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518168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9

处理率77.81%,较2005年提高33.98个百分点;旧城改造力度加大,中心城区商贸服务、旅游观光和文化交流功能不断强化。城市管理工作得到加强。2007年启动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开通了“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力度,强化了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中心城区实现了24小时清扫保洁,对72条城市主干道、1319条背街小巷以及乌拉泊和机场周边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创建了306个“宜居社区”,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

(八)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十一五”三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4亿元,年均增长14.8%。累计实施重点建设(支持)项目385项,完成投资307.7亿元。工业投资大幅增长,八钢年产240万吨煤焦化项目、板带项目、中泰化学年产24万吨聚氯乙烯、年产2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新疆众和高纯铝及其深加工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已建成投产。乌石化年产100万吨PX项目、特变电工年产1500吨多晶硅项目、达坂城风电基地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华电苇湖梁电厂、国电红雁池电厂以大带小、神华煤矸石电厂、西山热电厂等一批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续,将相继开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建设完成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生物处理场,苏州路西延、七道湾路、克拉玛依路西延、米东大道一期工程,新华南北路、河南东西路、喀什东路改造工程等项目。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天然气综合供热节能系统项目、天然气二期、城北主干道、河滩路防洪工程、河西污水处理厂等项目进展顺利。

(九)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各项节能减排工作,引导全社会建立大节能、大减排的理念,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启动了第二轮蓝天工程,出台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和“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确定了200家市级环保重点企业,落实减排项目。狠抓

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米东化工工业园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工作,支持了八钢、乌石化、众和等13家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开展了“企业节能行动”,三年实施工业污染治理项目56个,完成投资1.16亿元;新建节能建筑1644.7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68.62万平方米;各类燃煤锅炉并网改造8934个,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897万平方米,热电联产供热面积1300万平方米,减排烟尘7500吨,二氧化硫3100吨。三年来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762天,占三年总天数的69.58%。

(十)和谐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一五”三年来,继续加大了对卫生、文化、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市急救中心、血液中心检测中心楼、中医医院综合楼、儿童医院病房楼、友谊医院急诊楼、四医院老年精神康复楼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了40所中小学危房改造,建成了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街道文化站、26个社区文化室,8个劳动力市场、53个“一站式”就业服务大厅、5个农牧区广播电视站点。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启动了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全疆率先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标准。三年来新增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8.22万人、27.08万人、13.81万人、21.77万人、12.52万人。各项基金收缴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为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累计46.37万人次城市贫困居民享受了低保救助,发放最低保障金8787万元。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三年来筹措就业经费8.6亿元,实现城镇就业18.93万人;开发社区就业岗位5.01万个,吸纳城镇失业人员4.06万人。指导建立劳务派遣组织101家,创建“充分就业社区”362个,“充分就业社区”中“4050”人员得到100%安置。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2.3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4.7万人。加大了棚户区改造力度,三年新建廉租房21.55万平方米,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和低收入群体中无房

或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房或租赁住房补贴233.68万元。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二、“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前三年《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的46项指标进度情况:(1)经济发展13项指标中,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等4项指标能超前完成中期目标;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6项指标达到中期目标;第二产业增加值接近阶段性中期目标;建筑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项指标与阶段性目标有差距。(2)公共服务人民生活21项指标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每万人拥有病床等8项指标超过阶段性目标;城市道路长度、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等12项指标达到阶段性目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与阶段性目标有差距。(3)人口资源环境12项指标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等4项指标超过阶段性目标;全市年末总人口数、基本农田保护率等3项指标达到阶段性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阶段性中期目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能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4项指标与阶段性目标有差距。

“十一五”前三年,《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实施成效是明显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扩散和蔓延,对完成后两年《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年来,我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整体质量不高。虽然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是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基础

资源性产业,竞争力不强。传统服务业仍是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来源,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较高,金融、信息、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总体水平偏低。农业季节性特征依然突出,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深加工不足。财政收入虽然高速增长,但是新增税源不足,难以支撑长期快速增长。

二是统筹发展任务依然繁重。“十一五”期间,市人民政府高度关注协调发展和统筹发展问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但统筹城乡发展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虽然这几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11%左右的增速,但城乡居民收入仍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当前教育、卫生、计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仍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农牧区“就学难”、“就医难”现象仍然突出,城乡之间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新建工业区和新建城区的社会事业配套相对滞后,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是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保护任务艰巨。随着我市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年形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已影响了首府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前三年我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9%左右,与降低20%的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内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和金融安全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