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描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地层描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34b4dffa0116c175e0e4801

南盘地层为龙潭组(P3I):灰褐色薄层、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灰黄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互层。岩层中夹灰黑色炭质泥岩,单层厚约10cm。具铁染现象。 北盘地层为龙潭组(P3I):灰褐色薄层、中厚层细粉砂岩夹灰黄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互层。

点处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断层破碎带宽约8m,断层角砾成份为细砂岩,泥

质粉砂岩,粘土岩。多呈次棱角状,无胶结杂乱堆积。断层走向262°,断层倾向172°、倾角65°。两盘地层产状混乱,断面擦痕明显,岩层具有揉皱牵引现象。根据点处实际情况及旁侧路线初步推测为一正断层。

54. 北盘地层为栖霞组(P2q)灰色-深灰色中厚层泥晶生物屑灰岩。灰岩层间夹灰色薄层泥岩,单层厚约2-10cm。灰岩中方解石呈网脉状杂乱产出。

南盘地层为栖霞组(P2q)灰色-深灰色中厚层-厚层泥晶灰岩。灰岩层间夹灰色薄层泥岩,单层厚约2-10cm。灰岩中见燧石呈结核状产出。

点处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见大量方解石呈脉状,团块状充填其中。断层破碎带宽约6m,断层角砾成份为灰岩、泥岩。磨圆度较好,砾径约1---35cm。多钙质,硅质紧密胶结堆积。断层走向255°,断层345°、倾角48°。断面擦痕明显,见褐铁矿化,方解石化现象。初步推断为一逆断层。

点处地层点处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见大量方解石呈团块状充填。周围见大量碎裂岩、碎屑岩出露。断层破碎带较宽约10m,断层角砾成分为灰岩、粉砂岩,大小不一,砾径多为5-10cm。呈次棱角状,杂乱堆积。断层走向265°,倾向北面、倾角较缓约30°。断层周围岩体产状混乱。北盘地层较陡,南盘地层较缓为30°。岩层具有牵引揉皱现象。 根据周围现场实际现象,初步推测为正断层。

南盘地层为茅口组(P2m):灰白色、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夹灰黑色薄层燧石条带灰岩,厚约2-5cm。灰岩中见大量方解石呈晶体状出露,具铁质侵染现象。 北盘地层为榴江组(D3I):灰黑色、灰褐色薄层-中厚层硅质岩夹灰褐色薄层粉砂岩。 点处岩体破碎强烈,节理裂隙发育,见大量方解石呈团块状充填。周围见大量碎裂岩、碎屑岩出露。断层破碎带较宽约10m。断层角砾成分为灰岩、粉砂岩,大小不一,呈次棱角状,钙质胶结。断层走向为280°,倾向北、倾角较缓为30°。断层周围岩体产状混乱,岩层具有牵引揉皱现象。缺失多个地层,根据现场实际现象,初步推测为逆断层。

东盘地层为榴江组(D3I):灰黑色、灰褐色薄层-中厚层硅质岩夹灰褐色薄层粉砂岩。

西盘地层为茅口组(P2m):灰白色、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夹灰黑色薄层燧石条带灰岩,厚约2-5cm。灰岩中见大量方解石呈晶体状出露,具铁质侵染现象。

点处岩体破碎强烈,节理裂隙发育,见大量方解石呈团块状充填。周围见大量碎裂岩、碎屑岩出露。断层破碎带较宽约5m。断层角砾成分为灰岩、粉砂岩,呈次棱角状,钙质胶结。断层走向为350°,倾向、倾角不明。断层周围岩体产状混乱,岩层具有牵引揉皱现象。缺失多个地层,断层性质不明。

005. 南盘地层为嘉陵江组(T1-2j):灰色-深灰色薄层-中厚层白云质灰岩,层间夹薄层泥岩,泥岩单层厚约5-20cm。

北盘地层为嘉陵江组(T1-2j):灰色-深灰色薄层-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夹灰色薄层-中厚层泥质灰岩,岩体中具铁染现象。

