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319a76ffc4ffe473368abe7

报,首任社长为胡乔木、继任社长范长江,首任总编辑为邓拓,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报纸,向国外发行。1951年起为对开4版,1956年改版为对开8版。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是中国大陆两大通讯社之一,其前身是1938年10月,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人发起的国际新闻社。

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金仲华任社长。最初其编辑机构附设在新华社内,名为华侨广播组(部),主要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建设成就和闽粤要闻、侨乡情况,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随后在广东福建和上海三地设立分社,在广西云南设立记者站,在香港设立办事处。

现今,中新社在中国内地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56个分支机构,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泰国也建有分支机构。中新社已建立起覆盖全球华文媒体的新闻供稿体系,初步建成可为全球华人提供多元服务的新闻、文化机构。作为一家国家级通讯社,中新社已和海内外近三百家新闻传媒和网络媒体建立了长期的供稿关系,为他们提供多元化服务。 《共同纲领》确立新闻自由原则

1949年9月21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第49条规定“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禁止利用新闻以进行诽谤,破坏国家人民的利益和煽动世界战争。发展人民广播事业。发展人民出版事业,并注重出版有益于人民的通俗书报。” 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新闻自由的原则,即在报道真实新闻和不进行违法活动的前提下,广大人民享有充分的言论、出版自由,确立了国家积极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新闻事业的方针。

表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闻事业是一种崭新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 一、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1.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1950年3月29日至4月16日,新闻总署在北京召开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这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研讨新闻工作的会议,是全国调整和发展新中国新闻事业的第一次重要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作风和新闻风格的定型会议。

这次会议对全国新闻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普遍调查,掌握了全国公私营报纸、广播电台分布状况、全国新闻从业人员状况等重要数据,对全国新闻工作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议认为:改进报纸工作的中心问题是加强报纸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统一新华社的组织和工作,以适应全国统一的国情和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要求;应在全国建立广播收音网,以便使人民广播事业在确实的群众基础上发挥应有的宣传教育作用。

2.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具体措施

在新闻体制上,实行采编合一制和总编负责制

各新闻机构建立起广泛的通讯员网与群众性的读报小组 在新闻宣传报道方面,进行通俗化改革 高度重视,认真处理群众来信 普遍建立广播收音网 3.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旗帜鲜明,斗争坚决

重视自我教育,开展问题讨论

也出现过一些问题:言辞过于偏激,报道内容失实,忽视党性原则 二、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积极意义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新闻工作经验有不少可资借鉴的地方。

通过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我国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用以指导建成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体制。

另外,中国新闻界全面学习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包括新闻的编辑、采访 、写作以及经营管理和发行等等,从而普遍提高了中国媒体和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中出现的教条主义错误

一是片面强调不犯错误。在学习《真理报》的过程中,认为该报从不登“更正”,是一张“没有错误的报纸”,由此《人民日报》便提出了 “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的荒诞口号。

二是每天一篇社论。在社论的写作上,盲目模仿《真理报》,不论有无必要,硬要每天必有一篇,无论问题重要与否,写得好不好,都得按规格写满2 500字,放在1版头条地位。结果不少文章写得“无的放矢”,“无病呻吟”,作者硬写头疼,读者心烦不愿看。

三是业务路子越走越窄。一切以苏联为样板,凡是《真理报》的标题就是好标题,凡是塔斯社的导语就是好导语。照抄生搬的结果是,新闻标题枯燥干巴,中国传统的多行题不见了,换成清一色的一行题,单调乏味。

四是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各报沿袭苏联做法,只登骂帝国主义的,说我们的好话的,至于敌人骂我们的,一概不让见报。对社会主义国家只报喜不报忧,对西方国家则只说不好的。这样以片面代替全面,不能完全反映客观真相,引起读者的反感和对报纸的不信任。

五是不登广告。《真理报》不登广告,于是,我国报纸也不重视广告的刊登,置读者的要求于不顾。

广播方面的教条主义倾向:一是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为补充的办节目方针,要求地方台用较多的时间转播中央台的节目,其后果是削弱了地方广播联系当地实际的作用,影响了地方办广播的积极性;另一是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认为广播不宜于进行批评,只能谈成绩,不能讲缺点。

三、新闻业务的建设与新闻教育的发展 1.新闻业务建设

纯洁语言文字、注重语法修辞,以端正文风 新华社开展“练笔运动”

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 图片的广泛运用 2. 新闻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得失 一、经济生产宣传报道

1.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2.突出报道国家重点建设成就

3.宣传先进人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群众 4.报道当中凸现的一些问题

强调国家的利益多,注意个人的利益少;介绍生产过程多,反映职工生活少;鼓励完成国家任务多,为职工的要求呼吁少。

对社会作用与服务对象等问题不够明确,导致片面强调报道的指导性与思想性,习惯于从领导角度看问题,指示、教训的口吻多,而从群众的角度提问题、满足群众需要和兴趣的报道少。

二、政治外交宣传报道

1.开国盛典的报道

2.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报道 3.抗美援朝的报道 三、思想文化宣传报道

1. 建国初期对马克思主义学习作了系统广泛地报道 2.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3.关于《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批判 4.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揭露与批判 第四节 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 一、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继续得到发扬光大,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给中国新闻工作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与启示。但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全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落后于现实生活的矛盾更为明显。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长期在根据地办报所形成的替党政机关发言、自上而下指导工作的办报模式、方法和版面安排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以及新闻媒介功能的转变。毛泽东在1955年12月为《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撰写的按语中批评说:“我们的许多同志,在写文章的时候,十分爱好党八股,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哪一年能使我们少看一点令人头痛的党八股呢?”

