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中学生劳动教育问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浅谈当前中学生劳动教育问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2fad106b52acfc789ebc941

浅谈当前中学生劳动教育问题

岳庙初中 汪 宏 利 2012年5月

浅谈当前中学生劳动教育问题

劳动创造了美,劳动是生存的本能,劳动使整个世界充满了希望,劳动在改变与进化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进程。陶铸同志曾经说过:“新时代的青年不读书不行,光读书不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也不行,我们党的教育方针要求青年一方面要努力读书,一方面要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增广贤文》)是的,以前我们常把:劳动光荣!挂在嘴边。好像现在不大有人提起了,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劳动者的身影,而我们自己的生活圈子也是与劳动密不可分的。有些人鄙视劳动者,甚至自己也排斥劳动,加之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近年来独生子女比例不断增加的影响,许多学生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劳动观念淡薄, 重理论、轻实践, 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愈显突出。

一、主要有如下种种表现。

1、劳动观念淡薄,表现为缺乏劳动观念, 轻视劳动, 不愿参加劳动, 怕苦、怕累。

2、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表现为不求进取, 缺乏动力, 懒于动脑筋, 马虎应付, 作业抄袭、考试作弊。

3、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表现为以时代骄子自居, 轻视工农, 脱离劳动人民, 不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和成果, 不注意向劳动人民学习。

4、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表现为贪图安逸舒适, 学习、生活上吃不得

苦, 自理能力差, 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遇到困难和问题灰心丧气, 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

5、组织纪律性差,表现为不严格要求自已,自由散漫, 不讲团结协作, 我行我素, 自以为是,不守校规校纪。

6、浪费严重,表现为不珍惜劳动成果, 不爱护公共财物,对常明灯 、长流水视而不见, 在墙壁、课桌上随意刻画。

二、这些问题的存在的原因。

孩子自身的原因——不热爱劳动,有的甚至厌恶劳动,有学生这样说:“我们的任务是学习,家务劳动有父母干,不用我操心。”

家长方面的原因——不支持子女劳动,甚至反对子女参加劳动。首先,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搞好了,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自己苦些累些都无所谓。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其次,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和物质生活的丰裕,认为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了。

学校方面的原因——不重视劳动教育。至少到目前为止,大多学校还是以质量作为首要的追求目标。因此大多数学校都在片面地追求质量上下功夫,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高孩子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

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劳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努力。

1、坚持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 不参加劳动, 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 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 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坚持和加强学生劳动教育, 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和克服自身不足和弱点,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2、努力营造和谐氛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要想孩子做得更好,老师父母是最好的榜样,研究表明,早期的经验会影响其一生,一个生活在和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中的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自然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地以老师、父母的行为做榜样。所以老师、家长要改变原有对孩子参加劳动的态度,纠正这种不良的教育观念,不断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做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3、教育学生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类历史是劳动人民的历史, 克服脱离劳动人民、轻视劳动者的思想和倾向, 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 从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真正尊重和热爱劳动人民。

4、加强劳动技能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学生做人以及学会生存和独立的重要条件。他们作为一个将来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必要的劳动技能是必需的。因此,我们在学校的教育中,不能忽视这样的细节和习惯。教育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锻炼,在劳动实践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

服务社会、全面成才。开辟劳动场所,开展劳动实践,不能让学生的劳动教育成为纸上谈兵,要积极开辟学生的劳动基地,既要理论更要实践。通过必要的劳动实践获取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乐趣,自然就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

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体力劳动对孩子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一定的实践技能、技巧,也不仅在于进行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能给孩子们一个广阔无垠、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激发孩子的道德、智力、审美情感的培养,无论科技发展多么的进步,劳动依然是快乐之源,幸福之本。劳动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分享,分享劳动,也就是分享快乐,分享幸福,分享累累果实。

汪宏利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