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旅游业发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深圳市旅游业发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55dc44d2b160b4e767fcf06

施;使客房布置家庭化,改变千篇一律的“标准间”模式等。

4、拓展旅游住宿设施建设投资的多样化来源,培育大型骨干饭店和饭店集团。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加大引进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步伐,推进酒店的连锁化经营。 (三)“十一五”期间措施 为完成规划内容,“十一五”期间重点落实以下各项内容,推动酒店行业的稳步发展。 1、市旅游、发改、规划等部门联合对住宿设施布局强化宏观调控,进行供求预测、预警,定期联合发布《酒店业投资指引》和《酒店业存量调查和经营状况分析报告》,引导行业有序增长。

2、市旅游行政部门协调并指导酒店业完成各项重点建设项目尤其是新建的五星级酒店的开发建设,促进其走特色化、差异化路子。

3、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普及酒店星级评定制度,凡符合评星标准的旅游酒店,均动员其参加星级评定。“十一五”期间,使星评率得到明显提高。

4、大力推进所有星级酒店和有条件的非星级酒店参加创建“绿色饭店”活动,打造一批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酒店。到2010年,使星级酒店的“绿色饭店”的比例达到80%(其中“金叶级绿色饭店”占到40%),大力推进酒店业的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在确保不降低饭店的设施和服务标准的前提下,物品尽可能地变一次性使用为多次使用、调剂使用或替代使用。倡导酒店业绿色消费,积极提供绿色产品,倡导酒店与旅客共建绿色环境。 二、旅游景区行业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市旅游资源以龙岗区、南山区和宝安区最为丰富。龙岗区和南山区主要以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和古迹名胜类景点为主,福田区和罗湖区以人文旅游资源和都市购物景点为主,宝安区以人文旅游资源和生态景观类景点为主,盐田区以滨海旅游资源和自然风光类景点为主。纳入统计的旅游景点以南山区和龙岗区所占份额最多,分别有14个和12个,各占32.56%和27.91%,盐田区、福田区和宝安区分别占11.63%、11.63%和9.30%,罗湖区占6.98%。深圳市旅游景点(区)的开发在地域上与旅游资源分布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南山区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区)开发最多,其中华侨城旅游区通过对区域内文化、艺术设施的建设和住宿、交通、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了 “旅游城”和“文化旅游产业带”的风貌。龙岗区与宝安区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区域位置等因素,资源开发不够充分,龙岗区还有大量的海滩尚为处女地,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目前东部滨海地区的资源保护压力增大,零散、低水平开发现象较明显。 从统计看,深圳市旅游景点接待游客数、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集中在华侨城景区和大梅沙海滩,分布过于集中,而且以主题公园为主,说明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 (二)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景区行业的发展方针是:根据《深圳市旅游总体规划(2006—2020)》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创新、利用与保护;根据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逐步启动和完善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升主题公园等人造景观的创新能力;结合“文化立市”战略和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全面开发历史与文化旅游资源、山地丘陵旅游资源、都市建筑资源以及其它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提升本市旅游景区的总量水平和总体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景区业的规划要点包括:

1、按建设“具有滨海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启动东部海滨旅游资源的开发,以东部地区建成城区沙头角、葵涌城区、大鹏城区、南澳城区的开发建设为依托,重点建设已有旅游条件且区位交通设施较好的景观区。

2、以本市的历史文脉和地理风俗为内在线索,发掘不同的文化因素的旅游价值。 具体的规划要求是:提炼本地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两大人文渊源,提炼近代海防军事和

抵御外侮历史,提炼当代改革开放历史和当代移民文化等特定的内涵。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整合和升华,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利用本市优越的投资条件,着眼于资源创新,对具有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创造性开发,新建或扩建寻根型、文化体验型、名人故居型等不同特点的旅游吸引物。

3、以文化内涵为灵魂,通过创新手段拓宽主题公园的市场空间,延缓或突破其衰退的生命周期定律。

具体的规划要求是:人造景观未来的发展应逐步面向细分市场,使景区内的项目有充分的更新余地和创新活力。东部地区应在地理空间上为主题公园的发展提供必要余地,保持本市人造景观作为一个全国领先行业的发展后劲。发挥本市山地多、植被好的优势,鼓励企业利用山地开发大型的主题旅游项目。就主题而言,“十一五”期间,人造景观应重点发展生态型、滨海型旅游主题景区、反映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精华的园林式休闲主题景区和科技型或科普型人造景观。

4、筹划设立旅游产业带,对旅游产业带内的旅游企业优惠政策进行研究落实。 (三)“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措施

