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病例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3ba6d4afe4733687e21aaae

然,这两个部位的肿瘤是经血道转移来的。肿瘤栓子常来自于静脉,由于静脉管壁较薄,压力较低,肿瘤细胞容易进入。肿瘤栓子的运行途径与血栓栓塞的途径相同,胃肠道的肿瘤栓子首先进入门静脉,因此胃部肿瘤首先转移到肝脏,之后可转移到肺和其他脏器。 原发性肿瘤与继发性肿瘤的鉴别有以下几点:①转移瘤往往体积较小,呈圆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②转移瘤往往是多发,有多个小病灶;③转移瘤常分布于所转移器官的表面;④转移瘤的组织学与原发瘤是完全一致的。以上四条中④是最重要的,因各个器官的原发性肿瘤中也有很多种类型,那些弥散型的原发性肿瘤即与转移瘤不易区分。

4.在肿瘤的转移方式中我们还提到过种植性转移,即体腔内器官的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和体腔内各器官的表面,形成多数的转移瘤,此种转移多见于腹腔器官的恶性肿瘤。本例中腹膜上的结节经镜检证实为腺癌,是胃腺癌播散到腹膜上引起的。当然,肝脏表面的转移瘤可能部分是由血道转移来的,部分是由种植转移引起的。患者腹腔中发现有600m1积液,这是由于腹膜下淋巴管或毛细血管被癌栓阻塞,或者是浆膜受到肿瘤细胞的刺激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而使渗出增多所致。

病例分析

王某,女性,36岁,上腹部隐痛3年余,1年前腹痛加剧,经常呕吐,两个月来,面部及手足浮肿,尤以左上肢显著,尿量减少,食欲极差。半小时前,排黑色大便,呕吐大量鲜血,突然昏倒而急诊入院。体检:消瘦,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60/40mmHg,心音快而弱。两侧颈部、左锁骨上及腋下淋巴结显著肿大,血红蛋白85g/L,血浆总蛋白42g/L,白蛋白14g/L。抢救无效死亡。尸检:左上肢极度水肿,两下肢及背部也见水肿。胸腹腔内分别有1000ml及500ml淡黄*色澄清液体。胃小弯幽门区4cmX3cmX5cm肿块,质硬,表面溃疡、出血。镜检为腺癌。胃周围淋巴结、颈部及腋下淋巴结均见腺癌组织。肝肿大,淡黄*色,质较软,肝细胞内充满圆形空泡,核被挤在一侧。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充满粉红色颗粒。

分析题:

1、病人入院时的情况说明什么?是什么原因引起?

2、本例水肿与积水的原因是什么?肝脏与肾脏有何病变?分析其原因。 3、试按疾病发展过程写出病理诊断。

参考答案:

1、恶病质。严重消耗、食欲极差、出血、感染、发热、毒物吸收、疼痛等引起。 2、水肿与积水的原因有:低蛋白血症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肿瘤细胞阻塞致淋巴回流受阻、尿少等。

肝发生了脂肪变性,原因是营养不良、缺氧等;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性,原因是由原尿中重吸收蛋白质。

3、胃小弯幽门区溃疡型腺癌,胃周围淋巴结、颈部及腋下淋巴结癌转移,水肿、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恶病质,肝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性,消化道出血。

病例摘要:

李某,男,46岁,因肩背部疼痛2月余,加重20天,发热半个月入院。病初为右肩部酸胀痛,不红肿,伴轻度畏寒,针灸后疼痛缓解。但以后疼痛逐渐加重,且有时感到剑突下及右下腹疼痛,入院前1个月开始食欲下降,体重逐渐减轻。17年前患肝炎。体检:双腋下扪及黄豆和蚕豆大小淋巴结数个。肝区有压痛,血清碱性磷酸酶5.5U/L,甲胎蛋白(-),胸部X线透视右膈肌升高,运动稍受限,超声波检查肝大,肝内有多个小液平段,疑为胆囊疾患及多发性肝脓肿。肝穿未见癌细胞,腹腔穿刺获血性腹水,查见癌细胞,次日X线摄片两肺多数不等结节状阴影。

