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58053a7f524ccbff121849c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复习资料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设计”部分

一 关于城市公共交通

交通的空间范围差别很大,从广阔的星际空间到狭小的室内空间;城市交通属于中间空间范围的交通,是内容最为复杂的交通;分为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前者主要指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通过城市道路系统(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组织;后者主要指以城市为基点的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及管道运输等。 二 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的术语解释为:在不同型式轨道上运行的大、中运量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当代城市中地铁、轻轨、单轨、自动导向、磁浮等轨道交通的总称。 三 城市轨道交通建筑的组成

城市轨道交通建筑是规模浩大的交通性公共建筑。

根据其功能、使用要求、设置位置的不同,划分为车站、区间和车辆段三部分。这三部分的组合构成一条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

四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主要分类

1,按车站与地面的相对位置分类:

以地面为相对位置的参照,分为地下车站、地面车站、高架车站等形式。 地下车站:主体位于地面以下的车站。 2,按车站的运营性质分类:

按车站的运营性质,可把车站分为:中间站、区域站、换乘站、枢纽站、终点/始发站等。 (1)中间站:仅供乘客上下车之用。中间站功能单一,是最常用的车站。

(2)区域站:设在两种不同行车密度交界处的车站,站内设有折返线和设备。区域站兼有中间站的功能。

(3)换乘站:是位于两条及两条以上线路交叉点上的车站。除具有中间站的功能外,更主要的是,它是使乘客能够从一条线路通过换乘设施转换到另一条线路的车站。

(4)枢纽站:是由此站分出另一条线路的车站。该站可接、送两条线路上的乘客。

(5)终点站/始发站:是设在线路两端的车站。就列车上、下行而言,终点站与始发站 (或称起点站)等同。终点站/始发站设有可供列车全部折返的折返线和设备,也可供列车临时停留检修。如线路远期延长后,则此终点站即变为中间站。

3,按车站的站台型式分类

(1)岛式站台车站:站台位于上、下行行车线路之间,这种站台布置形式称为岛式站台。具有岛式站台的车站称为岛式站台车站。 岛式车站是常用的一种车站型式,一般常用于客流量较大的车站。

(2)侧式站台车站:站台位于上、下行行车线路的两侧,这种站台布置形式称为侧式站台。具有侧式站台的车站称为侧式站台车站。 侧式车站也是常用的一种车站型式,多用于客流量不大的车站及高架车站。

(3)岛侧混合式站台车站:岛侧混合式站台是将岛式站台及侧式站台同设在一个车站内。具有这种站台形式的车站称为岛侧混合式站台车站。岛侧混合式车站可同时在两侧的站台上、下车,也可适应列车中途折返的要求。岛侧混合式站台可布置成一岛一侧式,或一岛两侧式等。

五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主要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是全线最重要、最复杂的部分。

由于车站内部空间与地面相对关系的不同,带来空间、室内环境等各方面特性的不同。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特点,可分别就典型地下车站、地面车站与高架车站等三类车站归纳。

(1)地下车站:空间闭塞、单调;站内噪声与湿度大;发生火灾后扑救困难;采用机械通风、人工照明;施工比较复杂;节约城市用地;具有良好的防护功能等。

(2)地面车站:简易、工程量小;使用方便、易于疏散;自然通风、天然采光; 造价较低等。 (3)高架车站:行车噪声干扰较大;易永久性的阴影区;少占城市用地;施工相对简易等。 六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建筑的基本构成

由车站主体(站台、站厅、各类用房)、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地面通风亭等几部分组成。

车站主体是列车在线路上的停车点,其作用是供乘客集散、候车、换乘及上下车。它又是地铁运营设备设置的中心和办理运营业务的地方。出人口及通道是供乘客进、出车站的口部建筑设施。通风道及地面通风亭的作用是保证地下车站具有一个舒适的地下环境。对于地下车站,以上三部分必须具备。

七 轨道交通车站主体功能空间的基本构成

轨道交通车站功能复杂、涉及面广、设备及辅助设施多、专业性强。

车站主体部分的功能空间由下列使用部分组成:乘客使用空间、运营管理用房、技术设备用房与辅助用房。 (1)乘客使用空间:

是直接为乘客服务的场所。主要包括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售票处、检票口、问讯、公用电话、小卖部、楼梯及自动扶梯等。

乘客使用空间在车站建筑组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车站中的主体部分。乘客使用空间的布设位置对决定车站类型、总平面布局、车站平面、结构横断面形式、功能是否合理、面积利用率、人流路线组织等的设计有较大的影响。

(2)运营管理用房:

是为保证车站具有正常运营条件和营业秩序而设置的办公用房。由进行日常工作和管理的部门及人员使用,是直接或间接为列车运行和乘客服务的。主要包括站长室、行车值班室、业务室、广播室、会议室、公安保卫、清扫员室等。

运营管理用房与乘客关系密切,一般布设在邻近乘客使用空间的地方。 (3)技术设备用房:

