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中考化学真题分类解析 考点11 饱和溶液、溶解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9年全国中考化学真题分类解析 考点11 饱和溶液、溶解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5130cad69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b

B.60℃时的 KNO3 饱和溶液降温至 20℃,有晶体析出C.20℃,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 31.6g KNO3

D.60℃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60%的 KNO3 溶液

9.D【解析】观察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60℃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会析出晶体,A、B正确;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因此此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C正确;11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10g/(100g+110g)×100%=52.4%,因此不能配制成60%的硝酸钾溶液,D错误。 19.(2019?江苏苏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质均以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

C.同一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D.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答案】C

【解析】溶液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它的核心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所以只呈现出“均一、稳定”特征的不一定是溶液,所有的纯净物都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特征;溶质被分散后可以离子,也可以是分子形式,如氯化钠溶液于水,溶质为氯离子和钠离子,而蔗糖被分散后,溶质就是蔗糖分子;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须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就是稀溶液,只有在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要浓;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的固体物质来说,其结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蒸发结晶,一种是降温结晶,如果是恒温蒸发结晶,其溶解度不变,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依然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6.(2019?遂宁)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2℃时,向各装有50g水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甲、乙、丙固体各40g,充分搅拌后形成饱和溶液的是乙和丙

B.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的常用方法是降温结晶

C.在T1℃时,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剂的质量可能不变

D.将T2℃的甲、乙、丙饱和溶液温度降至T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丙>甲

【答案】D

【解析】T2℃时,乙的溶解度为40g,甲的大于40g,丙的小于40g,故向各装有50g水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甲、乙、丙固体各40g,甲溶液不饱和,乙溶液恰好饱和,丙溶液饱和且有晶体剩余;A正确;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的常用方法是降温结晶,B正确;在T1℃时,如果升高温度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剂的质量不变,C正确;将T2℃的甲、乙、丙饱和溶液温度降至T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甲>丙,D错误。

8.(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右图是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0℃时,分别配制四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硫酸铵需要水的质量最少 B.40℃时,向硫酸铵饱和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钾固体会析出硫酸钾晶体 C.氯化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氯化铵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用30克硫酸钾固体最多可配制150克80℃的硫酸钾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溶解度曲线。没有指明所配溶液的质量,A项错误;40℃时,硫酸铵的溶解度最大,在其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钾固体,在此过程中,水的质量不变,因硫酸钾的溶解度小,会有部分以晶体的形式析出,B项正确;不指明温度的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都是错误的,C项错误;80℃时,硫酸钾的溶解度为20g,则80℃时30g硫酸钾需要150g水来溶解,且刚好达到饱和状态,饱和溶液质量为150g+30g=180g,D项错误。故选B。

(2019·南充中考)9.右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从t3℃降至t2℃时,析出晶体质量甲>乙 B.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升高溶液温度的方法 C.甲中含少量乙时,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D.t1℃时,30g丙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为80g 【答案】B

【解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丙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t3℃:甲>乙,t2℃:甲=乙,甲和乙两物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温度从t3℃降至t2℃时,析出晶体质量甲>乙;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升高溶液温度、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的方法;甲中含少量乙时,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t1℃时,丙物质的溶解度为40g,30g丙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20g,即形成溶液的质量为70g故选B。 14.(2019?重庆)甲、乙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不考虑水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0%

C. 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甲的质量大

D. t1℃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D

【解析】A.没有指明哪一温度下,故无法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B.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C. 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原来甲和乙的溶液质量关系不知,故无法判断析出晶体质量关系;

D. t1℃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相等,分别升温到时t2℃,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故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变化,故仍相等. (2019·四川乐山)24.右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比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C.4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D.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以采用蒸发结晶得到KNO3晶体 【答案】B

【解析】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要指明温度,A为指明温度,故A错误;由图可知,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所以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的浓度也比氯化钠大,B正确;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 g,表示在40℃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63.9 g硝酸钾,而不是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 g,C错误;由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受温度变化影响比氯化钠大,要从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中提纯硝酸钾,适宜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D错误。

(2019?四川广元)7.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由t2℃降温到t1℃,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t2℃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 质量为90g

D.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 7.A

【解析】t1℃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图有交点,表示在该温

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由t2℃降温到t1℃,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会有晶体析出仍为不饱和溶液;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也就是100g水里最多溶解50g该物质,则50g水里最多溶解25g该物质,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75g而不是90g;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提纯甲物质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11.(2019·四川广安)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为T1℃时,100g的甲、乙的饱和溶液,温度降到T0℃时,两溶液的质量仍然相等 B.温度为T1℃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 C.温度为T2℃时,在100g水中加入50g乙,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 D.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溶解度曲线。T1℃时,甲、乙二者的溶解度相等,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等质量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降温后,二者的溶解度不相等,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不相等,A项错误;T1℃时,二者的溶解度相等为30g,则100g水溶解30g甲或乙物质刚好是饱和溶液,B项正确;T1℃时,乙的溶解度小于50g,故形成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剩余,C项错误;不指明温度的溶解度的说法是错误的,D项错误。故选B。 14.(2019?山东临沂,15题,2分)右图是A、 B、C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

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将50℃时A、 B、 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A=B C.降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 M点表示30℃时A,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答案】D

【解析】A.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A错误;B. 将50℃时A、 B、 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A、B溶液会析出晶体,溶液仍然饱和,且A的溶解度等于B的溶解度,故二者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的溶液不饱和,仍会和30℃时一样,故溶质质量分数最小,即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

A.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的更均匀

B.20℃时,50g水中溶解了15g硝酸钾,则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g C.一定 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

D. 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