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巩高跷简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东巩高跷简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46f2249e45c3b3567ec8b01

一、东巩高跷简介

东巩高跷也称高跷花鼓,它是流传在鄂西北南漳县东巩镇的一种民间传统文艺表现形式。东镇民间传统文化十分丰富,高跷、旱船、龙灯、麒麟、花鼓戏、剪纸、薅草锣鼓等20多种艺术形式在当地至今异常活跃,尤其是高跷老少咸宜、妇孺皆会。全镇22个村有34支高跷队伍,能参加高跷表演的群众达3000多人。

据老艺人说,在宋朝时东巩就有了高跷,清朝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最盛。那时东巩群众白天踩高跷,晚上唱花鼓戏,从春节一直唱到正月十六。现在花鼓戏唱的少了,而高跷在群众中尤为隆盛,且踩高跷时要用花鼓戏调来说唱。

东巩高跷分“文跷”和“武跷”。文跷注重扭、摆、说唱,武跷侧重特技造型表演。武跷和文跷一上场都要穿花,当地叫“穿地步笼子”,在演出的中间也要穿花,作为前后表演的过渡。除伴奏、打杂的外,踩高跷艺人由单数组成,分旦、丑两个行当。东巩武跷子能表演20多种特技造型,有仙人过门、五子登科、二龙戏珠、黄龙盘柱、五龙捧圣、单兵救主等。此外,还可以表演一些绝活,如大劈叉、后滚翻、单腿跳、用嘴叼起一桶水等等。

近年来组织高跷到二百里外的县市演出达10余次。2001年在襄樊市“一节一会”演出中获表演一等奖,2006年2月在襄樊市民间文艺调演中获优秀表演奖,2006年10月,国际亚西亚民俗学会第九次年会的中外民俗专家学者兴致盎然地观看了东巩高跷表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07年3月24日,他们又应邀参加了襄樊市“春游襄樊”活动启动仪式演出。东巩高跷规模之大,技艺之高,在整个襄樊市已成为文艺活动的品牌,2006年被襄樊市纳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东巩高跷的区域和环境

东巩镇位于鄂西北荆山山脉东端,地处襄樊、荆门、宜昌三市交界地,属于南漳县西南山区镇。地理坐标跨东经111°43′--111°56′,北纬31°26′。东和东南与荆门市交界,西和西南隔河与宜昌市远安县相望,东北角与宜城市相连,版图面积419平方公里。镇辖22个村,101个组,总人口3.5万人。镇内资源

丰富,盛产木材、煤炭、官米、桂花鱼、香菇、木耳等土特产,其中煤炭储量8750万吨,山林面积5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75万立方米,是襄樊市经济和文化重镇。

东巩镇境内群山连绵,风光秀丽。漳河沿西与西南边界蜿蜒流入荆门境内,茅坪河自北而南纵贯全境。250、251省道和荆南省级公路三条省道发挥着经济枢纽作用。中国电讯、和移动、联通无缝隙通讯网络覆盖。镇内最高点圆通寺海拔883.8米,最低点龙王滩118米。东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14.1°C—15°C,年降雨量950—1100毫米,年日照时数1650—1854小时,无霜期235—245天,大多数年份均有寒潮、霜冻为害。

2006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05亿元,综合财政收入达到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6元,居民个人存款余额达到8000万元。东巩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乡镇”、“省级卫生乡镇”、“城镇建设楚天杯”三个荣誉称号。

东巩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夏禹铸镛钟”、侵蚀着铜锈的冶炼炉等是楚人“辟在荆山,荜路蓝缕”的历史见证。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传国玉玺和氏璧的出产地,三国时期西进巴蜀的咽喉,遍地都是三国古战场。历史文化孕育了像高跷等众多的优秀民间艺术。

三、东巩高跷的历史渊源

高跷起源于氏族社会,尧舜时期先人们就有了脚绑木跷拟鹤跳舞的习俗,《山海经》中“长脚国” 记载:“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据东巩老艺人说,在宋朝时东巩就有了高跷,清朝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最盛,至今深受群众喜爱。

四、东巩高跷的基本内容

目前有文跷18班,武跷7班,文武双全的7班,每班8至20多人。文跷注重扭、摆、说唱,武跷侧重特技造型表演。 武跷和文跷一上场都要穿花,当地叫“穿地步笼子”,在演出的中间也要穿花,作为前后表演的过渡。除伴奏、打杂的外,踩高跷艺人由单数组成,分旦、丑两个行当。丑角扮相丑陋怪诞,表演滑稽,分大丑和二丑,也叫大毛、二毛。大丑

负责特技表演,二丑负责说唱,手持九彩鞭控制整个演出的节奏。旦角装扮端庄文雅,穿花时侧身走碎步,在做特技表演时爬在最上面,用优美的形象展示造型的寓意,而丑角在穿花时可以随意歪、扭,越是滑稽越好。

