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大理学院成教在线- 首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大理学院成教在线- 首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584f492050876323112128a

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更加增加了信息及其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由此产生。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概述——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全新的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特点——1. 产业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 主体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 交易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 贸易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二战后社会信息化两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此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得到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如电话、录音、录像、摄影、传真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程度。这与50年代后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速度骤然加快是相对应的。

高度信息化阶段——从80年代末到今天。

此阶段特点是:(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

(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信息社会特点经过80和90年代的发展,逐渐变成社会现实。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信息爆炸: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信息两正在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洪流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社会。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前工业社会:多数劳动力从事农林渔矿业等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 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

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变革。 第二次浪潮: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

第三次浪潮: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巨大变革。电子传播科技、遗传工程、太阳

13

能等新的高科技的发展。 信息社会的特点:

1、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要主流。 二战后社会信息化进程分为两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年代,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电话、录音、录像、摄影、传真等普及。

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至今,特点: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信息高速公路:铺设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建成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

体外化信息系统得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媒介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等。20世纪50年代后,这些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90年代以来,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的媒介功能,今后将会统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一大飞跃,同时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 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 也就是媒体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任何一种媒介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

课后练习题: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14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美)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口语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无须依赖任何机器手段;

再现的媒介系统。其生产和传播需要使用物质手段或机器,但受众无需。包括文字、绘画、印刷和摄影等;

机器媒介系统。传播双方皆需借助机器。包括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前者:(美)社会学和未来学家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后者:(美)社会学和未来学家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①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互动理论

15

P52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 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的行为。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声音语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创造的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并称为语言符号体系。 语言是人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 符号可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信号的特点:

1、 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的联系。 2、 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的特点:

1、 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 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 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 可以自由创造,象征符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象征符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知觉的层次,而具有表象和概念的功能。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而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事物。

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象征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一个象征符在不同社会里会有不同的解释。 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几种类型:

1、 语言的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工整度等。也称为副语言。不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义。加强语言符号的作用或传递着语言符号以外的信息。

2、 体态符号,如手势、动作、表情、视线、姿势等。在形成语境(传播情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如仪式和习惯、服装恶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等。象征性和体系性是这一类符号的特点。 符号的基本功能:

1、 表述和理解功能。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需借助可感的物质形式。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传播者,传播对象。反馈的过程也伴随着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

2、 传达功能。意义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形式,由符号承载,才能在时间和空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