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3846929b8f67c1cfbd6b834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节 中国传播活动溯源

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

1、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 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

2、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 3、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 4、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

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驿传网络十分发达。 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1、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2、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檄文。力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做到先声夺人。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主要被普遍采用的有童谣和谣言。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舆情和民心的向背。

这一时期的传播载体主要是简牍、其次是纸,再次是帛。直到东晋桓玄403年下令废简用纸后,才开始了纸张独占鳌头的地位。

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一、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

1)根据是: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B、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 《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

2)唐代具备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 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 (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B、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 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 1、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件早已失存。

2、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其特点(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3、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 三、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士人的传播活动,指发生在士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主要的传播手段有书信、著述、赋诗等。题壁是最常用的一种交换诗作的方式,把诗题于壁上,公之于众。

印刷术在中唐时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主要用来印刷佛经,没有用来传递新闻信息。

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1、邸报(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

与唐代进奏院状的不同:1)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向地方官员会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其次,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2)由不定期转为定期发行,信息量增大,时效性也有所增强。3)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4)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

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5)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6)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2、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进奏官抄录?给事中等负责编辑审定?枢密院审查确定定本 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1、小报: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它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漏之禁。因此受到了封建统治者和派官员的查禁。

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2、宋代小报的主要特征?

1.)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它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朝报的商品化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2.)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没有固定报头和名称;(2)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社会上有人以出版小报为业;(3)发行人是邸吏、使臣、政府机关中下级官员和书店主人;(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较强,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5)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6)读者面很广。

3) 满足了社会上对朝廷政事和人事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往往被在野派系利用来攻击当权派;民族危机时期,也往往被各阶层的主战派和爱国人士利用来向当权的主和派发动攻击。归根到底是由于小报满足了人们在社会动荡时期对信息的需求,因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1、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于唐以前的布告。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过汉唐。“榜”通常是用来公布法令的,但也经常用来公布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章奏和赏功罚罪等方面的事宜,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张贴的地点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榜成为发行面较小的邸报和小报的重要补充。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

元代的国祚很短,只有不到九十年的时间,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全国性的官报发行体制。 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小本:是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这种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从内容、形式和发行的方式来看,这种小本很可能就是宋代小报的延续。元代的言禁比宋代更甚,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并不顺利。 三、元代社会上的其他传播活动

元代的印刷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利用印刷和其他手段来传播住处的活动十分普遍。

第五节 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

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明代的邸报的抄传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首先是政通司:来自地方和在京臣僚们的奏章,绝大部分必须经过政通司,是朝廷信息的总汇。其次是六科,主要是将皇帝看过的,做了批示的,同意发布的章奏公开发抄,供在京各衙门和“邸报”传抄;同时,还负责记录皇帝接见大臣时的谈话和指示。即承担了采集、记录和为邸报提供皇帝谕旨的工作。再次是提塘,明制,各省派有提塘长驻京师,提塘相当于唐宋时期的邸吏或进奏吏。提塘官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奏章中摘抄出来,经由提塘报房发出的官报通称为邸报。 二、有关明邸报的几个问题

明代的邸报和唐宋时一样有很多别名,主要原因是因为邸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头。邸抄、朝报、除目、京报等等。 邸报的内容:有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信息、科举方面的最新消息等。 明代的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明中叶以后,部分邸报开始使用印刷,在明朝,邸报手电筒手段始终都是多元的,有抄定的也有印刷的。 三、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

明中叶以后,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明早期的民办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民办报房问世后,它的官方消息仍然来自于六科,或间接得自提塘报房。除抄传和发行邸报外,民间报房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时临时编印时事小本等类活动,增加收入。 四、《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和《急选报》

明代邸报的原件已现在无存,被保存下来的只有当时人的摘抄本和被某些明人书籍做为附录保存下来的邸报的翻印件。 1、《万历邸钞》:明抄本《万历邸钞》共32册,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一些“摘由”,增加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做一些综合。所以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2、《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在明熹宗时期,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天变邸钞原件已经无存,它的全文是被当时人根据原件或抄件,以附录的方式辑入私人文集或丛刻,间接保存下来的。《天》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出于民间报房,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3、《急选报》: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报纸原件。《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用雕版印刷,内容是吏部急选官员的名单。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估计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邸报”之外,众多“报儿”的一种。有可能单独发行也可能做为附件随邸报一起发行。这说明在万历八年就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因此弥足珍贵。

