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挑战和途径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网络环境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挑战和途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25e0c52a300a6c30c229f81

网络环境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挑战和途径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也越来越广,涉及到社会公共安全以及利益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突发实现都会在第一时间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响和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政府服务以及运作模式正受着严重的冲击,政府公信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网络舆论事件普遍发生,正是政府公信力削弱的表现。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只有真正解决了政府公信力的危机的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对网络舆论进行更好的管理。本文主要就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方面入手,讨论网络舆论与政府公信力,并提出我国政府管理网络舆论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论 政府公信力 挑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更加紧密,信任在今天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社会成员、组织与政府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合作就难以达成,即使达成也要付出较高代价。这其中,政府的公信力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政府公信力主要是指政府的信用能力,体现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关系到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是政府与公众之间一种长期复杂的互动关系,政府通过掌握的资源,自身能力、政策行为和实际效果可以改变公众对自身的信任程度,而这种信任程度反过来又影响着政府各种政策措施的成本和效果。

1 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1.1 积极影响

微博反腐是指通过微博曝光或者收集腐败线索,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从而达到有效预防腐败和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反腐方式。微博之所以能够对反腐工作产生如此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微博的特征及公众的“反腐饥渴”关系甚大。从一件件的微博反腐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到它们都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先是知情人士微博爆料,继而微博广泛转发、评论,接下来传统新闻媒体也随之介入,最终官方展开调查。

1.1.1 有利于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增强政府公信力

网络舆论信息传播的方式尤其固有的优势, 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这样就有利于扩大公众对政府信息的之情权,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对相关信息、政策的顺利传达及下发到各部门,能够极大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从另一方面来讲,公众对政府工作信息量知情权增加的情况下,更加全面、丰富的信息也就会强化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认识,也就有利于公众对政府公信力进行监督,能够为帮助政府完善、提高政府公信力做出贡献。 1.1.2 有利于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网络舆论信息丰富、言论自由,这就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抒发自己心中想法的平台,此外网络舆论的随意性也非常有利于调动公众参与政府监管的积极性。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舆论这一良好的信息传播渠道,将自己对于任一问题的观点充分的表达出来,同时还可以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作出批评或建议。政府也可以根据所收集到的网络舆论信息进行筛选,将有效信息收集、整合,进而获得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改进意见及信息反馈,也是公众参与改进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1.2 消极影响

1.2.1 有时可导致舆论失范,影响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

网络舆论信息量大、 传播速度快点额特点使得一些恶意信息的传播极有可能会导致出现信息的误导以及舆论失范现象。 恶意信息、恐怖信息等信息的误导也会误导公众的视听, 公众也将会产生对政府工作和政府行为的质疑,进而也就会对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造成影响。

1.2.2 有时会影响社会稳定,政府公信力丧失作用

网络舆论的公共空间内,网民之间的互动不单是一种文字上的互动,更多的是情绪的互动。 而网民的不满情绪大多是从网络批评开始的,而且会随着批评的深入不断地扩散以及加重,从而会对显示社会的稳定带来冲击。 从批评的角度来看,网络舆论的监督式批评和攻击式批评都有可能成为公众不满情绪的源头。 网络舆论中一些错误的、恶意偏激的信息传播将会严重的影响社会的稳定,也会在公众中造成恐慌,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导致政府公信力丧失原有的作用。

2 网络环境下政府公信力面临的挑战

2.1 政府自身因素

2.1.1 政府的公开透明度有待增强

尽管近年来政府在民主决策、政务公开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长期以来行使行政命令的习惯和制度上的欠缺使得政府信息和行政行为的公开工作仍需加强。否则,群众不能有效参与、知晓和监督政府决策以及政策执行的情况,就难免会猜测其背后的运作过程,由不透明导致不信任。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救援过程中,公众对于掩埋车头这种行为产生疑问,有关部门发言人不是仔细澄清和详细解释,而是以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来敷衍,就是一种行政强势思维的体现,结果只能是带来更大的质疑。 2.1.2 腐败现象会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尽管我国政府始终非常重视廉政建设,但目前的反腐倡廉制度还不够完善,对行政权力的限制不够有效,腐败案件多发。再加上政府公开透明度不够,使暴露出的腐败现象在群众的感观中被进一步放大,成为群众不信任政府的重要原因。 2.1.3 部分地方政府和业务部门工作绩效低下

由于目前的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尚不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尚不健全,在公务员个人的考核上也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工作能力和绩效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对群众的承诺不能兑现,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流失。在周克华案件中,对疑犯被重庆警方击毙这一情况的质疑能够在网上广泛流传,恐怕并非因为在个案上质疑者手握什么有力证据,而是不少人对警方不够信任所致。 2.1.3 政府的公开透明度有待增强

