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金融史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317bfcdfb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1

价。

(五) 宋代货币兑换业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原因有哪些?

1. 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政府信用进一步趋向法制化和制度化:制定了市易法和青苗法。2. 宋代的民间放款也包括信用放款和抵押放款。3.宋代的信用形式已较完备,民间和政府的商业信用(官民赊买赊卖、民间预付货款、交引买卖)发达,形成了为商业信用服务的经纪人或担保人性质的“牙人”阶层。4. 宋代的保管业务较发达,但存款业务仍未真正形成。5. 宋朝的币制复杂而且具有地区分割性,这使得宋代的货币兑换业较唐代发达。

(六)两宋“钱荒”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南宋会出现纸币膨胀?

北宋: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市场所需铜钱数量巨大;铜钱却大量囤积在大官僚、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手中。南宋:南宋初年的货币流通中,由于铜钱含铜量的实值远远超过其面值,故销毁铜钱改铸铜器或劣质钱的现象普遍,同时大量铜钱外流;而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却需要许多铜钱。

南宋的纸币管理制度。宋孝宗对纸币发行比较谨慎且维持了会子币值的稳定,实行钱会中半的制度,控制会子的发行数量。之后,由于战争的爆发,不惜大量发行会子,引起了会子贬值、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纸币的增发,还引起了铜钱的外流。不可兑换纸币的流通会排斥金属货币。 (七)基本概念

交子—北宋“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 ,在宋太宗淳化年间开始于四川流通。 会子—南宋时期最主要的纸币是会子。

称提之术—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制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管理制度。 便换—汇兑在宋代仍叫做“便换”,由政府设置的“便换务”办理。

市易务—北宋政府制定了关于政府向民间提供抵押放款的法律——市易法。该法律规定了政府向民间放款的抵押物、担保方式、利率、还款方式、逾期罚息等内容。法律还规定由京师和各地设置的“市易务”负责此项政府信用。南宋仍有市易务和市易法。

青苗法—北宋政府制定了有关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的法律——青苗法。该法律规定了农民向政府借款的次数、借款形式、偿还时间、利率、借款最高限额、还贷方式等内容。 交引铺—北宋办理货币兑换的机构是唐代延续下来的金银铺,到南宋时办理货币兑换的机构由交引铺充任。宋代的金银交引铺不仅从事金银钱钞之间的兑换,还从事盐引、茶引等有价证券与纸币之间的兑换(早期的证券交易机构)。

第七章 元代的金融

一、思考题

(一)简述元代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演进过程。

元代纸钞的发行和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仿行时期。2. 第二阶段为中统钞发行流通的时期。三种纸币同为中统钞,通行于各地。3.第三阶段是至元宝钞和中统钞并行的时期。此时的纸币制度依然属于虚银本位制。4. 第四阶段是中统钞改为至正交钞,并与至元宝钞并行的时期。至元交钞的发行无发行准备,不能兑现,属于纸币本位制度。

中国的纸币从宋金时期法律上可兑现的信用货币演变为元代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说明元代的纸币制度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二)简述元代纸币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元朝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较完整的纸币管理条例:叶李的《整治钞法条画》。中心思想是重视民情,以银为本,加强保证,调控货币流通,平衡币值,保障货币信用,力求货币畅通稳定。1. 规定交钞、宝钞等纸币为法偿货币,公私交易、财政收支均用纸钞,禁止民间实物交易。2. 规定纸币与白银挂钩,建立虚银本位制。3. 规定中统(交、宝)钞、至元宝钞分为不同的面额以适应不同规模的交易需要。

元朝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虚银本位制和实际的纸币本位制度,结束了五代十国至辽宋夏金300多年

币制分散混乱的局面,带来了中国币制的重大变革,元代的纸币管理思想已达到了较为成熟的水平。元代的纸币制度对明代中前期的币制和周边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元朝对外交流活跃,元代的纸币也因此存在国际化的现象。

(三)简述元代货币国际化的主要渠道以及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一是向东流入高丽和日本;二是向南流到南亚和东南亚各国;三是向西北流入钦察、伊儿汗国境内;四是向西南流入到中非一带。

在货币流通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要保持币值的稳定,货币发行量应该与社会商品总价格成正比。但是,元代后期,政府大幅度增加纸币的发行量,但是社会商品生产却日益萎缩,两者背道而驰。财政开支浩大,朝廷用滥发纸币来填补。朝廷动用纸币发行准备金,元代流通的纸币从可兑现的信用货币(中统钞)演化为不兑现的国家纸币。

(四)元代信用的形式以及主要的信用兑换机构有哪些?