1、建成并广泛宣传三洲田东部华侨城旅游项目;全面启动下沙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推进溪涌、三洲田、马峦山、大梅沙、小梅沙、下沙、桔钓沙等片区的开发或更新开发,建设大梅沙等重点滨海区域。

2、推动主题公园进一步拓展潜力,挖掘内涵,使本市主要的主题公园由单向性的观光型景区向双向性的参与型景区转型,由静态景区向动静结合的“舞台化”景区转型。

3、推进“绿色景区”的建设。到2010年,初步实现将景区行业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95%以上的重点商业性景区达到“绿色景区”要求。创建工作重点抓好资源利用、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形成和游客消费等环节,实现产业生态化。同时在景区推广环境友好型旅游度假方式。

4、协调市文化产业办、文化局等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对南头古城和大鹏所城两处代表本市历史的旧城遗址进行保护维修。以“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其历史原貌进行修复。清拆古城周边的违章建筑,严禁在古城范围内建设与原貌风格不相符的现代建筑。在不影响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组织观光型旅游活动。

5、选择一批交通便捷、客源集中、可塑性强的区域,规划一批酒吧街,建设清吧、书吧、文艺沙龙、茶艺休闲等设施。进一步完善华侨城生态广场、“海上世界”广场、太子路等地的酒吧街并提升其发展水准。通过休闲街区的建设,打造城市特色区域,使城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充分融合。

6、推动企业在本市部分高层建筑顶部开发高楼(观光塔)观光项目,并配套建设高层旋转餐厅、观光塔、了望镜等,使游客和市民能通过高空观看城市风光。

7、建立重点旅游项目储备库,将一批投资较大的旅游项目列入全市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和招商引资计划。在规划期内,引进若干家国际知名的旅游娱乐企业到本市落户,并落实较具吸引力的优惠条件。 三、旅行社业

(一) 旅行社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5年全市共有旅行社118家,旅行社接待游客515.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35亿元。深圳的旅行社与全国其他城市旅行社相比,数量较少,但具有较强的实力,总体上居全国先进水平。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上仍存在“小、散、弱、差”的问题,旅行社规模小,形成集团式公司的极少。与美、日、英等国的大社相比相差十分悬殊,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缺乏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知名旅行社品牌。二是管理水平和信息化运作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旅行社没有信息网络系统,不能完全开展电子信息化办公。三

是市场拓展力度不够。旅行社在市场拓展方面存在投入不足,产品细分不够,部分旅行社在自身品牌的塑造方面也显得力度不够。此外,导游人员的服务水平与国内一些优秀旅游城市比起来还有差距。

(二) 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旅行社业的发展方针是:结合旅游者出游服务社会化程度提高、人数增长的趋势,稳步提高旅行社发展的总量水平和单体实力,加快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推动旅行社行业的经营创新,形成一批龙头企业,迎接跨国旅游代理商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旅行社业的规划要点包括:

1、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成熟程度,根据全国统一的旅行社准入条件放宽的政策趋势,科学地调控发展数量和布局,稳步提高旅行社发展的总量水平。 2、加快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鼓励本地旅行社“走出去”,支持外地大型旅行社到本地办分社。引进一批较有实力的中外合资旅行社和外商独资旅行社,尤其要加快与国际上大型旅行社的合作,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和有序竞争的格局。

3、推动旅行社行业的经营创新。引导旅行社向综合化、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

4、推动旅行社市场化分工,初步建立起旅游批发商、旅游代理商和旅游零售商等组成的网络化体系。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措施

1、鼓励大型骨干旅行社向经营综合化发展,包括经营各种不同旅游产品及跨行业经营旅游车船、饭店、餐饮、娱乐等配套业务;支持部分旅行社走“专卖店”式的专业化路子,专门经营商务旅游、修学旅游、会议旅游、探险旅游、城市一日游等专项产品,提升服务深度。

2、全面推动旅行社的信息化营销系统的建立和应用,鼓励企业通过建立营销数据库、电子终端销售点、电子商务网络等新方式改进管理,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增加旅行社收益。

3、通过政府倡导、培训、考核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通过导游公司的专业培训,培养导游人员队伍。

4、倡导经营者持股、员工持股等股份制改造模式,使这些模式在行业内得到普遍实行。 四、旅游相关行业

(一)旅游购物和旅游商品开发 深圳的旅游购物条件较好,商业零售设施档次及其总量水平在全国居领先水平,游客购物十分便利。但是,深圳的旅游商品销售占旅游收入的比重有待提高,一般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30%,低于发达国家40%~60%的比重。

