁,盖起了高楼大厦,市区内整体规划更加有序了,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建筑材料,造成了环境污染的同时,新建住宅也丧失了北方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其中很多建筑废材其可回收利用价值很高,比如老式的瓦片,青砖等。 5、调研结果分析:哈尔滨地区因拆迁产生的的废弃建材中存在大量的可回收利用价值很高的建筑材料。 二.思考 1、哈尔滨地区大量的废弃砖瓦完全可以通过使用瓦爿技术应用到建筑中,赋予废弃砖瓦新的生命,也赋予建筑一定的历史意义。

2、北方地区很常见的土坯墙隔热保温性能很好,有属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传统营造方式,节能经济,低碳环保。 三、方案设计 方案一:将瓦盘技术和土坯墙应用到居住区设计 由于瓦爿墙技术其最开始应用的实例即为传统民居,而土坯墙也是北方民居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建造手法,因此,方案一拟将两种技术相结合应用到居住小区的设计和建造中。还原人们对传统民居的记忆。 在我们想要把方案一继续完成下去的时候,随之而来的产生了很多问题。首先,居住小区规模过大,没有足够的可回收废弃材料足以供应,而且,技术方面也不适合大规模的施工。其次,现今新建的居住小区大多为多层或者高层建筑,瓦爿墙技术能砌筑的墙体高度有限,根本无法达到要求的高度。 最后,我们研究决定将瓦盘技术和土坯墙应用到别墅区的建造中,这样一来解决了砌筑高度的问题,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材料的用量。同时配以园林绿化,完全可以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可以为别墅区的建设增加传统气息。 方案二:将瓦盘技术和土坯墙应用到公共建筑设计 出于对建筑的公共文化价值的思考,方案决定将瓦爿墙技术和土坯墙应公到小型公共建筑中,将建筑与文化相结合,赋予建筑生命。公共建筑在一座城市中能起到很好的代表性作用,规模又比较小巧,用有限的可回收传统建筑材料建小型公共建筑,比较适合作为传统文化延续的一个载体,也可作为城市的一道景观,甚至可以成为标志性的建筑。 拟定设计的是一座将温室和对外开放的公园茶室将结合的建筑。建筑面积400㎡,单层建筑。解决了瓦爿墙其砌筑高度的问题和可回收废弃建材的需求问题。瓦爿墙技术将应用于茶室局部外墙的设计中,可以起到保温隔热的良好效果,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墙面会布满青苔和藤蔓植物,与公园景观融为一体。由于土坯墙其承重能力和防潮能力有限,但是其质感和隔声能力较好因此将其应用到室内作为隔墙处理。致力于营造一座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的有机建筑。 四、方案对比 我们小组成员基于以上两个方案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方案一将有历史气息的瓦爿墙应用于别墅建筑虽然可以让居住在别墅里的主人体验到回归传统的感觉,但是却无法为大多数人唤起对传统文化记忆,方案一的私密性极强,缺乏一定的公共文化价值。相比较之下,方案二则可以唤醒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比较适合作为传统文化延续的一个载体,也可作为城市的一道景观,甚至可以成为标志性的建筑,具有较高的公共文化价值。 四、方案设计 1、草图阶段:功能分区,动静分区,洁污分区,确保功能关系合理,流线无交叉,各功能房间拥有较适合的景观朝向。 2、深入阶段:确定各功能房间位置,面积大小。确定墙体形式,外墙开窗面积小的墙体用瓦爿墙,内墙非承重墙用土坯墙并且裸露处理。 3、体块分析:利用sketch up进行模拟确立体块关系,虚实对比。 4、立面设计:注重虚实对比。 四、模型制作 1、将设计手稿利用CAD绘制出详细平面图纸,并对平面尺寸进行详尽的标注。 2、将绘制好的CAD平面导入Sketch Up,模拟出三维的建筑体块,分析体块之间的关系,对建筑的立面进行深入的设计。

3、将Sketch Up模拟出来的建筑立面导入CAD软件进行校对。 4、将校对好的建筑立面CAD详图文件通过精雕机识别软件JDPpaint5.20转换成精雕机所能识别的格式并设置刀具路径,利用精雕机进行加工模型的各个立面,并用UHU胶水进行粘结组装。 创新之处: 创新点在于将瓦爿技术这种统制作工艺应用在当代公共建筑中,发现了技术手段的优缺点,引发了我们黑龙江地区的土坯墙这种北方传统营造技艺拥有的文化特色和实用价值的思考。将有历史气息的传统材料和传统营造技艺,通过新技术进行再利用,赋予新生命,运用到公共建筑中,使传统技术工艺得到延续和传承,思考建筑节能、减碳的手段与内涵。 出于对建筑的公共文化价值的思考,方案决定将瓦爿墙技术和土坯墙应公到小型公共建筑中,将建筑与文化相结合,赋予建筑生命。公共建筑在一座城市中能起到很好的代表性作用,规模又比较小巧,用有限的可回收传统建筑材料建小型公共建筑,比较适合作为传统文化延续的一个载体,也可作为城市的一道景观,甚至可以成为标志性的建筑。 设计完成了将温室和公园茶室结合。建筑面积400㎡,单层建筑。解决了瓦爿墙其砌筑高度的问题和可回收废弃建材的需求问题。瓦爿墙技术将应用于茶室局部外墙的设计中,可以起到保温隔热的良好效果,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墙面会布满青苔和藤蔓植物,与公园景观融为一体。由于土坯墙其承重能力和防潮能力有限,但是其质感和隔声能力较好因此将其应用到室内作为隔墙处理。致力于营造一座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的有机建筑。 心得体会: 本此科研立项主要有三个阶段,分别为调研阶段,方案设计比选阶段和模型个制作阶段。我们进行到每个阶段都会有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当然也会有不同的思路产生,因此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得体会。 调研可以说占据了本次科研立项大部分的时间,也是理想前期最重要的工作。我们小组的调研工作从暑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九月份开学,调研地点主要是乌镇和哈尔滨,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不仅用相机记研究研所需的图片,还以手绘的形式加以辅助记录,大大提高了手绘能力和现场记录数据的能力。在乌镇调研可以说是比较辛苦的,因为八月份的乌镇天气十分的炎热,我们拿着相机和记录穿梭于整个乌镇的大街小巷,记录我们所能找到的所有的瓦爿墙的现存实例,因为大部分建筑都是民居,不方便我们拍照和测量,我们就要耐心的和当地居民解释我们的身份和要做的事情,并且还要想办法请当地居民为我们讲解瓦爿墙的制作工艺。 方案设计和比选阶段是本次可研立项的核心阶段,也是我们小组三个成员之间对调研结果的消化阶段。小组成员之间也会对各自提出的不同观点进行考虑和协商,学会了彼此之间取长补短,互相谦让。 模型制作的过程更是增进了我们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也磨练了我们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