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3846929b8f67c1cfbd6b834

最根本的问题。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的时机与条件开始成熟,4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发展科学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前进的方针,也是即将出现的新闻工作改革的方针。 2)经过: A、《人民日报》的改版:

①目的:率先行动,为全国新闻界改革做出了典范。它的改革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成绩,纠正缺点错误,求得更大进步。

②做法特点: 1)发扬全党办报的传统。先取得中共中央的关怀和领导;再发动广大读者参与报纸的改革。2)编辑部全体人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既务虚又务实,思想解放,措施落实。3)广泛征求读者的批评和意见。4)研究和借鉴国外报纸的有益经验 ④ 新闻界改革工作的全面展开

B、报纸工作的普遍改革:中央和省市日报学习讨论中共中央批转《人民日报》改版的报告,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经过半年的边讨论边改革,许多报纸都有不少的改进。一些党外报纸和公私合营报纸,更加注重通过改革使自己的报纸更加有特色。 C、新华社和广播工作的改革 3)收获(意义与影响)

以《人民日报》为首的我国新闻工作的改革,是建国以来新闻界的一件大事。这次改革历时一年多,为如何办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共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初步经验,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 四、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和意义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主要背景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发展与调整

1、四大晚报:赵超构北京《新民晚报》(短些短些再短些,广些广些再广些,软些软些再软些)、天津《新晚报》、《羊城晚报》作为南方日报的辅助和补充、《北京晚报》这四家晚报各具特色,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构成了建国后我国晚报的基本格局。 2、《参考消息》:是新华社编印的一份内部刊物,创办于革命战争年代,选载当天收到的各国通讯社和国民党中央社播发的消息,以及各国报刊、台湾和香港报刊发表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文章编辑出版,仅供党内外高级干部阅读。1956年,中共中央决定把阅读范围扩大到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当于他们级别的党内外干部。1958年底,它的读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机关团体、企业的干部和高等院校的学生。

第三节 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中的新闻事业

1、中国新闻工作者座谈会:一些学者、老记者对当时党报的现状深为不满,认为所报纸办得像布告牌、留声机;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王中认为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观点不适应形势;一些与会者还指出,旧中国的民营报纸在编辑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不应全盘否定。

第四节 60年代初期新闻工作的主经经验和教训

1、《燕山夜话》:是《北京晚报》1961年在副刊上开辟的杂文专栏,由邓拓执笔,署名马南邨。在61、62年间共发表杂文152篇。这个专栏题材广泛,作者旁征博引,将知识和思想熔于一炉,赢得了群众的喜爱,不久续集出版,广为流传。 2、《三家村札记》: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半月刊从1961年起开辟的杂文专栏,到1964年为止,共发表杂文67篇,这个专栏由邓拓发起,由他和吴晗、廖沫沙执笔,故名“三家村”。他们共用一个笔名“吴南星”,轮流执笔,自由选题。 3、《长短录》:是《人民日报》1962年开辟的杂文专栏,到同年12月为止,主要作者是夏衍、吴晗、孟超、廖沫沙、唐弢等五位作家。 针砭时弊不遗余力,谈古论今包罗万象,不幸的是,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他们都成为重点批判的对象。

第五节 主要新闻思想评价

一、解放后毛泽东新闻思想评价

他认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是一种上层建筑,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有办报方面,主张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同时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倡导生活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和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但是,过分强调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片面对待新闻自由,用“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来概括新闻自由,“舆论一律”:对反动派报纸而言,主张剥夺反动派的自由;“舆论不一律”:在人民司令部实行,允许人民发表不同的意见,引进贯彻双百方针,但是最后都变成了一花独放。 二、刘少奇的新闻思想评价

1、作为中央政治局分管新闻工作的领导人,他曾对新华社、广播事业局以及人民日报社的工作做过许多重要指示,可以看做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重要补充。

