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518168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9

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期评估报告

为全面客观评价我市“十一五”三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对策,确保“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根据《乌鲁木齐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以下简称《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及《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乌政办〔2008〕230号)有关要求,乌昌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期评估报告。

一、《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乌昌一体化的关键时期。“十一五”以来,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实现了首府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的乌鲁木齐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46项指标中,有16项指标超过阶段性目标,21项指标达到阶段性目标,2项指标接近阶段性目标,有7项指标与阶段性目标还有差距。“十大任务”基本得到贯彻执行,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统筹、改革开放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经济步入快速增长期。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0.4亿元,增长15%,“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14.7%,高于“十五”时期3.01个百分点;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万元,年均增加3409.7元,较“十五”时期增加了1379.9元。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08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1.12亿元,增长36.87%,再创历史新高,“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29.23%,高于“十五”时期13.1个百分点。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6亿元,年均增长14.8%,较“十五”时期提高3.55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64亿元,年均增长20.3%,较“十五”时期提高6.61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52.28亿美元,年均增长29.63%。

(二)产业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我市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现已形成了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十一五”前三年,第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15.4%和14.6%,分别高于“十五”时期4.72个百分点和2.0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经济总量比重逐年上升,“十一五”前三年分别比2005年提高1.43个百分点、1.84个百分点和4.72个百分点。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了主导产业的集聚。编制完成了全市产业导向目录、甘泉堡工业区规划、商业网点规划、铁路物流园发展规划,强化了工业、服务业产业区划功能,促进了产业集聚。“十一五”前三年,全市工业园区共引进项目53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9个,累计项目投资412亿元。2008年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38亿元,年均增长53.65%,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从“十五”末的23.14%,提高到38.87%。

(三)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十一五”以来,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前三年,我市累计投入4050万元市级设施农业引导资金,建设温室、大棚7500亩,

标准化菜田1.4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330亩,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7900亩,优质蚕豆生产基地1万亩,高效优质饲料基地12万亩。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116元,三年年均增长11.87%,高于规划目标4.87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2个百分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三年来累计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5亿元,实施了28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项目,重点实施了农村标准化居民点和农村乡镇供排水、绿化、亮化、道路的改造;建设和改造了8个乡卫生院、44个村卫生室、9个乡镇文化站,解决了4.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照壁山水库成功下闸蓄水,乌—板—水公路建成通车,大西沟水库工程顺利开工,建设了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供排水项目。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32家,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四)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围绕行政审批、民主决策、投资管理、公共财政和政务公开等行政体制改革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资本、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成效。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工作,实现了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完成了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各项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城市公共交通、供热、供水、燃气等公用事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价格改革不断深化,城乡电价统一步伐加快,乌昌地区电价统一已经实现。继续加大了外经贸领域的扶持力度,每年投入100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得到加强,利用外资水平再上新台阶。外商投资企业已进驻生物、信息、环保、风能发电、铝制品、服务业开发等领域。“十一五”前三年,共引进区外到位资金255.25亿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2家,实际利用外资2.12亿美元。

(五)乌昌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一五”以来,按照“三统一”的原则,在乌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乌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乌昌发改、财政、规划、招

商、旅游等部门均已成立,实现了乌昌一体化的重大突破。乌昌交通、通信、电力等方面的差异正在逐步消除,区域市场统一步伐明显加快。乌昌地区统一编制和实施了历史上第一个五年规划,启动了乌昌地区产业发展、园区布局、轻轨交通、旅游开发、水资源管理及米东化工工业园、米东高新技术产业园(甘泉堡工业区)等专项规划,部分规划已经完成并付诸实施。按照区域产业布局规划,乌昌地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对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带动作用明显增强,6个自治区级经济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以乌鲁木齐市为核心的东线能源工业和西线加工工业“两大工业走廊”正在形成,石油化工、煤电煤化工、冶金等主导产业培育初见成效。

(六)价格调控能力得到加强。按照国家、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市人民政府积极应对2007年以来的市场物价快速上涨局面,并取得了稳定物价、保障市场供应的阶段性成果。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启动了价格异常波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实施日报监控,及时掌握商品供应和价格波动情况,积极调集储备,保障供应,并出台相关价格干预措施,减免流通环节规费,确保了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同时,加大了对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宣传,有效保证了市场物价稳定。高度重视重要商品储备工作,筹集专项资金增加粮食、肉类储备,2009年可全面完成市级储备粮6万吨,冻肉2000吨,活羊1万只的储备任务。

(七)“宜居城市”建设全面推进。深入实施城市“南控北扩、东延西进”发展战略,城市空间不断拓展,新增建成区面积40.92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14亿元,新建和改建城市主干道75条,新增城市道路442.8公里,新增道路面积537.8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1968公顷,人均增加2.7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4.22%;新增排水管道300公里,增加污水处理量1550万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