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人物赏析及艺术特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红与黑》人物赏析及艺术特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47ed4c1d15abe23492f4d12

《红与黑》人物赏析及艺术特色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 在 这部小说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索黑尔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了他从18岁到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开始,到23岁因枪伤市长夫人而被送上断头台为止短短5 年间的生活历程,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

于连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无权和受压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的爱憎追求和最后失败的命运,对于这一时期被排斥于政权之外的中下层资产阶级青年是典型的。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为出人头地而敢于冒险的英雄主义热情。在于连身上,同时存在着反抗性与妥协性这两种看来对立的性格,构成性格的复杂性。当环境对他有利,他就妥协;环境对他不利,他就反抗。他的反抗性产生于社会对他的压制,基于个人向上爬的野心。于连对于使他这样的平民被剥夺了上升机会的现存制度是不满的,他蔑视贵族阶级合法的权威,憎恶教会的虚伪卑鄙。但是,他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的,他主要谋求个人的出路,追求个人的飞升。因此,其性格便自然具有软弱的一面。正是这性格的软弱,导致了他常常与统治阶级妥协,为实现自己的美梦而甘愿沦为统治阶级手中的工具。在那个黑暗的复辟年代,于连作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为了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向贵族资产阶级所作的反抗与斗争精神是应该给以肯定的。他那难以折服的骨气,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这也正是我们同情他的根本原因。总之,无论从时代背景、主题、艺术构思,还是从于连性格 形成发展的全过程着眼,于连都不是野心家,而是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是悲剧英雄。尽管他有出自野心的功利打算,但平民的自尊和对统治阶级的本能反抗始终是他的主导方面。虽然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不可取,但我们不应该用现代的尺度去苛求一个特殊时代的人。在一个半世纪前封建复辟时代的法国,个人英雄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不满现实,要求改变地位的愿望客观上对反动统治阶级起到了一定

的冲击作用。

《红与黑》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在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表现出鲜明特色:第一,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抓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小说中作者主要描写了3个典型的环境:充满唯利是图气氛的维立叶尔城、阴森的贝尚松神学院、腐败与阴谋的权力中心巴黎。这里,无论是世俗社会,还是宗教领地,到处都是阴谋、伪善,到处都是统治阶级的飞扬跋扈,都是对平民阶级的仇恨与蔑视。对于连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上述环境起了重要作用。第二,表现出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小说中对于连、德·瑞那夫人、玛蒂尔德小姐的恋爱心理的描写,特别是写于连对不同环境的感受、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决定性时刻的内心冲突和斗争、瞬息间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写他的爱慕与憎恨、幻想与颓丧、勇敢与怯懦、骄傲与自卑、狂热与郁闷、欢乐与痛苦等种种两重性心理,都非常真实具体,引人入胜。第三,情节集中紧凑,结构明晰完整。作家以于连的生活史为线索,以他两次恋爱的成败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选择外省小城、省会神学院和巴黎侯爵府三个典型场景,概括当时法国社会全貌。场景的转换具有内在联系,各种人物的出现都和于连有关。多数人物在于连生命的最后阶段重新出现,不少动人的生活场景首尾呼应。这些,都使人物、情节和环境交织而成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