元代的信用机构主要有解典库和银铺。

元代的信用属于高利贷信用,当时借贷的年利息通常在一倍(倍称)以上,而且是变利为本,按复利计息,即利滚利。按照贷方的不同,元代的高利贷信用分为官营高利贷、寺院等宗教机构经营的高利贷、私人经营的高利贷等形式。按照借贷内容的不同,元代的高利贷信用分为货币借贷和实物借贷两种形式。按照运营方式的不同,元代的高利贷信用也分为抵押借贷(叫财产或人身担保借贷更恰当)和信用借贷两种形式。按照信用提供者的不同,元代的信用借贷分为第三方信用担保借贷和借债人自身信用借贷两种形式。

第八章 明代的金融

一、思考题

(一) 明朝纸币制度有何特点?明代纸币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明代纸币发行的四个特点:

1.明代三百年纸币的发行流通具有很明显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中央政府始终垄断发行唯一的大明通行宝钞。2.明政府在前期采取兑现宝钞并规定宝钞与金银钱兑换官价。3. 明代的大明通行宝钞在发行之初属于可兑现的信用货币,但在后来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属于不兑现纸币。4. 明代破旧纸币的回收很困难,致使坏钞的流通越来越多,大明宝钞的币值下跌。

明代纸币的发行,只出不进,不回笼货币,或者多投放,少回笼,这使得宝钞的发行越来越多,币值和信誉下跌,进而影响到了大明宝钞日后的流通和推广。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明成祖朱棣时期,对内对外战争和土木建设较多,导致财政困难,政府通过大量发行宝钞来维持财政开支,导致通货膨胀,宝钞急剧贬值。

(二)为什么白银的货币地位在明代得以确立?试述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确立的过程。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作为货币有何特点?

原因:1. 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大额以及大规模的商品交换需要白银这种价值较高的货币进入流通。2.大明宝钞急剧贬值,流通困难,官民的收支、交易需要价值稳定的白银进入流通。3. 明英宗取消银禁,规定以银纳税,这为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创造了制度条件。4. 明代白银的供给增多,也为白银作为货币本位创造了物质条件。

过程:明朝形成了银钱并行的币制;之后,明朝政府相继取消钱禁和银禁之后,银铜同时作为货币并按它们自身的金属价值流通,实际上形成了银铜(钱)平行本位制。明朝中期以后白银货币地位得以确立。

(三)明代的信用机构主要有哪些?试述明代钱庄产生的原因及其业务发展和局限性?

明朝最主要的信用机构和借贷业务经营组织是典当库。明朝当铺的业务范围是逐渐扩大的,其业务以抵押和质押放款为主,也经营信用放款,吸收存款,兼营货币兑换等业务。产生了当票。

钱庄这种新的信用机构,主要从事货币兑换业务 并拓展存放款、汇兑、发行钱帖等业务。明代中期以后,银钱钞币并行,货币不统一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内生的货币兑换需求,推动了货币兑换业的发展以及私营钱庄的产生。明代信用的另一个特色是汇兑业务重新出现。明代另一类重要的信用工具是会(汇)

票。

第九章 清朝前期的金融

前言:

清朝前期历经四十多年战乱后出现了康乾盛世,商品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重新出现,货币和信用也有了新的变化:

清代前期(1853年之前),政府纸币逐渐退出流通,白银取得了法定货币的地位,并与铜钱并行流通;传统信用机构出现创新,账局、票号等传统银行相继产生; 民间发行的会票、银票、钱票、当票、商号的兑换票券等信用工具盛行,其使用进一步扩大。

明朝中期至鸦片战争前,政府纸币逐渐退出了流通,但民间发行的信用货币一直在流通。 一、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

银两;实银两;虚银两;制钱;印子钱;银票;钱票;银炉(炉房);印局;银号;官钱局(官银号);账局;票号

制钱—清代也像明代一样,铸造铜钱,并将本朝的铜钱也称为“制钱”。 官银号—设立官银号来平抑银钱比价以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银两—清朝前期继承和发展了明朝中叶以后确立的银两制度,规定白银的法定通货地位。 实银两与虚银两—清代的银两还分为实物银两和仅作为记账单位和清算标准的虚银两。与实物银两一样,虚银两也具有区域地方性,各地的虚银两成色虽然在本区域范围内实现了标准的统一,但是虚银两的成色标准在各区域间并不统一。虚银两最早是纹银,起源于康熙时期。

银号、银炉、炉房—货币兑换和信用机构。(新) 二、思考题

1. 清代的信用机构主要有哪些?账局、票号产生的原因条件是什么?有何意义与不足?

