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整体把握的策略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小学数学教材整体把握的策略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553a4165901020207409cc0

线,或者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因为方向相同,肯定是在同一平面内的。

1、 科学把握同一内容体系的阶段定位——让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为后续的发展打基础。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是从低到高逐步螺旋上升的,同一范畴的内容会在不同的年段分别出现。教师在钻研教材的时候就要整体把握区别对待,教学时不能平均使力。比如统计的相关知识,在第一学段学习了简单的统计,也出现了统计的图表,到第二学段还有统计图的相关内容。我们都知道统计需要让学生经历产生统计需要,收集整理信息,处理表达信息的过程。我在翻阅老师教案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位数学老师为了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在每一次出现统计图表的学习时都设计了结合课堂可以收集数据解决的一个问题情景,然后让学生收集数据,处理制图表。我想这样来理解把握教材肯定是不整体的。对于统计的相关知识学习,学生从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已经经历了多次的收集数据,在学习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时是否一定要让学生现场收集数据,然后再来处理,可以考虑。我们认为,在学习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时候,没有必要在收集数据这个要求上来定位,而是应该把握“不同类型的统计图是对不同类型的数据的一种处理呈现方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数据的图式处理让学生真正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又如:在学习国际计量单位的过程中,教材按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顺序编排。在国际计量单位的学习时,老师们都习惯安排统一计量单位必要性的环节,特别是在长度,面积的教学时。我们认为计量单位的教学也是一个整体,在第一次出现长度计量单位时确实有必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在后面的计量单位的学习时,完全可以借助学习长度单位的方法迁移类推,也不必经历统一必要性的教学过程,而把课堂宝贵的时间花在另外的教学目标上。

2、 巧妙把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点——让学生抓住知识相互转化的切点

教师要把握知识的内涵,更要把握知识点间的连接点,某种角度讲联系就是能力,知识的连接点就是知识的生长点。比如我们在研究分小数互化(分数化小数、小数化分数、怎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我们就应该思考小学数学教材中数的发展体系时,深入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数的编排顺序是从正整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十进分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分小数互化)。那为什么分数学习要分成两段来学习呢?除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外,有没有另外的原因呢?通过系统思考我们发现:小数是借助十进分数产生的,所以在学习十进分数以后学习小数的意义。十进分数是分数和小数的连接点,所以在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过程中,就要把握住十进分数这个连接点。把握住十进分数也就抓住了转化的根本。因为能转化成十进分数的分数均能化成有限小数,不能转化成十进分数的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围绕这个点的探究,学生的探究心向就和科学的原理一致,也就很容易得出“一个最简分数分母中只含有2和5两种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的结论。

5

3、 恰当把握教材知识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连接点——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自觉性和主

动性。

数学教材有很强的逻辑结构,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教材是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来编排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学习是借助面积单位推导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转化成长方形推导的,对于三角形是要用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面积公式,梯形和三角形类似。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主要是借助转化的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三)把握课时教材的呈现内容和顺序整体解读数学教材

在钻研教材时,不但要从整个数学体系来考虑,就是一个课时的内容,也应该整体来把握。教材中材料的选择,呈现都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往往是集知识性,教育性,人文性于一体。我们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材料的内涵,理解编者呈现的顺序,从内容,顺序上吃透编者的数学意图和教育意图。

如人教板教材一年级关于《6和7的认识》这一内容(如图),阅读教材时我们就该思考,编者为什么选择这幅情景图(这个问题答案很显然)?从上到下编排情景图、点子图、小棒有什么用意?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充分利用教材按一定顺序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如通过“数图中的内容”、“摆图中的内容”、“说图中的内容”等环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6、7”的数学内涵,从而很好地引导学生经历了数“6、7”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看,教材内容是不能孤立起来看的,其与图下的一些材料一起呈现了五个层面的内容:主题图、集合图、点子图、数、小棒摆图形。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过程,是不能割裂开来理解的。它应该是“6”和“7”两个数从直观感知到抽象归纳、再到理解应用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学生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的过程。完整又流畅,充分发挥了主题图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理解、钻研、把握教材,可以使得教师更清楚的理清数学知识结构,把握数学教材体系,便于学生主动建构,有利于实现教材知识结构很好的向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转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会显得非常轻松,课堂环节大大减少,有利于提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空。从教学目标上看,对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互相渗透,相互促进,自然形成一个整体。

主要参考资料:

1、 柴岭:《小学数学教师》,2005年第4期,第15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 2、 郑毓信:《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2004年,四川教育出版社;

3、 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89-191

6

页;

4、 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5、 陈光耀:《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 若干问题的解续,中基网-数学首页; 6、 郑毓信《数学方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第1版; 7、 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第1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