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五单元《倍的认识》教材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五单元《倍的认识》教材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5655057ba0d4a7303763a2f

五单元《倍的认识》教材分析

俞 博

各位老师,下面我们共同探讨一下第五单元《倍的认识》的教学,主要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倍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概念课,它是学生学习了乘除法基础上的教学内容,更是学生后续学习分数、百分数比等概念的基础,新教材中主要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发生了一定变化。结构上的变化是将“倍的认识”从二上移至三上。老教材将倍的认识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分开进行教学,将倍的认识的教学安排在乘法(二)中7的乘法口诀之后,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安排在学习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新教材则全部安排在乘法除法之后,并且单独成为一个单元。这样的变化,使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内容上的变化,则体现在旧教材编排中所用的主题情境图是活动方式类,而新教材编排中使用的是自然情境类。旧教材中的“活动方式类” 编排,是让学生在用小棒拼摆正方形图形时建立“倍”的概念。而新教材的“自然情境类”编排,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体会“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而且,旧教材中不管是在乘法单元或是除法单元中教学“倍” 的问题,所用的素材都是以图形作为一个整体,给定“一份”的标准出示;而新教材都是通过两个量的比较,让学生认识“一份”和“几

份”, 同时明确“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几份”也就是几倍,由此通过多次感知建立“倍”的概念和数学模型。特别是新教材的例2和例3的编排,即在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两类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安排了画示意图和线段图的解题策略,这是旧教材中没有突出的内容。

同时,新教材中“倍的认识”内容的编排顺序与旧教材也有不同。新教材中三个例题的编排顺序是:先例1的“倍的概念”,接着例2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的问题解决,然后例3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解决。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新教材中这样的编排顺序,显然比旧教更符合逻辑关系,更紧凑简约。

由于数学中倍代表着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看不见,摸不着,有些抽象,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机会不多,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其含义解决问题。具体讲,一是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三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考虑到4课时的充足教学时间,我们建议在教学和练习

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由易到难、由扶到放,体现出适应坡度;在讲授和引导上,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努力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具体讲:

一是突出教授角度和渐进过程。数学概念的语言表述比较抽象,但其内涵又是丰富的,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建构,就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理解和把握,直至完成概念的认识。如,教学例1“倍的概念”,由于教材没有给“倍”下定义,因此教学时就必须巧用数学情境,循序渐进引导感知。首先,要为学生呈现一些生活情境。就像教材“主题情境图”中有“好多兔子和萝卜”一样,从蕴含着“倍的概念”的生活实例引出教学,丰富“倍”的概念的外延。其次,要顺势引导学生统计出每种萝卜的个数,并细心观察比较,独立思考解构。通过比较各种萝卜“根数”的不同,采用“圈一圈”的数学活动,水到渠成地发现两个量之间存在的“倍数关系”,感悟到“倍数关系”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在心里建立“一份”和“几份”的认识,并理解“几份”也就是几倍,从而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建立新的知识结构,这也是概念建构的重要过程。再次,教师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从而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的内涵。在此可以设计两类“变化”,即:一是标准量不变,被比较量变化,如第一行画两个圆,看做一份,通过不断增加圆的份数,认识2倍、3倍、4倍、10倍、100

倍等,引导学生发现第二行有这样的几份,就是第一行的几倍;二是被比较量不变,标准量变化,如把第一行2个圆换成3个圆,画出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用“圈一圈”的方法验证)对比上一题的3倍,提问:第二行的个数都是6个,为什么一会是2倍,一会是3倍?新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在反思对比中,体会到比的标准很重要,标准量发生变化,虽然被比较量不变,但倍会随着发生变化,因此,当标准确定后,就可以改变比较量的数量,使它们成为整倍数关系,也可改变标准量的呈现方式,将标准量放入下一行,让学生在观察和辨析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而当两类量的数量一致时,它们互为一倍的关系。最后,通过例1下面的“做一做”, 深化练习, 让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循序渐进地体会“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数学模型。

二是突出方法指导与多元表征。适当合理的方法指导,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如,教学例2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丰富表征形式的学习机遇,用多元表征形式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彼此联系,由于教材是用“几个几”来揭示“倍”的意义,所以学生在获取概念时比较关注“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就是学生对同一集合中的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敏感,而对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太敏感。为此,在学生沟通了几个几与“倍”的联系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倍”揭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完善。①语言表征。教学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