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应对能力有待增强。作为一种紧急事件或紧急状态,危机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政府在危机中的处置表现和信息公开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政府能力的判断和对政府信用的评价。遗憾的是在过去几年中,一些地方政府瞒报矿难事故、伤亡人数,杭州“70 码”、云南 “躲猫猫”等类似事件又层出不穷,已经让政府失分不少。当这些怀疑一次次成立的时候,政府的公信力也在一点点流失。 2.2 传播媒介因素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产生的效果都被扩大,这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是一种鞭策和促进,如果政府能够积极应对,利用新技术、新载体加强信息公开,让公众更加全面、及时地了解政府工作,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这就可能成为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契机。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打算闭门施政,对负面信息采取封锁的方式处理,则可能封不

胜封,在工作上陷于极端被动的境地。此外,通过互联网这一载体,来自一地、一事、一个部门、一方政府的负面信息能够广泛流传,从而影响到“政府”这一整体形象。这种情况如果多次出现,必将损害各地、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公信力。

3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

3.1打造透明政府,完善政府职能 3.1.1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职能定位正确是政府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明确界定政府职能范围,变 “无限政府”为 “有限政府”,才能让政府集中精力处理好该管的事务,增强公信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经济领域,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调整和规范政府管理事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社会领域,要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搭建公共财政平台,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发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努力提高社会的自组织能力; 要坚持用行政公正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公民参与经济社会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 3.1.2 保障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积极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透明化,确保行政机关和公务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履职尽责。依法梳理审核行政职权,编制行政职权目录,明确行使权力的主体、依据、运行程序和监督措施等,并向社会公布。严格规范行政裁量权行使,细化、量化裁量基准,公开裁量范围、种类和幅度。重点公开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征收等执法活动中履行职责的情况。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公开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的动态管理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3.1.3 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立完善的民意表达机制和政策反馈机制

各级政府都应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按照信息公开的范围、时间、方式等规定,及时、准确公开政府信息,并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的违责监督和追究制度。要积极推行电子政务,构建无缝隙政府,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扩大网上办事范围,及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政府信息。在加大公开力度的同时,建立完善的民意表达机制和政策反馈机制。要努力保持民意表达和政策反馈渠道的畅通,不断完善公众提出意见建议、举报投诉、行政复议、行政申诉、信访等方式,及时作出政策回应或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修正。 3.2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和引导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通过网络架起了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公共部门在网络环境中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网络媒介的传播效果。 因此,政府在加大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加大对网络媒体的管理,使其真正成为公众了解政府的窗口。

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管理,政府应该积极的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政府要引导网络媒体加强自律,尽量净化网络环境;第二,要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建立高素质的从业队伍,同时还要加大力度对职业和非职业网络新闻传播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网站作为网络经营的第三方,有权利也有义务营造一个好的网络环境,维护好的网络秩序,履行自身所属的社会责任。相关权威部门还应该在第一时间对网络谣言进行澄清,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和信度,公开相关事件的详细内容,还原事实真相,关注危机干预,使谣言在源头上得以制止。另一方面,应该从制度建设上着手,完善法

律制度,依法管理、依法治理网络环境,对于制造谣言、传播谣言情节较为严重的别有用心者、无心好事者,给予法律上的制裁。从网络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说,坚定不移地依法推进网络实名制,用相关制度来规范网络行为,加大对于网民群体的教育工作,增强抵御谣言的免疫力,提高公众的理论素养和国情知识,增强网民群体对于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不信谣、不传谣,不为谣言所惑、所动,彻底铲除网络谣言孳生的土壤。

4 结语

卢梭说过:“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现今公共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公众监管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提供了一个高效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要求下,政府角色转换应该与时俱进,政府行为应该向民主性转化,建设服务型政府刻不容缓。政府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利用好网络的力量,提升公信力,仍然任重而道远。但相信随着我国宪政改革的不断进步,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陶振.试论政府公信力的生成基础[J] .学术交流,2012第2期.

?2?彭正德.论列宁的执政党公信力思想[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第2期. ?3?柳朴方、卢雅卿..浅析中国政府公信力现状[J] .先锋队,2006年1期.

?4?王茂涛、冯伟.公共危机管理视野下的政府公信力研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2010

年第1期.

?5?齐大伟.网络舆论与政府公信力研究[J] .科技视界,2012年31期.

?6?王勇.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6期. ?7?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J] .行政学研究,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