五、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

对邸报,明代的统治者主要抓的是抄传这个环节。 六、明代的其他新闻传播活动

1、塘报:是一种由下到上,由地方到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是有关军事信息的传播工具。塘报中的塘,带有早和快的意思,塘报因此可以解释为有关军事住处的快报。与邸报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上行,一个是下行,一个供上级特别是中枢部门参考,一个供臣僚们周知。

2、告示:是一种由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新闻传播载体。有时称榜,有时称告示。告示发布单位是中枢部门以下的各级政府机关,发布的目的是为了把那些希望庶民们尽快知道的信息及时地直接地传播到他们中去。其性质来说是一种官方名义发布的公告,其目的在维护政体和稳定民心。

竹筹、揭帖、旗报和牌报主要流行于明代的农民起义队伍中,是它们重要的传播手段。 3、竹筹是一种写有各种紧急信息的竹签。 4、揭帖:近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

5、旗报: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人等阅览。

6、牌报:是一种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内容十分庞杂,有战报、政策、法令和声讨明王朝的檄文,即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又在他们当中进行宣传鼓动。

第六节 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

1、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十分近似,经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2、清代的谕旨和章奏的发抄活动是逐日进行的。

3、内容主要由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宫门抄主要报道皇帝的起居、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动态消息。 4、清朝的官报主要在官僚机构内部流通,是为官员们明悉朝政、维护政体服务的。 二、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

1、清代的提塘分京塘和省塘两种。京塘是指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省塘是指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在提塘的日常工作中,抄传发行邸报始终是提塘的一项重要任务。

2、为了及时处理邸报的誊录发行工作,从清初起,就出现了提塘自设报房,属于半官方机构。从报房发行到各个省的邸报,抄写和印刷两种方式都用过,乾隆以后,大部分是印刷的了。

3、提塘小报:清代的提塘官们还发行过一种小报,又称小抄,所刊载的主要是提塘官们和提塘报房的工作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旷日持久在为有关省份的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主要见于清初顺、康、雍、乾四朝,被官员们视为以科抄为主要内容的正式官报的一种补充。后来,小报受到当局的注意和限制,雍乾两朝一再查处以后,被完全禁止。 三、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1、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多数是衙门中的低级胥吏,以刊刻抄发邸报作为自己的副业。他们所刻发的的报纸主要刊载一般的谕旨和章奏,也被混称为邸报,但有一定的私营性质。它的出现和盛行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情。 2、公慎堂:清代最早的民间报房。至少有30年的历史,是乾嘉时代最有影响的一家报房。

北京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也被称作京报房。同治以后,京报普遍加上的封面,普遍有了报头,报头通常是“京报”两个字。自乾隆后,基本都是印刷。

4、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内容基本上的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同宫报内部相似。京报的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的评论。各家报房的内容稍有不同。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来源)。报房出版京报,旨在赢利,报费是他们的主要进项。读者也主要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市井小民中订阅京报的只是少数。 四、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1、各省的提塘也在省会内就地设立报房,翻印京报向当地的官绅出售。除提塘外,自清初起,就有一些人以个人名义从事新闻传播活动。

2、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各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写的官场消息。它们和当地的京报相配合,一个提供中央信息,一个提供地方信息,成为当地官绅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 五、清代早期和中期的其他传播活动

1、除利用官报外,清朝的封建统治者还广泛地使用过榜、帖示、告示等传播媒介来发布官方信息。

2、这一时期的民间报房,除出版发行京报外,也附带出版和发售一些其他的出版物。内容大多取材于京报,是京报的汇兑和延伸。也有以传播文学艺术信息为主的唱本和小说等。

3、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还有“状”、“报”、“朝报”、“塘报”等多种名称:其特征是:

(1)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2)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也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没有广告。 (3)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总的来说,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宫文书色彩,但是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事件下达,而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延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当时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政策。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产生中国的近代报刊。 二、英国传教士与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的出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简称《察世俗》)——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爱者。该报为中文月刊,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