2、1964年,针对在大跃进中的宣传工作,对《人民日报》进行了严厉的批语,提出“有报纸的害处比没有报纸的害处还大”,充分认识到在报纸宣传中存在的危险性。

3、此外,他也非常看重调查研究,多次强调报上的一切文章应该是调查研究的结果。对报纸宣传中存在的表面现象、形式主认的报道深恶痛绝。但他的思想在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根本无法得到贯彻,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被全盘否定。 三、邓拓新闻思想研究

1、邓拓:1949年起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主持了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工作,为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专栏、主编《前线》杂志。 2、邓拓的新闻思想

1)重视的是报纸的社论工作,认为社论是报纸的旗帜;

2)注重报纸的理论宣传,提出报纸应当“经常地就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和实际生活的各项问题,进行马列主义的解释”; 3)对办报的任务与目的也有着独特的见解,认为全国性报纸与地方性报纸是有区别的;

4)对于群众办报与全党办报的方针也十分赞同,认为我们党报的基本特点是不仅有专业的记者,还有与群众关系密切的通讯员; 5)重视改革新闻报道。

但毛批评邓拓在整风期间的表现是书生办报、死人办报,而不是政治家办报,但这并没有妨碍其在新闻宣传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总体变化(上)

1、简述有关“真理标准”的报刊讨论

1)背景: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底,虽然新闻界开展了对林彪、四人帮新闻理论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恢复中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改进作风和文风,但是华国锋仍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因而在近两年的时间内,拨乱反正的工作难以深入,新闻媒介在宣传报道工作中仍然面临着众多的禁区。

2)经过:1978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一组理论文章,其中有一篇短文《标准只有一个》提出“趔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社会实践”,在当时引起较大反响。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正掀起

轩然大波,由此引发了一场席卷神州大地并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该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重要原则,即只有社会实践才能完成检验趔的任务,对两个“凡是”思想提出尖锐批语。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两种截然相对强烈反响: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热烈赞扬这篇文章,而坚持两个凡是的人则强烈反对。

3)意义:新闻媒体则展开了广泛的争论,使之成为一次广泛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的长期禁锢,打破了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的沉重枷锁,为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次讨论中,我们也看到,在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新闻工作往往肩负着澄清是非、引导舆论的重大责任。在这场讨论中,广大新闻工作者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坚持真理的立场,显示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准,改善了新闻界自身的形象,提高了它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补充:

1、四不主义:1977年,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胡耀邦郑重地向中央党校的全体学员和工作人员宣布,我们在教学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中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校内研讨问题一定要畅所欲言,讲真心话;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顾虑重重,不要讲违心之言。为此,我们除了要认真实行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外,还要加一条:不装(档案)袋子。这就是很快为人们所喜闻乐道的胡耀邦提倡的“四不主义”。这个“四不主义”显然很有针对性,它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中有过的“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优良传统;使文革以来的“言者有罪”、“以言定罪”、“按思想划阶级”等等“左”得吓人的错误,能够得到拨乱反正。

2、简答:范长江新闻奖的由来、概况及意义

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基金会联合设立的优秀中青年记者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1991年开始评选,现在每两年评选一次。设这项奖是为了表彰和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继承我国杰出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同志献身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要求参评者德才兼备,人品、文品俱佳。并对参评者的综合业务成果和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社会反映各项进行综合考查和评选。凡在正式批准的新闻媒体从事记者工作10年以上,在评选年度内年龄不超过50周岁的中青年专职记者,均可参加评选。每届评出获奖者10名,获提名奖者30名。 3、韬奋新闻奖:

“韬奋新闻奖”是中国韬奋基金会委托中国记协主办的,奖励我国从事新闻编辑、通联工作及新闻评论、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的现职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1993年开始评选,现在每两年评选一次。以邹韬奋的名字设立新闻奖,旨在鼓励中国广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他的执著追求真理、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风,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优异成绩。这项奖要求参评者德绩双馨,人品、文品都好。采取组织推选参评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