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农村河道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1农村河道环境整治调研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47ef1c05fbfc77da269b192

关于农村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的调研报告

我市地处江淮交汇,境内河网密布,河系沟通,框架完善,是我市灌溉排涝的“神经网络”。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河道河塘水环境成为农村发展生产,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是群众生活质量保证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农村河道环境整治工程得到了全市上下的高度重视,并将此作为新农村建设达标的主要抓手和重要考核指标。河道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作,重在不断治理,贵在长效管理。因此,为了将河道环境整治工作的效果充分体现、长期显现,积极探索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河道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机制。

近期,本人深入基层联系单位和镇村就我市河道的有关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河道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各级引排河道863条、总长1871公里,其中市级河道26条、总长363公里,镇级河道287条、总长1026公里,村庄河塘2800多条、总长1700多公里。我市河道、河塘绝大部分都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建设的,已运行了30多年,期间基本没有进行过系统全面的疏浚整治,也没有进行规范的日常管护,几乎所有的河道都存在河床淤积严重,河坡塌方严重,河面杂草杂物履盖严重,沿河违章行

1

为严重的问题。

2003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碧水工程,经过连续4年强势推进县乡河道疏浚,共计疏浚河道1058条、土方1550万方,其中市级河道21条、280万方,镇级河道55条、774万方,村级河道982条、496万方,投入市级财政补助资金4480万元。2006年村庄河塘整治580条、223万方,本市级财政投入120万元,省市补助280万元。河道河塘疏浚整治后,部分河道标准得到恢复,河道面貌得到改观。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市目前的碧水工程仍停留在土方工程清淤清杂,虽然水面清杂了,河底清淤了,但存在河坡上杂草芦苇丛生、杂物乱堆乱放,生活垃圾随处倾倒、无人清理,违章搭建、扒翻种植混乱无序,河线不顺直、青坎高低不平、不成形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碧水工程的整体效果难以体现,对新农村建设难以起到整体推进的积极作用。河道长效管护、环境整治保持既是一项面广量大,常年实施的持久性工作,又是一项面向基层的群众性工作,此项工作必须体现出长效与全民的要求,从调研分析看,目前河道整治存在上述普遍性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广大干部群众对河道整体环境管护的主观意识还不强。河道在广大群众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就是引排水用的,近几年河道都经过了疏浚,河道的基本功能达到要求

2

就行了,至于河道环境整治和保持,则没有一个与新农村建设相统一的认识基础,认为河道环境是城市河道美化的需要,农村家前屋后的河塘不需要管理得那么严格,做得那么整洁,从而产生一种农村河道靠家前屋后的就各家乱侵乱填,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靠各家田边的就各自为阵,乱扒乱种,这些认识,在社会上较普遍存在,是河道管护工作难以上水平出环境的主观根源。

第二,镇村两级经济实力差距,带来河道管护上的差距。河道管护工作涉及到每个镇村,工作任务都基本相当。但是镇村经济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强度。从市镇两级选的试点村看,都是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因此工作能够较顺利推进。相反,经济实力较弱的,对于一般性的河道保洁工作都很难维持,经费问题成为环境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护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此项工作整体推进。

第三,河道疏浚清障整治标准不高,给日常管护工作造成后续影响。有些河道在清淤过程中土方上岸离河不彻底,二次流失严重,清障杂草就地堆放,造成再次大面积滋生漫延,芦苇清除不彻底给后期管护造成先天不足的隐患。

第四,管护资金的固定渠道难以真正明确到位。管护资金需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渠道长期保证,但从目前看,碧水工程资金主要用于河道疏浚工程,日常管护经费未能落实明确的渠道来源,投入机制不固定,易导致管护工作不稳定。

3

第五,长效管护机制未能建立健全。一是管护队伍未能真正组建运行到位。二是河道管理工作缺乏制度化、专业化程度。三是相应的管理设施未能配套到位,突出反映在沿河垃圾箱和垃圾填埋场的布设未能按要求到位,无法做到集中投放、定期清运,难以杜绝河塘上污染源。

三、河道综合整治及长效管护必要性、迫切性 全市各级河道承担着我市灌溉和防洪排涝的重要任务,是我市农业生产旱涝保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道工程既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一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整治好河道、管护好河道、美化好河道,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管护好河道是充分发挥我市河网体系整体抗灾效益的保证。我市河网框架布局成形、河网成系,河道规划是按照一定的抗灾标准统一制订的实施的,但是,河道日常管护工作跟不上,即便年年疏浚河道,河道的效益仍会逐年削弱,无法达到防灾抗灾的要求,因此必须形成“三分工程七分管理”的意识,强化管理长效化、制度化,用长效管理来保证河道效益的长效发挥。此外,河道工程效益依靠的是整体发挥,各级河道都是重要的环节,管护责任应分级落实到位,市、镇、村三级联动,保障河道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2、管护好河道是改善水质、增强河道自我净化能力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