深圳的工艺品、纪念品、艺术品和土特产品等旅游商品的产品开发、设计、工艺、制造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5年全市有工艺礼品生产企业1800余家。但深圳与国际旅游名城相比,旅游商品开发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商品地方特色不浓,本土制造且有本地特色的、面向游客市场的旅游纪念品较少;二是旅游商品制造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程度低,缺乏知名品牌,企业间还缺少联合促销,各自为战的多;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旅游商品仿造仿冒现象严重。

“十一五”期间,旅游购物和旅游商品开发的规划方针是:采取各种可行的方式,以文化内涵为灵魂,完善旅游购物设施建设,逐步地、较大幅度地提升旅游购物在旅游者支出中的比重。以“设计一批、评选一批、推荐一批、生产一批”的模式推进本市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其他用品的创新,通过政府引导、科研设计机构参与、旅游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途径,切实解决旅游商品生产存在的低水平、单一化现象,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十一五”期间,旅游购物和旅游商品开发的主要措施包括:

1、利用本市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较多的优势,建立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形成专门的旅游商品流通网络。在主要的商业旺区规划、建设一批花卉礼品、金属工艺品、电子礼品等专门街市,使本市旅游购物品牌逐步形成地方特色并产生区域性影响。

2、定期举办各种旅游商品设计赛事、评比、研讨会议和专项展会。吸引国内外高水平设计人员参与,形成浓厚的研发氛围;以政府引导、企业承办的方式,定期、不定期在本市及市外举办各类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交易会、博览会,进行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的购销、展示、交流。

3、扶持各种投资主体兴办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生产和研发基地。整合本市设计力量,鼓励以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设立研发实体;结合村镇工业园区开发规划,建设示范性旅游商品生产工厂,引导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集中布局,成立工艺礼品工业园。 (二)旅游文化娱乐业和旅游餐饮业

深圳的旅游文化娱乐业起步早,基础好,总体水平高,是“精彩深圳,欢乐之都”形象的重要购成部分。深圳旅游餐饮业利用居民生活水平较高,消费能力强的优势,以类型多样、博采众长为发展方向,形成了菜系荟萃、中西结合的特色格局。国内外游客都能在本市得到特色化、高质量和便利的餐饮服务。但是,本地的旅游文化娱乐业和旅游餐饮业总体上均存在辐射力有限,知名品牌少,属地性明显的问题,因而出现了后劲有待提升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旅游文化娱乐业规划方针是:推动、鼓励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与创新,使文化娱乐活动成为本市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打造超越本市区域的影响力,使本市成为夜生活丰富、娱乐内容健康、娱乐品位较高、类型多样化的国内外知名的“娱乐之都”。

“十一五”期间,旅游文化娱乐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

1、加速文化娱乐场所的集聚化分布。有针对性地开发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娱乐活动集聚区,保持并进而加快其空间布局上的合理性和集聚性。

2、引导发展一批大中型公益性、商业性骨干文化娱乐企业,合理调控各种文化娱乐设施的类型结构,重点推动表演型、参与型和康体运动型文化娱乐企业的发展。

3、通过标准化管理等手段,引导文化娱乐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加文化内涵,丰富服务种类。

“十一五”期间,旅游餐饮业规划方针是:利用本市作为移民城市、口岸城市和全国最大的游客集散地之一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和完善日渐发达的旅游餐饮业,增强其辐射力,使饮食因素成为本市吸引中短程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一五”期间,旅游餐饮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

1、适度推动本市餐饮业的集中化,提升餐饮业的集聚分布水平。以现有的布局为基础,对近中期内的旅游餐饮设施建设进行分类规划,通过升级整合,在各个行政区的一些地段规划建设一批食街,包括规划永久性的饮食街区,形成若干影响力超越本地的饮食基地。 2、通过政策引导,加强酒店、景点内的旅游餐饮设施的规划建设。 3、推进“名店计划”,打造一批旅游餐饮名店。挖掘餐饮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潜力,推动旅游餐饮服务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和升华,提升餐饮服务的水准和档次。 (三)旅游交通行业

到“十五”期末,深圳市旅游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安全快捷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和海陆空俱全的口岸格局已经形成。全市拥有国家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5个,口岸出入境人数占全国的二分之一。但是,旅游交通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始发国际航线较少,到一些主要客源国还没有直达航班,这与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不相称,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客源的旅行需求。二是火车站容量太小,市内交通阻塞严重。因地处繁华的罗湖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