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社会进步观看我国社会发展代价问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从马克思社会进步观看我国社会发展代价问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2a9091a5022aaea998f0fda

建设为中心,但具体到各地区,却没有立足本地,因地制宜,不管有无具备条件,都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千片一律地提出“以工富市”,“以工立县"等等,结果造成遍地开花,却极少结果的局面。不少地方,用机器推出一片片开发区,结果却没人前来投资,植被被毁,水土流失,烟尘滚滚。就是个别企业前来投资,也大多是条件好的地方弃之不要,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企业∞参见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卜42页。37

一到,为害一方。最近云南省昆明市新任市委书记仇和竟然在昆明这个中国西部偏远的美丽“春城”也搞起全民招商引资,大办工业,包括教育局、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都全被硬性下达了招商引资任务。笔者认为,其这种做法真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危害极大,长此以往,风光秀丽的“春城”昆明将会毁于一旦。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加紧实行区域发展战略,实行区域分工,协调发展;交通方便等条件适合的地方才去发展工业,交通不便等不适合发展工业的地方,不要硬去发展工业,而应尽可能保护上天赐给的良好资源,大力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香港大学郎咸平教授在中央电视台“大家讲坛"节目中发表看法: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和发展程度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较低,城市化仍有发展空间,应该大力发展,而西部应该以环境保护为主,不宜快速发展。我认为其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其实各地一窝蜂发展工业,无非是地方政府从地方利益出发,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不顾一切,盲目追求快速的经济增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中央政府已经掌握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现在应该是转变观念,实施改革的时候。应该全国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在各省、市之间合理分配财力,“削富济贫”。进一步采取措施,将经济发达省、市财政收入更大比例收归中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扶持经济薄弱的省分、地区,供应足够的财政资金让其发展,而不要让其无助地自行发展,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顾一切,得不偿失。

特别是广东省更应反省,在这方面先走一步。广东省现在财政和税收总量均居全国首位,但是珠三角地区富得流油,东西两翼和北部地区,却是捉襟见肘。为什么不能由省政府统一合理调配财力呢?简单举一个例子对比就可知晓,2007年,广东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已经达到l122.82亿元;而笔者家乡——地处粤西的阳江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仅13.6亿元,是一种仅仅能满足发公务人员工资和保证基本运作的“吃

饭财政”;而广州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却达到744.10亿元,几乎为阳江市的近60倍。回

应该说广州市政府可支配的资金是极其充裕,要不广州市今年不会决定动用400多亿元去整治未算十分紧迫的河涌。笔者也相信深圳市的财政资金还是相当。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编委会(2007广东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出版。

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同代人,甚至前代人的发展,他人的发展对个人自己的发展影响极大。

马克思还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还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现时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回。这又表明个人的发展与他人的发展并不是敌对的和矛盾的,二者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和谐进行,从而使社会发展总体达到完美。

恩格斯也发表过类似的“和谐观”,他认为:“自然界中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绝不允许单单标榜片面的‘斗争’”圆。

从上边的经典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普遍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发展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都必须和谐、合作,共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为我们提出了一种“和谐发展”的理念,这种理念是科学和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异曲同工,其实,我国自古至今也一直流传着这种和谐理念。 早在尧、舜、禹时期,当时的部落首领更替就实行“禅让制”,人与人之间倡导合作、和谐。据《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广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单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上述时期被后人称为理想的“大同”世界,“大同"(其实是和谐)理念自此进入人心。

后来,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④以及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④等和谐合作理念,并使儒家学说成为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59页.

。‘马克思想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52页. ?‘礼记.礼运).。‘论语.子路)。

个朝代统治者的正统理念。可以说,和谐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历代繁荣富强发挥了应有的促进作用。

正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为指导,我国新一代领导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我党的和谐社会发展理论、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基本形成。他全面系统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圆

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党立足于我国当前国内外形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紧密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再次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的创造性提出对于我国化解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解决社会发展代价问题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全民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倡导协作、和谐的社会风气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合作、和谐是极其重要的。但建国以来,我国大多时候都片面理解了马克思的“矛盾’’论,片面强调矛盾的对立性,认为只有矛盾才能推动发展,最典型的就是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马克思主义既强调矛盾的对立,又强调矛盾的统一和相互转化,矛盾并不一定推动社会发展,而只有矛盾的适时合理解决,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中山大学刘森林教授在探讨矛盾与制度问题上,经过深入研究指出:矛盾并不必定推动发展;矛盾肯定不是影响发展的惟一因素;矛盾对发展的推动至多是①《孟子.公孙}l下》。

。胡锦涛《曲: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k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第l版.41

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要使矛盾推动发展的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一些其他因素或条件的配合才行。固

刘森林教授还进而指出: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其关键的问题与其说是环境保护,远不如说是创造一种能够防止出现历史上一再出现的大动荡大滑坡的新制度;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应将看作是各种共同体的人们通过各种社团来解决其集体问题能力的扩大。发展并不仅仅是财富的增加,也不只是就业、贫困、公平等状况的改善等,更主要是主体之间通过协商、联合而解决他们所面临问题的能力的扩大。总之,不是矛盾,而是对矛盾的适时合理解决才能成功地推动社会发展。圆

刘森林教授的上述结论是通过一系列严谨科学的逻辑推理得出来的,其突破性地首次指出了不是矛盾,而是对矛盾的适时合理解决才能成功地推动社会发展,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各种共同体的人们通过各种社团来解决其集体问题能力的扩大。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是非常正确、科学的。而且,根据笔者的理解,矛盾的适时合理解决就是达到“和谐”状态,这一结论也说明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全民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倡导协作、和谐的社会风气。

抓政治思想教育是我们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和致胜法宝,但是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原有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少已经过时、落后,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方法方式必须因时而化,加以创新。也要结合新形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重点突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荣辱观教育,狠批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倡导匡扶正气,诚信经营,和谐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全民思想健康向上,自觉抵御种种不良习气,使到社会风气得到根本性净化。

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①参见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页。 喜参见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209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42 我们当前出现的发展代价问题,不少也是由于社会体制不完善,社会法制建设不完善所致。因此我们要加快社会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体系,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