分析题:

1、本例诊断是什么?依据何在?并据X线检查推测肺部为何病变。 2、病人肩背部疼痛说明什么?其发生机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诊断:①胃癌、肺转移;②肝脓肿;

诊断依据:①病人有剑突下疼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腹腔穿刺液为血性,检出癌细胞。X线检查两肺多数不等结节状阴影②病人有肩背部疼痛,畏寒发热,食欲下降,体重减轻,胸部X线透视右膈肌升高,运动稍受限,超声波检查肝大,肝内有多个小液平段。 肺部病变:胃癌肺转移。

2、肝脓肿刺激膈肌,引起右肩部牵涉痛。

病例摘要:

患者,女,23岁,学生。4年前出现发冷发热,干活易累,走路快时出现心跳气短。10天前出现发热、腰痛。体温38.1℃,脉搏140次/分,血压110/70mmHg。急性病容、全身皮肤有多处出血斑及出血点。两侧扁桃体肿大,两肺湿性啰音,心尖区可闻及双期杂音,肝下缘位于右锁骨中线肋下2.5cm处,脾未触及,肾区叩压痛(+),两下肢水肿,血WBC9.8X10/L,中性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16。

分析题:

1、分析该病的发展过程? 2、试解释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

参考答案:

1、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在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基础上,扁桃体炎发生时链球菌感染损伤心内膜,细菌毒素侵入血流发生败血症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血栓栓塞于肾引起叩击痛。心瓣膜病引起心功能不全,表现为肺淤血水肿和体循环淤血(肝大)。

2、链球菌感染→扁桃体肿大;细菌毒素入血→出血;肺淤血→湿性啰音;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双期杂音;感染→外周血白细胞↑;肝淤血→肝大;肾栓塞→肾区叩击痛。

9

病例摘要:

患者,女,23岁,学生。4年前出现发冷发热,干活易累,走路快时出现心跳气短。10天前出现发热、腰痛。体温38.1℃,脉搏140次/分,血压110/70mmHg。急性病容、全身皮肤有多处出血斑及出血点。两侧扁桃体肿大,两肺湿性啰音,心尖区可闻及双期杂音,肝下缘位于右锁骨中线肋下2.5cm处,脾未触及,肾区叩压痛(+),两下肢水肿,血WBC9.8X109/L,中性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16。

分析题:

1、分析该病的发展过程?

2、试解释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

参考答案:

1、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在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基础上,扁桃体炎发生时链球菌感染损伤心内膜,细菌毒素侵入血流发生败血症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血栓栓塞于肾引起叩击痛。心瓣膜病引起心功能不全,表现为肺淤血水肿和体循环淤血(肝大)。

2、链球菌感染→扁桃体肿大;细菌毒素入血→出血;肺淤血→湿性啰音;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双期杂音;感染→外周血白细胞↑;肝淤血→肝大;肾栓塞→肾区叩击痛。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16岁,学生,因发热、游走性关节痛、出红斑3天而入院。入院前6天开始发热、畏寒、体温达39.5℃,但不规则,伴全身疲乏,食欲减退、大量出汗和心慌等。入院前5天出现双膝、踝关节发热、肿痛、行走困难。入院前3天,四肢内侧和躯干出现红斑。患者三年前曾有类似发病四次。体检39℃,脉搏138次/分,血压正常。双下肢内侧和躯干见环状红斑,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外侧第6肋间,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二尖瓣区可听到三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和舒张早期隆隆样杂音。血沉50mm/1h,抗“O”为700单位,咽喉拭子培养有溶血性链球菌生长。X线检查,心脏向左下扩大。

分析题::

请为患者作出临床诊断。

参考答案:

患者因有发热、关节游走性疼痛、皮下环行红斑,听诊二尖瓣区有舒张期和收缩期杂音,故可诊断为风湿病急性发作期、慢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病史摘要

患者,男,53岁,干部。因心前区疼痛6年,加重伴呼吸困难10小时入院。入院前6年感心前区疼痛,痛系膨胀性或压迫感,多于劳累、饭后发作,每次持续3~5分钟,休息后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