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大理学院成教在线- 首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大理学院成教在线- 首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584f492050876323112128a

科学的性质。(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在这个方面,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微观到宏观,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闻传播学考研基地:传媒人网 http://www.chuanmeiren.cn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学好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学好传播学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二.原因(基于几种现实需要) 第一 (有糟粕),在我国.传播学是主从西方尤其美国引进的。其中不乏精华。但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的糟粕。为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我们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体系。 第二 (哲学指导的普遍性),传播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同样必须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 第三 (研究目的),研究传播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将唯物史观贯穿于传播学研究之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联系: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对象范畴 ○1在马恩那,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多大差异。 使用概念 ○2马恩在论述精神交往之际,也大量使用了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这说明,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做是马恩的传播观,并非牵强附会的理解。 区别:(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视野广阔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往往单纯地研究信息或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两个考察 2.马恩认为,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从此观点来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我们首先不能不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其次,我们也不能不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

5

质。

信息及生产 3.从马克思观点看,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必然有它的产品—信息,其行业叫信息产业。信息既然是产品,必然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但信息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品消费的是其本身,多是—次性的,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意义),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等相联系。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产生这些倾向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我们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是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发,也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两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更多地表现在相互作用之中。这个辩证关系也是我们理解现代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乃至现代信息社会的一把钥匙。

其独立性和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并不能取代传播学,但它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这种传播观就是:我们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仅强调前者,会导致一种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仅强调后者,只能使传播学成为一种?头重脚轻?的理论,这也是欧洲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面临的困境。只有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出发,我们才能对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作出科学阐释。

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一关系两化一宗旨)?

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传播在西方诞生,无论是?管理?学派还是?批判?学派,其诞生环境和考察对象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活动,其结论并不能照搬于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汲取精华,弃去糟粕。

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因为西方传播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实践问题,生搬硬套,必然缺乏说服力或引起逻辑

6

和思想的混乱。

3. 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我们应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如何通过理顺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交往”的概念。“交往”包括两方面,一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二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分工产生于生产的需要,而交往则是实现生产和分工的保障。

生产和交往是有机的成对概念。人类的生产活动可分为两大类:物质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一类是精神生产,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

马克思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多大差异。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播观。 精神交往理论与西方传播学的区别:

1、 行为主义传播学,传播基本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单纯地研究信息和传播,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

2、 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上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要考察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行为主义传播学回避这些重大问题。

3、 精神生产是一种生产,信息是其产品,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与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信息产品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是其本身,信息的消费是其精神内容(意义),物质产品的消费多是一次性的,信息产品的消费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

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1、 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2、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决不能忽视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和社会制度对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制约作用。

7

两者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1、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分工程度越高,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越强,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

2、 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信息社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将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3、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必须重视它作为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 课后练习题: 1、信息的定义

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

(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