清朝信用发展:清朝前期的信用也分为传统的消费信贷和生产经营信贷,后者发展明显。清朝前期的信用也分为民间信贷和政府信贷。清朝前期的信用仍然具有高利贷的性质,银钱借贷和实物借贷。清朝前期的高利贷有财产担保(抵押和质押)借贷、信用借贷以及期买或预押农作物的形式(远期或期货交易的萌芽);信用借贷分为借款人自身信用借贷和第三方信用担保借贷两种形式。

出现了银号、银炉、炉房等货币兑换和信用机构。清朝中前期的信用机构还有印局。因为这种借贷一般按日或者按月计息归还,甚至朝借夕还,每归还一次,盖一次印,故名印子钱。经营印子钱的小额高利贷机构就叫印局。钱庄的业务范围扩大。18世纪中叶以前,钱庄从事货币兑换,银号从事银两熔炼。此后,钱庄、银号业务从货币兑换,扩展到了熔炼银两、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行可兑现银钱票等业务,演化为信用机构。

中国最早的银行暨私人银行——账局产生

产生原因:乾隆时期,中俄贸易需时一年,需筹措大笔周转资金。由于钱铺和银号等金融机构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一些兼营借贷放存的大商号开始专门从事存放款业务,同时也对钱铺、当铺放款,以放款取息为盈利来源,于是产生了帐局。山西汾县,北方。

中国最早的专业汇兑银行——票号产生 票号,就是专业经营贸易结算或其它款项拨付收解活动所产生的票据汇兑业务及存放款业务的金融中介组织。商业发展内生的汇兑服务需求及汇票使用范围的扩大是票号产生的原因之一。账局在金融服务区域及功能上存在的缺陷呼唤新的金融中介创新,是为票号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传统银行产生的意义:首先,账局的产生是中国传统金融业的重要创新。作为中国最早的银行业,对支持鸦片战争前后北方地区的工商业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票号的产生是传统金融业的进一步创新,作为中国最早的汇兑专业银行,它弥补了账局的功能缺陷,使得传统银行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得到增强。

不足:传统银行的专业化程度和金融效率较低。传统银行具有局限性。传统银行的资本规模小,信用不稳固,服务功能不健全,其在经济发展中所能发挥的金融支持作用有限。受传统商业习惯和宗法人伦文化的影响,传统银行的经营机制没有能够健全起来,责权利不统一,具有资产扩张的冲动,经营风

险较大。

第十章 清朝后期的金融

一、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

铜元 钞票 镑亏 洋厘 银拆 丽如银行 汇丰银行 华俄道胜银行 户部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 信成银行 上海众业公所 1883年金融风潮 1897年贴票风潮 1910年橡皮股票风潮 铜元—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国订购全套造币机器,并在广东钱局首铸机制银元“龙洋”和铜元。

镑亏—镑亏”问题是与1873年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货币制度从金银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的过渡以及清朝落后的货币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丽如银行—英法两国商人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新式银行。1845年英商丽如银行在香港、广州设立机构。 汇丰银行—1861年后的贸易和外汇投机促使中国出现了外商银行设立的小高潮。汇川、利生、利华、利升四家短命的小银行和生命力旺盛的汇丰银行进入中国。

华俄道胜银行—是由俄、法、中三国投资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中国首家民族新式银行。 户部银行—清末出现了建立国家银行的思想。清政府参照英、日两国中央银行制度来设立中国的国家银行制度,先后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后来更名为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 信成银行—1906年后信成银行等纯粹民营银行出现。

金融风潮—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引发的金融恐慌或危机给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晚清(1840——1912年)的72年间,中国就发生了12次较大的金融风潮,平均六年就发生一次,其中较着名的有1883年的上海金融风潮—商号倒欠钱庄巨额款项,逐步连累到钱庄而展开来、遍及其他各业,也称倒账风潮、1897年的贴票风潮、1910年的橡皮股票投机风潮(P180-183)。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比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统计的西欧大约每十年爆发一次金融恐慌的频率要高。

附加内容:

一、世界货币形态演变过程图

实物货币(自然物、劳动产品) 商品货币

金属货币(铜、银、金等) 货币

纸制货币(可兑现、不可兑现纸币) 信用货币 存款货币(主要是活期存款) 电子货币(银行卡对应的存款) 二、三次社会大分工:

畜牧业与农业分离。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业产生。 三、货币制度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和货币材料的变化,国家货币制度也是不断演进的。 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

金属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 单本位制 金铸币本位 金本位制 金块本位 货币制度 金汇兑本位 信用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四、中央政府必须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原因:

垄断货币发行收益,维持财政。遏制地方势力财力的膨胀,防止分裂。维护货币信用,控制货币经济危机。实施统一有效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