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9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2f40cb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c

材料一: 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民,以为周用,同时进 用各地的才俊,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 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

(1)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我们认为 18 世纪中叶以后,1840 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 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 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 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2)阅读材料二,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对此所做的贡献。 材料三: 国籍问题 伴随着近代以主权、国民和领土为标 志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而出现。1907 年荷兰国会议定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归化法”,规定自1908 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 ,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此规定引起南洋华侨 的强烈不满。南洋华侨 成立国籍保存会,及时向国内发电请 求声援,国内商界、学界及朝廷迅即回应。清政府参照中外国籍法规,针对 荷兰当局的“出生地主义”,于1909 年颁布了一项基于“血统主义”的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从法律上正式明确了华侨 的身份是中国国民,使保护华侨 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初步完成了官方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摘编自许小青《清季国籍问题 与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3)简述清政府对于南洋华侨国籍之争所采取的对策。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34. 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 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 。其时,王国的问题 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 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 的消费纳 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 ,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 官营之下,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 税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程念琪《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 的历史变迁》 (1)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营的背景和作用。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 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 养兵的巨额费 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 ,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唐宋以来,商业镇 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 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 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3)依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社会经济与政策变迁为视角,解读赋税结构的变化。

35. 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历史上有关君主与民众关系的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 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则诛 ”。 ——摘编自刘泽华 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韩愈对于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可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君》

材料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瑕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题【答案】

第2题【答案】

第3题【答案】

第4题【答案】

第5题【答案】

第6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