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三一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32348c308a1284ac85043fd

的决心,但这种举动在封建社会里是对传统权威的一种挑战。朱衡因之大怒,欲下令拘捕。由于郡守董士衡进言周旋而免祸。次年,他身着小民服往省城参见督学,力请削去学籍。朱衡仍不允,非要林兆恩“衣巾讲学,为诸生式”,否则,将按“焚衣巾违圣制”加以治罪。林兆恩无奈而屈从之,同意朱衡“以山林之隐隐于学校”的意见结束了这场震动社的“请削学籍”风波。至嘉靖四十五年之前,林兆恩以教书先生的身份吸收门徒,灌输其三教合一的理论。

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以儒家的纲常伦理为“立本”,以道家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释家的虚空本体为“极则”。即用儒术治世,道术治身,释术治心。它是“入世法”和“出世法”的矛盾的统一。林兆恩反对儒者的执衷利禄,贪污害民,道者的妄谈不死,丹药烧炼,佛子的说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他认为世间无鬼神,他不谈妖,不说怪,不尚迷信。

嘉靖年间,日本倭寇入犯东南沿海,兴化地区倭患严重。林兆恩提出《防倭管见》,主张依靠人民群众,联村联防,实行自卫,使倭寇无立足之地。但由于地方官吏畏倭如虎,又不信任人民群众,不敢采用林的建议,以致倭祸愈演愈烈。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二月,倭寇进犯兴化城,兆恩自以钱米酒粥犒劳守城军民。次年城中瘟疫流行,又卖田买棺为施。三十七年(1558)倭寇劫掠福清进围兴化,时有湖广麻阳兵过境,兆恩请其击倭,约酬金二千。客兵乃缒城出击,倭败走,客兵索酬,兆恩自付百金。

客兵怒其失约,谋大掠城中,兆恩不从,被缚受殴辱,城中绅士始集议,借官库银赎之。兆恩受伤卧床犹歌吟自若,人皆服其德义,地方官嘉奖以“一券全城”匾。四十年(1561)倭寇再至,乡村人民皆避入城,寺观尽满,饥病交迫,兆恩自备草米、药钱周济他们。四十一年(1562)兵灾瘟疫并行,民众死亡很多,兆恩命门徒70多人,分地负责雇人收尸,别男女埋葬于太平山(今城厢区梅峰街西门外),计二千余身。四十二年(1563),兆恩币请北京、漳洲、平海僧十多人收尸五千余身;又遣门徒僧于八个月中收尸一万余身;五月,又收南北洋尸四千余身。这年,新任兴化知府易道谈闻积尸满城野,不敢到任;及闻兆恩收尸事,才抵莆视事。登门请教,殷勤拜谢。倭寇祸莆期间,林兆恩先后命门徒或币请收尸七次,埋葬和火葬死者约三万余身,拾骨骸百余担,为莆田人民做了一大好事。

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和二十二年(1594),莆田先后发生两次饥荒,兆恩又捐银二百余两、谷数百石赈济。

兆恩晚年外出传教,足迹遍及福州、建阳、武夷、光泽、邵武、宁化、江西万年、湖北丹阳、浙江和南京。称弟子者遍朝野,其著名人物,如明宗室益王朱仙源,浦阳王朱璇源、安仁王、徐光启、罗洪先、袁了凡、王世懋、袁宗道、肖云举、王图、吴应宾、郭子章等;地方人士卢文辉、林至敬、张洪都、朱逢时、林兆居、林兆珂、林兆诰等。更多的是诸生、农民、商人、手工业者、渔民、仆人等成份的人。

三一教自创立以来,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它同儒教、道教、

佛教一样,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经典和义理,信教的目的,自己的祖师,共同的戒律,修道的方式,传教的场所,崇拜的圣像,还有传教士等。儒教的经典是儒家的《四书五经》;义理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信教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祖师爷是孔子;崇拜的圣像是孔子、孟子、朱子等;传教的场所是文庙(即孔子庙)及古代学校;传教士是教书先生;修道的方式是苦读《四书五经》、修身、克己复礼、参加科举考试;戒律是恪守仁、义、礼、智、信五德,当忠臣烈士,不做乱臣贼子。道教的经典是《道德经》和庄子等的道家著作,义理是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来源于一个神秘玄妙的母体——“道”。而“道”是“虚无之亲,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它能修身治国。信教的目的是求得“长生成仙”;祖师爷是老子;崇拜的圣像是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天神、地祗、八仙等;传教的场所是宫观庙宇;传教士是道士;修道的方式是拜师学道,授徒传经,出家或不出家,修行、炼丹、制药、练功等;戒律有“五戒”,即是:目不贪五色,誓止杀,学生。耳不贪五音,愿闻善,从无惑。鼻不贪五气,用法香,遗俗秽。口不贪五味,习胎息,绝恶言。身不贪五采,履勤劳,以顺道,行善除恶。佛教的经典是《六祖坛经》、《般若波罗多心经》、《法华经》、《大涅盘经》等;义理为“四圣谤”、“八正道”、“十二因缘”,认为世人本性都是苦的,任何生命都必须在“三世”、“六道”中生死轮回,永无终期;信教的目

的是达到摆脱生死轮回,获得正果,到达极乐世界;祖师爷是释迦牟尼;崇拜的圣像有佛祖,如燃灯佛、弥勒佛、观音菩萨等;传教的场所是寺、庵;传教士是高级僧尼;修道的方式有剃度受戒出家、吃斋念经、积德行善等;其戒律有“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行善排恶。

明末清初,三一教通过兴化人及门徒漂洋过海经商和移民,传播到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等国家。港澳台和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有三一教的祠、堂、书院、洞和宫等。新加坡著名的三一教祠堂有九鲤洞、琼三堂、天性祠、兴胜堂等。马来西亚有三一教祠堂1000多座,其中较大的有吉隆坡三教堂、宗圣堂、宗贤堂、三圣堂等。祠堂内奉祀林龙江、张三峰、卓晚春、卢文辉、林至敬、朱慧虚、张洪都的神像,也有奉祀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塑像。

近代(清末至民国以来),三一教还辗转传入欧美许多国家。现在,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国,有研究三一教的专家学者。美国学者丁荷生曾多次来到莆田,调查考察三一教,撰写了论文进行介绍。日本、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学者,也有兴趣进行学术研究,有的还成立了三一教的研究机构,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尤其是日本,在国内许多文库、院校藏有《林子全集》数百卷。学者铃木清一郎,于1934年研究三一教在台湾的传播情况,在他所著的《台湾旧惯习俗信仰》中作了介绍。当代学者间野潜龙酒井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