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设计心理学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48826d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01

物体的性质;另一种含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它涉及物体本身,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个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以及整个感知觉领域,其主张研究应从整体出发,考察并理解部分;格式塔效应具有普遍的有效性,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哲学、美学和科学等领域。20世纪30年代,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将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把视觉定义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考夫卡所著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知觉研究及其成果占了很大比例, 总结了大量的知觉特别是视知觉的规律和组织原则,主要包括:图底关系、接近性、连续性、完整和闭合倾向、相似性、选择性、视错觉等等,这些规律已被广泛的应用在设计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还包括了学习、回忆、情绪、思维等领域。针对学习过程提出了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的观点,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学习中的顿悟学习的现象,并将其研究拓展到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中。

(3)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荣格(Carl Gustav Jung) 。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其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① 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其中前意识和潜意识也被称为“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的心理活

动过程。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而无意识部分则包含着隐藏的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他还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人的精神结构恰如一座冰山,其露出的1/8是意识部分,而淹没在水面以下的7/8是无意识部分。

②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个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是本我与超我的平衡。超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③ 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性驱力可以被转化为创造性的、科学性的、艺术性的或文学性的努力。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等。

精神分析学派是唯一涉及人的“无意识”以及研究潜在心理动因的心理学流派。虽然其与现代心理学崇尚实证的取向相背离,也存在极大的争议,但是在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中,其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首先,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和理解人的需要和动机,尤其是潜在的、被抑制的、真实的需要和动机。其次,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和理解设计创新过程中“灵感”、“想象力”、“创造力”

等一系列神奇而复杂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指导设计师完善人格、调整思维方式、改进设计程序。第三,可以帮助我们控制设计的“度”,避免过度设计,从人的需要满足上讲,在满足“本我”需要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超我”对“本我”的限制,才能达成“自我”的平衡。第四,改进和完善了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内隐的、被压抑的心理状态。如精神分析心理学临床实践中使用的投射实验法、深层访谈法、字词联想法等。

(4)人本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人本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后,其理论影响很快扩及至欧洲和亚洲。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人性本善及天赋潜力的观念来解释在正常环境下,个体自我实现的心理历程;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肯定人的主观性、意识和自由意志。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反对把人看成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类自我实现潜能、肯定人的积极自主性。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一种层级结构,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高级需要的出现有赖于低级需要的满足。不论低级或高级的需要和动机都具有本能的或者说是类似本能的性质,即都有自发追求满足的倾向,而高级的需要和动机如友爱、认知、审美和创造的满足,是人的价值的实现或人性的自我实现。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 。所谓高峰体验是一种强烈的认同体验,处于高峰体验的人产生一种比其他时刻都更加完整的自我感觉,同时也能与周围的人与环境更加融合,因此他感觉自身处于最佳状态,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对所从事的事情胸有成竹、浑然忘我,同时也最具有创造力。

人本主义的理论对于现代设计中正确理解和发掘消费者的需要,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可以根据其“高峰体验”理论,如何通过

设计活动调动和满足这种能给人带来极大愉悦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设计活动研究的热点。

(5)认知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奈瑟尔(Ulric Neisser),艾伦· 纽厄尔(Allen Newell),赫伯特·西蒙(H.A Simon 中文名:司马贺)。 认知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该学派的独立。书中指出“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将人看成信息加工者,是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认知心理学主要是研究的人的心理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其核心是将人的思维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认为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相似,是信息——加工——输出的过程,侧重对于输入的信息和外显行为的研究。

艾伦·纽厄尔和西蒙提出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说PSSH(Physical Symbol System Hypothesis)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活动的人工智能原理。这个假设认为,计算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具有对符号进行操作的功能,就是说,凡是能用符号表示的事物和状态都能由计算机进行运算。人脑内的表征、概念等及其信息加工过程也是对符号的操作,因而也可以将人脑看作一个物理符号系统。通过这种假设,原来认为是抽象的脑内的心理活动,就可以用处理物理符号的计算机系统中同样模型来加以探讨。如果计算机和人在某种作业的操作模式上功能相等,那么用计算机程序就能很好的解释人在解决同一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客观地描述人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人工智能的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种研究取向也叫做计算机比喻(Computer Metaphor)。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其通过研究认知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揭示和了解人的心理功能(如认知、情绪、意识和无意识等)的特点,可以说其是现代心理学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觉、模式识别、注意、记忆和问题的求解过程等理论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