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学案 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窦娥冤》学案 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224217dbed5b9f3f90f1cbe

宝坻区大钟高中导学学案

年级 课题 高一 何秀平 学科 语文 导学案编号19 课型 新授 窦娥冤(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2、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导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2.课文中使用了不少宋元时期的白话,其中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请辨析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 (1)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古: )(今: ) .(2)这早晚窦秀才 / 早晚使用/ 早晚呆痴 (古: )(今: ) ......(3) 当骂呵,则处分几句 (古: )(今: ) ..(4)你老人家放精细着(古: )(今: ) ..(5)不提防遭刑宪(古: )(今: ) ..(6)行动些,行动些(古: )(今: ) ....(7)谁敢合毒药给你/只合把清浊分辨(古: )(今: ) ..(8)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古: )(今: ) .(9)是什么主意(古: )(今: ) ..(10)嘱咐他几句话咱(古: )(今: ) .(11)念窦娥尸首不完全(古: )(今: ) ..(12)尸骸上烈些纸钱(古: )(今: ) .(13)你还有甚的说话/那有这等说话/不知亢旱三的说话准也不准(古: )(今: ) .....(14)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古: )(今: ) ....(15) 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古: )(今: ) .(16)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古: )(今: ) .二、新知导学。 自学指导一:一、戏剧通用对联集锦 1.古今真乐府 天地大梨园 2.生旦净末丑 管弦丝竹琴 3.舞台小天地 天地大舞台 4.三五步走遍天下 六七人百万雄兵 5.顷刻间千秋事业 方寸地万里江山 6.真真假假真不假 假假真真假如真 7.舞台方寸悬明镜 优孟衣冠启后人 8.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 两班面目演尽忠奸情 9.东西汉,南北朝,人物备考 山海经,水浒传,今古奇观 10.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他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11.白鹦鹉飞入牡丹亭,红梅枝上一捧雪 紫琼瑶降生麒麟阁,金印楼头满床笏 12.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 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 13.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来做 1

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

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惧,现出万代人情,须戏里传真 二.历史上十大冤案:

1、九死未悔者的悲歌——伍子胥案 2、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案 3、权力场下的浩劫——巫蛊案 4、千古冤狱“莫须有”——岳飞案 5、皇权争斗的牺牲品——于谦案 6、阉竖宵小手下的血腥——东林党案

7、功到雄奇即罪名——袁崇焕案 8、小人物酿就的血光之灾——庄廷鑨明史案 9、该杀不杀、无罪获罪——曾静吕留良案

10、扑朔迷离、亘古未有——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自学指导二: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

1、具体分析窦娥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1)窦娥与婆婆的关系如何? 窦娥为什么会被屈打成招? 窦娥与婆婆的诀别场景。 (2)张驴儿父子逼婚时; 张驴儿后来要挟窦娥时; 对簿公堂时。 (3)刑场窦娥指斥天地时。

探究问题一:认真阅读课文第三折,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这折戏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2、窦娥发了哪三桩誓愿?发的三桩誓愿化用了哪些典故?

3、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4、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探究问题二: 5、仔细阅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回答问题: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滚绣球》表现了窦娥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2)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表现了窦娥什么样的精神? (3)《滚绣球》曲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

三、达标训练 1、关于元杂剧的一些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拆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2、最能体现课文主题思想的一句唱词是( ) A.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B.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C.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D.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运,不明不暗负屈含冤。 3、对文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析不当的是( ) A、“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一桩誓愿而用。苌弘、望帝都是无罪被冤被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 B、“六月飞霜”“东海孝妇”两个典故都是说人间奇冤感天动地,配合窦娥的第二、三两桩誓愿而用,说明窦娥蒙受了冲天冤情,同时驳斥了监斩官的话。 C、前两个典故写人间怨恨,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一个当时应验,一个后来应验。四个典故,内容层层递进,意义由轻而重。 D、四个典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表现了窦娥的性格。同时紧紧扣住“感天”“动地”“窦娥冤”这个题目的意思。 四、拓展提高: 1、从窦娥冤的悲剧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现状? 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到底是谁? 2、试简要分析《汉语》中“东海孝妇”和《窦娥冤》中的窦娥,看看两个人物形象有何区别。 “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3

参考答案: 明确:

(1)古义:折合、抵偿 今义:标准、依据、准确;一定、准许等。 (2)古义:时候/随时/有时候

今义:①早晨和晚上;②或早或晚;③时候 ④(方)将来某个时候 (3)古义:数落、责备 今义:处罚决定 (4)古义:清醒 今义:精密细致,精明细心 (5)古义:想到、料到 今义:小心防备

(6)古义:走快 今义:多指为实现某种意图而具体地进行活动 (7)古义:配制/该、应当 今义:闭、合作、盖上盖子等。 (8)古义:这边、那边;这里、那里 今义:走;行列 (9)古义:意思 今义:主见,办法

(10)古义:语气助词,相当“也” 今义:我们,第一人称代词 (11)古义:完整 今义:全部

(12)古义:烧(动词) 今义:强烈,猛烈(形容词) (13)古义:语言(名词),说法 今义:用语言表达意思 (14)古义:糊里糊涂 今义:不明不白 (15)古义:发 今义:处罚

(16)古义:们 今义:指全体中任何一个或一次 1、明确:7岁——被卖 17岁——成婚 婚姻不幸 18岁——守寡 20岁——被杀 生命凋零 3、窦娥的性格特征及意义。

窦娥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善良质朴、安分守己的普通妇女形象,她默默承受现实的苦难,不惜自我牺牲,对亲人充满了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之情。同时她具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毅性格,如开始寄希望于官府能还她清白,但是当她认识到现实官府吏治的黑暗本质后,她的思想性格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第三折中,窦娥在赴刑场途中咒骂天地“怕硬欺软”、“不分好歹”、“错勘贤愚”,对所谓的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天地的咒骂,实际是对整个不合理社会的咒骂,表明无情的现实使窦娥醒悟,她要向不公平的社会现实抗争。临行前的三桩誓愿,更展示了她不甘屈辱的刚毅性格。

《窦娥冤》这部作品通过塑造窦娥这样一个善良、有原则、多愁善感、坚韧、聪明有心计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女子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在封建制度下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的控诉与抗议,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璀璨夺目的瑰宝。 二、

1、 第一场面:解赴刑场(哭诉场面)-----怨

第二场面:诀别婆婆(诀别场面)-----悲 第三场面:刑场三愿(发誓场面)-----恨

2、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典故:望帝啼鹃、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