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传承的社情民意五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关于文化传承的社情民意五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2e1d66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9

要做到客观、科学地认定,要加强对传承人和传承过程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传承人和传承活动给予惩罚;其次,在传承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年轻有为的传承人,以改善传承人队伍中“老龄化”的现状;其三,给予传承人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尤其是市县级传承人,政府应当想方法给予市县级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资助和表彰奖励,鼓励传承人的传承精神。

四是保存**原生态,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及生态博物馆。加强同广西壮族自治区对瑶族文化交流,针对**一些存有**技艺的黎寨,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及生态博物馆,以带动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

五是勇于创新,打造**文化品牌。1957年南京云锦研究所成立之后,逐步开展云锦的实验性生产和新品种的创新设计,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在创新方面应学习和借鉴云锦,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同时,政府要不断加强****的销售市场管理,使**行业规范化,以凸显**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

六是加强文化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国家文化部门对**文化工作者进行教育、培训和指导,提高文化工作者专业理论知识及科学的管理方法,确保文化工作者在****抢救和保护过程中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七是加强宣传教育。要借助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的文化价值及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中;用至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培养好专业人才;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把**推向世界的同时借鉴国际上的保护经验。

八是加快立法程序。出台针对**的传承及保护的系统法规政策,

5 / 10

做到有法可依。

篇三

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特质的集中体现,既包括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独特文化,也包括千百年来传承的人文精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北革命策源地,红色革命文化无疑是**城市建设的一张光鲜名片。不断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既是建设城市主题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支撑和力量。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筹建**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馆的建设势在必行,据了解,全省唯有**及个别地市没有革命纪念馆,这与我市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快速发展的经济严重不符。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将建设**革命纪念馆列入项目规划。

2、建设以**革命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红色主题公园。使全市人民在欣赏滨河公园优美景致的同时,了解熟识**深厚的红色革命史,把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建议,在滨河公园二期建设中,增设转战陕北专题展览馆、《沁园春•雪

》碑刻、革命先烈雕塑园、英烈墙等。

3、加大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全市共有民主革命时期的遗址遗迹370多处,其中转战陕北就有35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深远,但由于年代久远,保护不力,目前,除了枣林则沟、小河、杨家沟、神泉堡等旧址得到保护利用,其余大都损毁严重,甚至消失。建议,市上尽快按照中央《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

6 / 10

划纲要》,制定我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的整体规划和方案,明确部门职责、细化保护措施、落实经费保障,切实有效地保护好、利用好革命遗址遗迹。

4、加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即党史教育基地)是我们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生生的教科书”。建议,市委、市政府统一命名、集中授牌,规范管理,使之真正成为开展宣传红色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的重要阵地。

5、拍摄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微电影。多年来,我们一直把红色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资源进行培育,作为区域文化的主流精神进行塑造,让红色文化牢牢植根于**这块红土地上。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加大投入,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拍摄优秀的红色题材影视作品。

篇四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缩影,是历史的积淀。保护和传承荆门民俗文化,对于研究荆门文化的底色和特色,打造文化名片,提高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市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挖掘不深,主题不明。我市各地挖掘展示出来的民俗文化内容呈现散、弱、小的状况,没有形成一套挖掘当地民俗文化的总体思路和培育目标。二是“多龙治水”,保护不力。民俗文化研究的领导机制不健全,政协文史委、方志办、文体广新局等各部门都是民俗文化发掘和整理

7 / 10

的主导部门,但通常都是各自为战、不成体系。另外随着岁月流逝、风雨的侵蚀加上人为的破坏,许多珍贵的民俗历史文化资源正逐步消失。三是人才不济,保障不足。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普遍存在有心无力、有力无钱、有钱无才、有才无台等现象,各地没有专门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经费也难以得到保障。四是传承不接,交流不多。在收集整理民俗文化资料中,过分强调实证考究,忽视民间口口相传的民俗资料。同时,我市各地对民俗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研究不足,各自为政,效果不佳。

对此,我们建议:

一、加大民俗文化整理申报。目前,我市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在全省靠后,要对我市民俗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整理,建立项目申报和保护的投入机制,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力争在新一轮的国家级、省级名录申报中有更多项目入选。

二、注重民俗文化传承创新。充分发挥各级特别是县乡(镇)政府在乡俗文化保护传承上的主导作用,加大对民俗文化保护事业的投入力度,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历史社会价值的民俗文化。采取组织基层群众成立民间协会等方式,把那些具有民俗知识、技能、爱好的人群组织调动起来,通过举办民俗展示、民间艺术比赛、农民文艺汇演等活动,为民俗文化传承搭建舞台。在荆楚理工学院和中小学校设置民俗文化教育课程,邀请专家、传承人授课、培训,培养青少年爱家乡的情感,激励他们自觉传承民俗文化。建立民俗文化产业培训基地,注重与时代和市场接轨,延续民俗文化生命和活力。

8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