二是对苏联的经验与做法照抄照搬。新闻机构日趋单一化、新闻宣传日益公式化,被人概括为“内容枯燥,讨论缺少,语言生涩,形式呆板”,是当时新闻界的通病。

广大读者十分厌恶,新闻工作者也深感不安,有的还上书领导,提出批评意见,呼吁新闻改革。

二、《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 人民日报《致读者》

人民日报》在这篇社论中公开地承认自己的工作“仍然有很多缺点”,并且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从它创刊到现在,一直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的。”

社论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改版工作: 一是“扩大报道范围”,社论认为“尽量满足读者的多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的天职”,“生活里的重要的、新的事物--无论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或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是通都大邑的,或者是穷乡僻壤的,是直接有关于建设的,或者是并不有关于建设的,是令人愉快的,或者是并不令人愉快的,人民希望在报纸上多看到一些,我们也应该多采集、多登载一些。”

二是“开展自由讨论”,社论认为“报纸是社会的言论机关”,“不能设想自己是全知全能的”,不能“随时作出绝对正确的结论”, “报纸上发表的文章,虽然是经过编辑部选择的,但是并不一定都代表编辑部的意见”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社会的成员不可能对于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抱有同一种见解”,所以,要提倡自由讨论,“害怕讨论的人总是可笑的人”。

三是“改进文风”,“报纸上的文字应该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 “万

不要让读者看了想打瞌睡”。我们认为,文风问题实质上是个作风问题、学风问题,而对于党报来说,应当还有个“党风”问题。 五、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意义

1.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 2.开拓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路径

3.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是新闻改革的关键所在 4.改革中存在“向后转”的倾向

第三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957-1965) 第一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中的新闻事业 一、从宣传“双百方针”到报道整风运动

1.1957年初春,全国性的新闻工作改革仍在向纵深发展。体现在:一是媒体上自由讨论的气氛很活跃,如人口问题、高等教育问题、杂文问题等,尤其是上海《文汇报》有关国产电影的讨论,1956年11月14日至1957年3月24日,共发文章60多篇,连毛泽东也认为“这次对电影的批评很有益”。二是对“双百方针”的大力宣传,人民日报和文汇报等刊载了重头文章,如195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这篇著名的杂文 。

2. 1957年晚春,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5月1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中共中央在4月27日发出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并于次日发表社论《为什么要整风》阐释这次整风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要求广大群众响应中央号召,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批评与建议,这一做法在当时有一专有名词,即“鸣放”。党中央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整风,于是“整风”和“鸣放”就成了新闻报道的中心。

“左叶事件”在当时的新闻界影响很大,许多报纸都对这个事件进行了宣传报道,而《文汇报》在这方面是最突出的。1957 年4月17日,刘少奇陪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会。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在场负责维持秩序,与记者发生了冲突。在整风“鸣放”时,不少报纸报道和评论了这件事,批评左叶辱骂记者,在全国新闻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一些记者在“鸣放”中纷纷揭发受到的种种不合理的待遇,要求尊重新闻记者。《中国青年报》于5月7日最早发表《部长助理和摄影师》一文,报道了这个事件并不指名地批评了左叶,次日,《文汇报》发表该报记者的北京专电《新闻记者的苦闷》,再次报道了这个事件,而且公开点名批评了左叶。同日,还专门配发了社论《尊重新闻工作者》。社论对左叶进行了尖刻的讽刺,缺乏与人为善的批评精神。当时,《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要学会尊重人》的文章和《官僚架子滚开!》的诗,并配发了讽刺性的漫画。其他不少报刊,如《工人日报》、《解放日报》、《大公报》、《新民报》晚刊等,也都发表文章,尖锐地批评了左叶,并对此事发表了意见。另一方面,报刊上也有少数文章,如《中国青年报》的《对< 部长助理和摄影师>一文的意见》、《新闻业务》的《不是庇护》等文,批评了记者当时在采访时不守秩序不守纪律的不良作风。

怎样评价“左叶事件”? “左叶事件”的缘起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严重的事件,只是个别领导干部和记者之间产生的一次小的冲突。当时一些报纸对左叶的批评,未免有些小题大做。有些宣传是偏激的,过头了。在当时整风鸣放的情况下,这件事引起新闻界广泛要求克服采访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其中有许多合理的意见,这对于党改进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是有益的。另一方面,从整风的角度来看,记者对本身不遵守纪律的不良作风,也应该有自我批评。“左叶事件”在反击右派开始后被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混淆了两类矛盾,是扩大化了。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认真总结教训的,就是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问题。“左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