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答案(第3、4单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答案(第3、4单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5b84bc6d8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1

K9 阿长与《山海经》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中心人物梳理全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布局谋篇中的民心并依据事件中人物外在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在的品格特点;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全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二、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再如“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关于“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两者的不同:一个是站在写作时成人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童年的感受立场。本题让学生了解、体会文中1有“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角度即可,不做过多深究。

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水安她的魂灵!”这段温情的叙述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语句的表层含义,深入揣摩作者的叙述视角和深层情感。 首先,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表示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之后,对她能抵挡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却在知道她

“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

三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通过语句的表层含义,深入揣摩语句深层的丰富情感。 参考答案: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1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四、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鲁迅儿时曾养过一种拇指大的隐鼠,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研着的墨汁。后来这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阿长的举动本是突然受惊的应激反应,而“我”却认为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 “谋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部分语句的表达效果。

阿长所说的“脱下裤子”的战法和功效,是童年的“我”所惊叹的,从“成年的我”角度来看,不免有滑稽之感。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当然,这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看的。(如果学生能从“童年的我”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作者当时真的认为如此,也未尝不可。言之有理即可)

课外翻阅绘图版《山1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并在了解《山海经》的基础上,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参考答案:略

K10 老王

一、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感受,探究作者与老王交往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答案:人道关怀的体现是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个体生命、个体人格、个体价值,尊重和保障法律赋予的个体权利、个体尊严。作者一家关心老王的生计,尽可能地照顾老王的生意,尊重老王,让他有尊严地挣钱;而老王知恩图报,在作者一家最狼狈的时候,不避风险,倾力相助。善良之心互相传递、互相支撑,正是基于平等意识的“人道关怀”。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让“人道关怀”照耀社会的每个角落,保障每个个体的合法权益,让忠厚善良、吃苦耐劳的“老王”们,能够凭借诚实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本题回答时少加限制,言之有理即可。

二、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体会“我”付钱给老王的深层用意

参考答案:作者虽然在“文革”中一度经济拮据,但整体收入远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的不幸,敬重老王的人品,所以愿意尽力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不要他减半收车费,不让他白送钱先生看病,不白拿老王的鸡蛋和香油)。“钱”在作者这方,是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困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三、细读课文中“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探究下列问题。

设计意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注重从对人物的外部描写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

因为这部分内容记叙的是集中体现作者一家与老王珍贵友情的一幕,也是老王向作者一家表达敬意,令作者既感动又愧怍的一幕。

2.在这部分中,又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3.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作者害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本能地被老王骇人的病容吓到了;二是担心老王马上就会倒下,“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所以,作者在害怕的心理下,条件反射式地拿钱给老王,也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事后看来确实有失礼貌,显得“糊涂”。

阅读前文,读者印象中的老王应该是一个面容和善的老人。而当作者“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画风突变,令人不由联想到“相框中的遗像”;“直僵僵的”“他而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这副恐怖的面容,不由令人联想到“僵尸”。作者接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暗示作者从直觉出发,已隐约感到老王身上散发的死亡的气息。作者详细描写老王骇人的病容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为后面自责因受惊吓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铺垫。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揣摩语言的深层含意。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们”什么样的心理) 顺理成章的情况下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而“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

(“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一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我”为什么这么说) “我知道”重复两次,表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因为老王强调“我不是要钱”。“不过……·既然……就”的句式,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

五、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作”的感人之处在哪里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以后的阅读中不妨多留意下结尾的语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全文的情感脉络,体会作者情感,深入解读主题。

参考答案:

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给人看稿一丝不苟,不仅要改正笔误,理顺词句,甚至要描清标点;为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所做的大量工作;“文革”期间迫于形势不得不应对一些责难和压力,并深切关心朋友们的安危;给吕叔湘先生送书法作品,并为其女文章题诗,待人诚挚;和吕叔湘先生一同避暑和视察的情形;等等。

本文所叙及和课文一样都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躬行君子,为人师表,待人温良,倾全力专注于事业。除此之外,从此文还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在普及汉语言知识及语文教

K12 卖油翁

一、复述课文,尽量做到既贴近原文,又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加深对文言词语、句式的理解。参考答案:可参考 “译文”

二、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关键词语,通过作者对人物的外在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睨之”“但微颔之”,体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陈尧咨怒形于色,三个反问句中的称呼、质问和斥责的语气,都显得傲慢无礼。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亦以此自矜。 自矜,自夸。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颔,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