锣鼓在高跷的表演中要进行全程伴奏,有的班子有唢呐伴奏,有的班子与旱船等形式在一起表演。文跷子的表演以唱东巩地方花鼓调为主,有四平腔、打腔、陶腔等,多为宫调式、徵调式,旋律圆润婉转,优美动听,一般为打(铜器)一句唱一句,过去花鼓戏无伴奏,后来加上唢呐、笙等,即兴演唱祝福的词句,也可以唱一些民歌段子,如《十月忙》、《十层门楼》等。

文跷子的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数垛子,这些垛子就是顺口溜,是民间传承下来的滑稽有趣的歌谣,有《骂丑角》、《十字灯》、《日(ri)白》、《主人家生了一个小娃娃》、《一脚踩了多大一个鳖》等等,以逗笑娱乐群众。应当说高跷是表演的形式,不论文跷和武跷花鼓是高跷的内容,艺人们在表演高跷的同时,要用花鼓的说唱向人们贺吉祥、送祝福。

东巩武跷子能表演20多种特技造型,有仙人过门、五子登科、二龙戏珠、黄龙盘柱、五龙捧圣、单兵救主、懒汉推车、仙人标叉、凤凰展翅、凤凰吸水、张果老骑驴、观音倒坐莲、两朵金花、倒挂金钩等。此外,还可以表演一些绝活,如大劈叉、后滚翻、单腿跳、用嘴叼起一桶水等等。

目前,全镇有34支高跷队伍,能参加高跷表演的群众达3000多人。

五、东巩高跷的主要器具、制品及代表作等

1、高跷:长度有95公分、85公分、75公分和50公分不等;

锣鼓:每个高跷队锣鼓的规格基本一样,一般是大锣直径35.5公分,大镲直径28公分,勾锣直径7公分,小锣直径9公分。

3、九彩鞭:长50公分,是二丑(丑角)用来指挥和控制整个演出的节奏,也用来当撑棍。

4、其他有唢呐、笙以及演出用的纸扎小毛驴、旱船等道具。

5、作品:《十月忙》、《倒采茶》、《十层门楼》、《骂丑角》、《十字灯》、《日(ri)白》、《主人家生了一个小娃娃》、《一脚踩了多大一个鳖》等。

六、东巩高跷的基本特征

1、东巩高跷分“武跷”和“文跷”。文跷注重扭、摆、说唱,武跷侧重特技造型表演。但两种高跷都要有文跷的内容,即要用花鼓戏调的说唱来表达表演者的意思,其内容有唱段、数垛子、猜谜等。

2、“武跷”的旦、丑装扮及特技造型名称与古时戏剧、故事人物有关。 3、“文武跷”的唱段为东巩地方花鼓戏调,有四平腔、打腔、陶腔等,多为

宫调式、徵调式,旋律圆润婉转,优美动听,一般为打(铜器)一句唱一句,用来向人们送去吉祥和祝福。过去花鼓戏无伴奏,后来高跷加上唢呐、笙等。

4、“数垛子”为艺人传承下来的顺口溜、歌谣,内容荒诞、滑稽逗笑。

七、东巩高跷的主要价值

东巩高跷是南漳县乃至襄樊市民间舞蹈中的精品,历史悠久,主要价值在于: 1、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普遍性,对山区新农村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有较高的技艺性和程式化,集特技、舞蹈、说唱为一体,对民间艺术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3、民族认同的纽带。高跷艺术在全国各地十分普遍,但各有不同,反映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成为当地体现民族凝聚力的和教育培养后代的重要手段,是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

八、资金投入情况

近五来,东巩镇投入6万元,对高跷进行了普查、培训、宣传和展示。同时投资新建了镇文化广场,新建了东巩镇文化站,目前是南漳县最好的、面积最大的也是各项文化活动开展得最好的文化站。

九、传承谱系

东巩高跷在当地分布广泛,舞者众多。自古以来,虽历来都有造诣颇深的代表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一定是传承关系。由于不论技艺高低都能玩,群众性很强,其传承关系都是以村组为依托的师徒传承。因此,这种形式的传承遍及东巩镇100多个村和组,形成了一个东巩高跷艺术群体。东巩高跷的传承人自清朝时期的邹幺—民国时期的邓之计、王朝孝—建国后的尚明教、李连文等。20世纪五至七十年代群众性自发学习,有了一大批从艺者,九十年代后,镇文化站采取集中培训和下乡辅导,又培养了一批新人,使得这一舞蹈艺术更加持续稳定的传承。

十、东巩镇高跷分布一览表

村名 上泉坪村 高跷队名 上泉坪村队 数量(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