是为保证列车正常运行、保证车站内具有良好环境条件及在事故灾害情况下能够及时排除灾情的不可缺少的设备用房。 它是直接或间接为列车运行和乘客服务的,主要包括环控室、综合控制室、防灾中心、通信机械室、信号机械室、自动售检票室、变电所、泵房、冷冻站、机房、配电以及上述设备用房所属的值班室、工区用房、附属用房及设施等。技术设备用房是整个车站运营的心脏所在。 由于这些用房与乘客没有直接联系,关系不太密切,因此,一般可布设在离乘客较远的地方。

(4)辅助用房:

辅助用房是为保证车站内部工作人员正常工作生活所设置的用房。是直接供站内工作人员使用的,主要包括厕所、更衣室、休息室、茶水间、盥洗室、储藏室等。 这些用房均设在站内工作人员使用的区域内。 八 其它

(1)车站建筑布置原则:

车站的建筑布置,应能满足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对其活动区域内的各部位的使用需要,并保证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与安全秩序。 (2)各类流线:

将乘客进、出站的过程用流线的形式表示出来,这种流线叫做乘客流线。乘客流线是轨道交通车站的主要流线,也是决定车站建筑布置的主要依据。

站内除乘客流线外,还有站内工作人员流线、设备工艺流线等。这些流线具体、集中地反映出站内各种相关人员与站内房间布设之间的功能关系。

(3)功能分区:

将站内各空间按照不同的使用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度加以划分。功能分区,应做到分区明确、各分区之间联系方便。 功能分区是车站房间布置、平剖面设计的依据。

(4)限界:

限定车辆运行及轨道周围构筑物超越的轮廓线。限界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三种。是工程建设、管线和设备安装位置等必须遵循的依据。

(5)《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相关规定:

车站站台等部位的最小宽度尺寸: 车站站台等部位的最小高度尺寸:

最小高度部位名称 岛式站台 多跨岛式站台车站的侧站台 侧式站台车站,长向范围内设梯的侧站台 侧式站台车站,垂直于侧站台开通道口的侧站台 通道或天桥 单向公共区人行楼梯 双向公共区人行楼梯 与自动扶梯并列设置的人行楼梯,困难情况下 消防专用楼梯 站台至轨道区的工作梯,兼疏散梯 最小宽度(m) 8.0 2.5 2.5 3.5 2.4 1.8 2.4 1.2 0.9 1.1 部位名称 (m) 站厅公共区,地面装饰面至吊顶底 地下车站站台公共区,地面装饰面至吊顶底 地面及高架车站站台公共区,地面装饰面至风雨棚底 站厅、站台管理用房,地面装饰面至吊顶底 通道或天桥,地面装饰面至吊顶底 人行楼梯和自动扶梯,踏步面沿口至吊顶底 3.0 3.0 2.6 2.4 2.4 2.3

“地下空间建筑规划”部分

第一章

一、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土地的概念是发展的。土地是“地表上下一定幅度的空间及其中的自然物和经济物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是一种基础资源。(过去——土地通常是指地表或地面, 如今——会想到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指地表以下或地层内部。 地下空间是土地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地面以下通过开发可以为城市服务的空间。

由于受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开发深度、开发秩序、开发技术、开发项目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因而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容量不是城市地面以下空间的总和。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将现代化城市空间发展向地表下延伸,将建筑物或构筑物全部或部分建于地表以下。 地下工程:为商业和市场需要而开发建设的处于地表以下的建筑。 地下空间特性和资源属性

特性: 恒温性、 恒湿性、 隔热性、 遮光性、 气密性、 隐蔽性、 空间性、 安全性; 同时也有不可移动性和相当强的不可逆性。 属性:(1)稀缺性和有限性;(2)整体性;(3)地域性;(4)多用性;(5)变动性;(6)社会性;(7)价值属性;(8)非再生性 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发展战略

当前城市化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土地资源紧张、绿地面积减少、城市人口爆增、交通堵塞、能源消耗增大、环境污染、房价上涨等问题。 大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拓展人类活动空间越来越迫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出路之一。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完全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城市发展战略要求。 城市地下空间是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充分开发利用已成为提高城市容量、缓解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 城市发展充分向地下发展延伸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鲜明特征之一。

? ?

? ? ? ? ? ?

纵观当今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已把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为解决城市资源和环境危机的重要措施,实施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977年:在瑞典召开第一次地下空间国际会议以来,多次以地下空间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了不少呼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决议和文件。 1980年:致世界各国政府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为人类造福的建议书;

1983年:联合国下属的自然资源委员会通过了确定地下空间为重要自然资源 的文本,并列入工作计划中; 1991年:东京召开的地下空间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了《东京宣言》,提出了“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 1997年:蒙特利尔第七届地下空间国际会议主题是“明天——室内的城市”; 1998年:莫斯科召开了以“ 地下城市”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

从建筑发展史看, 十九世纪是造桥的世纪,20世纪是城市地上建筑发展的世纪。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的世纪。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建设空间的现状,向地下要空间、要土地、要资源, 已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地下空间开发是第四次浪潮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地下空间建筑及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以战争防护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达到空前规模,对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安全防护起到重要作用。