点处岩体破碎,断层破碎带宽约5m,断层角砾成份为灰岩、粉砂岩。多呈次棱角

状,次胶结杂乱堆积。断层走向285°,断层倾向南、倾角较缓为40°。两盘地层产状混乱,岩层具有牵引揉皱现象。断层性质不明。

南盘地层为嘉陵江组(T1-2j):灰色-深灰色薄层-中厚层泥质灰岩,层间夹薄层泥

岩,泥岩单层厚约10-20cm。

北盘地层为嘉陵江组(T1-2j):灰色-深灰色薄层-中厚层白云质灰岩夹灰色薄层泥

质灰岩,岩体中具铁染现象。

点处岩体破碎强烈,断层破碎带宽约5m,断层角砾成份为灰岩、砂岩。磨圆度

较差,多呈次棱角状,次胶结杂乱堆积。断层走向295°,断层倾向南、倾角较缓为40°。两盘地层产状混乱,岩层具有揉皱现象。断层性质不明。

根据点处实际情况及旁侧路线初步推测为一逆断层。

009. 南盘地层为嘉陵江组(T1-2j):灰色-深灰色薄层-中厚层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层间夹薄层泥岩,地层厚约2-5cm。岩体中具铁染现象。

北盘地层为关岭组(T2g):灰色,灰白色薄层至中厚层泥质白云岩 。岩层中夹灰黄色、灰白色薄层粘土岩,厚约8-10cm。

点处岩体破碎,断层破碎带宽约10m,断层角砾成份为白云岩、灰岩。磨圆度较差,

多呈次棱角状,无胶结松散堆积。断层走向246°,断层倾向336°、倾角较缓为42°。两盘地层产状混乱,岩层具有牵引揉皱现象。断层性质不明,

根据点处实际情况,据旁侧路线初步推测为逆断层。

57. 南盘地层为龙潭组(P3I):灰褐色薄层、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灰黄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互层。岩层中夹灰黑色炭质泥岩,单层厚约10cm。具铁染现象。 北盘为峨眉山玄武岩(βp):深灰色,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岩体中见杏仁、气孔状构造。其上见深灰色鲕粒状玄武岩及灰紫色、灰色等杂色凝灰岩。

点处岩体破碎。断层破碎带宽约5m,断层角砾成份为粉砂岩、玄武岩及凝灰岩。多呈次棱角状,无胶结松散堆积。断层走向255°,断层倾向165°、倾角40°。断面擦痕明显,见硅化现象。 初步推断为正断层。

东盘为峨眉山玄武岩(βp):深灰色、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岩体中见杏仁、气孔状构造。其下为深灰色鲕粒状玄武岩。 西盘为峨眉山玄武岩(βp):深灰色,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岩体中见杏仁、气孔状构造。其上见深灰色鲕粒状玄武岩及灰紫色、灰色等杂色凝灰岩。

点处岩体破碎强烈。断层破碎带宽约5m,断层角砾成份为玄武岩、凝灰岩。多呈次棱角状,无胶结堆积。断层走向225°,断层倾向、倾角不明。断面擦痕明显,见硅化现象, 地层性质不明。

南盘地层为龙潭组(P3I):灰褐色薄层、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灰黄色、灰黑色泥质

粉砂岩互层。岩层中夹灰黑色炭质泥岩,单层厚约10cm。具铁染现象。 北盘地层为峨眉山玄武岩(βp):深灰色、灰绿色、灰褐色砾状玄武岩。岩体中见杏仁、气孔状构造。岩体风化强烈 。

点处岩体破碎强烈。断层破碎带宽约5m,断层角砾成份为粉砂岩、玄武岩及凝灰岩。多呈次棱角状,无胶结松散堆积。断层走向275°,断层倾向、倾角不明,断层性质不明。断面擦痕明显,见硅化及褐铁矿化现象。

南盘为峨眉山玄武岩(βp):深灰色,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岩体中见杏仁、气

孔状构造。其上见深灰色鲕粒状玄武岩及灰紫色、灰色等杂色凝灰岩。 北盘地层为龙潭组(P3I):灰褐色薄层、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灰黄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互层。岩层中夹灰黑色炭质泥岩,单层厚约10cm。具铁染现象。

点处岩体破碎。断层破碎带宽约8m,断层角砾成份为粉砂岩、玄武岩及凝灰岩。

多呈次棱角状,次胶结堆积。断层走向265°,断层倾向175°、倾角50°。断面见硅化现象。 初步推断为正断层。

58. 南盘地层为龙潭组(P3I):灰褐色薄层、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灰黄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互层。岩层中夹灰黑色炭质泥岩,单层厚约10cm。具铁染现象。 北盘地层为北盘地层为威宁组(C1w):灰色厚层泥晶生物屑灰岩夹中厚层灰黑色泥灰岩。