文地理知识文章,发表了了些诗歌,寓言类作品以及“告贴”(告示广告)。它采用略带丈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体载多样。(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麦都思创办、主编,1826停刊。 3、《天下新闻》:1826年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教士基德主编,各式像报纸,但仍为宗教刊物。1829年停刊。 4、《各国消息》:1838年在广州创刊,月刊,石印。麦都斯、奚礼尔、理雅各编辑。主要内容是国外新闻和广州市场行情。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一、葡文报纸在澳门的出版

1、外国人运用出版中文书报的同时也创办起一批外文报刊,作为其交流信息、观点的工具。至1839年,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外文报刊共有17种,出版地点仅限于澳门和广州两地。 2、《蜜蜂华报》:澳门是最先出现外文报刊的中国领土。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1822年在澳门创刊。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该报是当时葡萄牙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机关报。一年后,由于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19世纪30年代以后,葡文报刊在澳门成批出现,所报道的内容也大多是葡萄牙本国和澳门的问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大。

3、除了《蜜蜂华报》外其他的葡文报纸有:《澳门钞报》、《帝国澳门人》报、《澳门政府公报》、《商报》、《真爱国者》、《澳门灯塔报》这些葡文报纸最关注的是澳门当地和葡国内部的事情,对中国的时局的评论不多。 二、在澳门出版的中、英文报刊

《杂闻篇》是马礼逊在1833年4月29日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为不定期刊物。大部分内容宣传基督教信仰的,也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和西方报业,并引入“新闻纸”的概念。 三、英文商业报刊在广州的出版

外文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是英文报纸,首批在华的英文报纸在广州出现。1833年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1、《广州纪录报》:于1827年在广州创刊,是在我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1827年11月创于广州。创办人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是一家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了主要篇幅。也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对中国问题十分关心。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宣扬英国的殖民政策、鼓吹不平等贸易,为鸦片倾销辩护,主张西方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2、《中国丛报》:美国人在广州创办的报刊主要有《中国丛报》,内容“多为英人在华的商务报告,对于中国文字及华人生活,有精密的研究”,大量地、详尽地报道与评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情况,其舆论颇为西方社会重视,对英国和美国政府的决策有明显的影响,至今仍为中外学术界高度重视。1832年5月在广州由裨治文出版和主编的英文月刊,以刊载文章为主,也刊载新闻。主张采用强有力的决定性的 “炮口的交锋”来使中国屈服。是西方武力侵华的舆论阵地,对英美的侵华政策有明显的影响 3、《广州周报》——1835年创刊,是英美自由贸易派的报纸,反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重视中国当地新闻。但是同《广州记录报》一样,宣扬英国的殖民政策、鼓吹不平等贸易,为鸦片倾销辩护,主张西方对华采取强硬政策。(魏源的海国图志部分译自该报)同时,该报在发表了关于清政府禁鸦片的号外,这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第一份号外。30年代以后,大批英文报刊在广州创刊,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广州周报》。 4、《广州杂志》1831年创刊。 5、《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美国人的报刊,1831年创办,创办人伍德。此报与广州记录报展开了论战,其实质是英美商人的不同利益,但是在侵华的观点上二者是一致的。1833年停刊。 四、在广州出版的宗教性中文报刊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报刊)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编:郭士立。 该刊虽为宗教性报刊,但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的文章也不多见。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它每期都刊载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本地新闻。新闻大部分译自外文报刊,也有转载京报的内容。开辟市价篇,报告广州市场行情。已经有了走出宗教报纸的倾向。(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纷纷出版

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率先发展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第一个重要基地。1841至1860,香港先后出版了英文报刊17种。影响较较大的有1)《中国之友》(以敢言著称,同情太平天国运动,1866年迁至上海并改为晚报,是上海第一份晚报)1842年3月17日由英商奥斯威尔德在澳门创办。同月24日迁香港。2)《香港纪录报》(广州纪录报迁至香港后改名《中国之友与香港公报》,反对香港政府)。3)《德臣报》(香满仓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孖剌报》(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香港电讯报》等。在众多报纸中影响较大的是:《德臣报》、《孖剌报》、《南华早报》《土篾西报》。 1、《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2、《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的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3、《孖剌报》:香港最早的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二、香港中文报刊的产生

19世纪50年代后,近代中文报业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英国传教士1985年创办的《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 1、《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 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在新闻业务上,消息、短讯、评论、通讯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形式。1855年,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三、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香港最早出现的中文商业报纸,大都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生的。 1、《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