一.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意义 (一)节约耕地

城市人口的急剧发展与地域规模的限制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城市发展只能走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的发展模式。 (二)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广阔

地下资源包括三方面涵义:天然蕴藏总量;技术条件约束下可供合理开发的蕴藏总量;一定历史时期内的蕴藏总量。 (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城市空间开发深度分为浅层(不大于10m)次浅层(30~100m)深层(不小于100m)

在30m以内开发就具有相当可观的利用率,对不同层次深度的使用功能配置进行研究及规划,次浅层以内地下空间利用大多由交通、综合管廊及一些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设施所占用,这已成为各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实际状况。

把一切可转入地下的设施转入地下,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地下空间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

可转入地下的设施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防灾设施、储存及生产设施、能源设施、研究实验设施、会议展览及图书馆设施

其中大量应用的领域包交通设施(包括地铁、地下机动车道、地下步行车道和地下停车场)市政基础设施(市政管网、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商业设施(地下商业中心、地下街等)贮存设施 (四)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地下空间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在于它对环境生态的保护作用。地下隧道可使交通快捷和安全,解决废气对空气的污染,解决污废水排放并提供清洁水。地下建筑可有效的防震与防害,其防灾减灾功能远优于地面建筑,它可减少由灾害带来的损失;可贮存各种物品;可大幅度增加各种使用空间,保护地面城市与土地等。 与地面建筑相比较,地下建筑节能更为显著;地下空间由于岩石具有

良好的隔热性,可防止造成地面温度变化的各种因素影响(地面以下1m,日温几乎没有变化; 地面以下5m的室内空间气温常年恒定)。

(五)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1.缓解城市交通矛盾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六)地下空间的防护功能

在现代高科技战争条件下,利用地下防护结构可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这是地上建筑无法与之相比的。 二. 不同历史阶段的地下建筑 (一)原始社会的地下建筑空间

(二)城市地铁的早期发展阶段 1863年伦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路,开创城市地下铁道建设先河。 美国纽约1867年建成了第一条地铁; 法国巴黎1900年建成第一条地铁;德国柏林1902年建成第一条地铁;西班牙马德里1919年建成第一条地铁;日本东京1927年建成第一条地铁线;

规模:目前世界上已修建地铁,投入运营的国家和地区有44个,城市100多个。

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建筑的出现,一般以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的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为标志,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 大规模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近半个世纪才开始的。

在20世纪上半叶,地下空间建筑主要以战争防护服务;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城市的下空间开发达到空前规模,对于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和安全防护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三)城市复兴与地下空间利用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处于政治稳定、经济飞速发展期,人口聚集城市,为解决交通问题,轨道交通及地铁发展迅速。

三.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一)发展方向 :1、浅层和次浅层应全面或充分地开发利用

2、在次浅层和深层空间建立城市公用设施的封闭式再循环系统 3、在深层空间建立水能源贮存系统,以及危险品存放系统

(二)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前景

分析原因:首先地下空间有巨大的潜在资源,至今已被开发利用的只是极小部分,其次,开发地下空间技术已比较成熟,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开发陆地一下地下空间的最大优势在于不脱离原来的土地和原有城市,地下空间可以与城市上部空间得到协调的发展而要建立完全离开地球或远离陆地的城市,不但在建造技术上,在解决空气、水、粮食、能源等一些列供应问题上,都非常困难。

发展方向:城市注重立体开发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多功能四通八达的地下城 从地铁交通工程、大型建筑物向地下的自然延伸发展到复杂的地下综合体,再到地下城,形成与地下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相结合的地下街人流疏散休闲购物工程。市政设施从地下供、排水管网发展到地下大型供水系统,地下大型能源供应系统, 地下大型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 地下生活垃圾的清除、处理和回收系统,以及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共同沟)。公共建筑转向地下发展,地下建筑的内部空间环境质量,防灾措施以及运营管理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三)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与特点

1.大型地下综合体是城市密集区发展的趋势

城市地面以下的空间应全面应用。这部分空间应按浅层空间考虑,深度为0~10m。浅层开发应以工业与民用项目为重点,只要城市地面功能是合理的,地下项目应与地面项目相结合。 2. 城市交通为地下空间利用的重点

地下交通线网对缓解城市的交通拥挤和城市污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下交通网主要包括地下公路交通网、地下铁道交通网等。 3. 发展具有防灾功能的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的抗地震性能,所以各国在地面建设规划的同时对地下部分有明确的防灾方面要求, 4. 城市市政设施的地下空间利用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生命线系统,它包括水、暖、电、气等供应及排放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必须和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结合,系统考虑。 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必须结合基础设施的改造,所以,基础设施的总体规划应在今后的开发利用中具有统筹性、方向性。

5. 原有地下空间或天然洞室的利用

对原有的地下空间的维修、改造、处理,以及与新开发的地下空间的相互联系,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6. 发展建立水和能源的贮存系统

包括液化气、热能贮存、油的贮存等,具有安全、卫生、节能、经济等多种优点。 7. 地下空间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