点处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断层破碎带宽约8m,断层角砾成份为泥质粉砂岩、

灰岩。多呈次棱角状,钙质胶结堆积。断层走向250°,断层倾向340°、倾角60°。两盘地层产状混乱,断面擦痕明显,岩层具有揉皱牵引现象。缺失多个地层。根据点处实际情况及旁侧路线初步推测为一逆断层。

59. 南盘地层为威宁组(C1w)深灰色中厚层泥晶生物屑灰岩夹薄层灰黑色泥灰岩。灰岩中见方解石呈脉状杂乱产出。。

北盘地层为飞仙关组(T1f):紫红色薄层-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岩体风化强烈,见球状风化。

点处岩体破碎,断层破碎带宽约5m,断层角砾成份为灰岩、粉砂岩。多呈次棱角

状,次胶结松散堆积。断层走向235°,断层倾向北西、倾角较缓为30°。缺失多个地层,两盘地层产状混乱,岩层具有牵引揉皱现象。根据点处实际情况,初步推测为正断层。

60. 南盘地层为峨眉山玄武岩(βp):深灰色,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岩体中见杏仁、气孔状构造。其上见深灰色鲕粒状玄武岩及灰紫色、灰色等杂色凝灰岩。 北盘地层为茅台组(k2m):紫红色厚层砾岩夹紫红色,紫灰色砾粘土岩。

点处岩体破碎。断层破碎带宽约5m,断层角砾成份为玄武岩,凝灰岩,砾岩。多呈次棱角状,无胶结松散堆积。断层走向136°,断层倾向46°、倾角48°。断面擦痕明显,缺失龙潭组(P3I),飞仙关组(T1f),飞仙关组(T1f)等多个地层, 初步推断为正断层。

61. 左盘地层为栖霞组(P2q)灰色-深灰色中厚层-厚层泥晶生物屑灰岩。灰岩层间夹灰色薄层泥岩,单层厚约2-10cm。

右盘地层为五指山组(DCwz)灰色、深灰色薄层泥质条带状灰岩。

点处岩体破碎强烈,节理裂隙发育,见大量方解石呈团块状充填。周围见大量碎裂岩、碎屑岩出露。断层破碎带较宽,断层角砾成分为灰岩、粉砂岩,呈次棱角状,杂乱堆积。断层走向325°,倾向北东面、倾角较陡为50°。断层周围岩体产状混乱,具有牵引揉皱现象。缺失多个地层。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初步推测为正断层。

62 西盘地层为龙潭组(P3I):灰褐色薄层、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灰黄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互层。岩层中夹灰黑色炭质泥岩,单层厚约10cm。具铁染现象。 东盘地层为龙潭组(P3I):灰褐色薄层、中厚层细粉砂岩夹灰黄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互层。岩层中夹灰色灰,灰黄色等杂色粘土岩及灰黑色劣质煤线,厚约8cm。

点处岩体破碎强烈,断层破碎带宽约8m,断层角砾成份为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多呈次棱角状,钙质胶结堆积。断层走向346°,断层倾向、倾角不清。两盘地层产状混乱,岩层具有揉皱现象。根据点处实际情况及旁侧路线初步推测为平移断层。

南盘地层为龙潭组(P3I):灰褐色薄层-中厚层粉砂质泥岩夹灰黄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互层。岩层中夹灰黑色炭质泥岩,单层厚约10cm。 北盘地层为龙潭组(P3I):灰褐色薄层、中厚层细粉砂岩夹灰黄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互层。岩层中夹灰色灰,灰黄色等杂色粘土岩及灰黑色劣质煤线,厚约8cm。

点处岩体破碎强烈,断层破碎带宽约5m,断层角砾成份为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多呈次棱角状,钙质胶结堆积。断层走向246°,断层倾向南、倾角较陡为50°。两盘地层产状混乱,岩层具有揉皱现象。根据点处实际情况及旁侧路线初步推测为逆断层。

63. 南盘地层为峨眉山玄武岩(βp):深灰色,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岩体中见杏仁、气孔状构造。其上见深灰色鲕粒状玄武岩及灰紫色、灰色等杂色凝灰岩。

北盘地层为飞仙关组(T1f):紫红色薄层-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岩体风化强烈,见球状风化。

点处岩体破碎强烈,断层破碎带宽约5m,断层角砾成份为玄武岩、粉砂岩。多呈次棱角状,次胶结松散堆积。断层走向275°,断层倾向南、倾角较陡为60°。缺失龙潭组(P3I)地层,两盘地层产状混乱,岩层具有牵引揉皱现象。根据点处实际情况,初步推测为逆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