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十二五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黔西南州十二五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619d6d0d15abe23482f4da4

黔西南州“十二五”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

编制依据

1.中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2.《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08〕6号);

3.贵州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4.中共黔西南州委关于制定黔西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5.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6.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综合农业区划(1989年)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马铃薯做为粮食、蔬菜、饲料和食品、工业加工原料兼用的复合型农产品,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被列为第五大粮食作物,在我省被列为仅次于水稻、玉米的第三大作物。据2009年统计全省马铃薯产量(折粮)达153.5万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3.14%。在我省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马铃薯是我州传统农作物之一,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近几年的大力推广,马铃薯生产已有较大的发展,随着全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马铃薯至 “十一五”期末,种植面积、鲜薯总产量分别达28.30万亩、28.95万吨,对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把马铃薯做为我省重点发展优势农作物和特色产业的指示精神,更好地推动我州马铃薯生产及产业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二、发展现状

(一)发展沿革。

马铃薯,又名土豆、洋芋。1977年我地政府开始引导马铃薯种植,从盘县邀请30多位有经验的农民到兴义县(1987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七舍镇、乌沙镇指导种植,种植面积只有2.22万亩,总产量仅为0.1万吨。80年代政府加大马铃薯种植力度,除种冬马铃薯外,开始号召种春马铃薯。90年代随着马铃薯饮食和加工资源的开发,用途愈来愈广泛,马铃薯食用方法也越来越丰富,马铃薯加工食品深受欢迎,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所增加。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马尔科马铃薯、白花马铃薯、乌马铃薯、河坝马铃薯。2000年后,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力度,主要以发展脱毒马铃薯为主,在我州实施了《脱毒马铃薯良种扩繁、推广与高产示范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大大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种植面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发展现状。

据农业部门统计,2010年全州共种植马铃薯28.30万亩,比2008年增加12.28万亩,平均亩产1023.60公斤,其中来源比较可靠的脱毒种薯种植面积2.4万亩,推广率8.48%,平均亩产1197.90公斤,主要种植品种有合作88、会-2、威芋3号、费乌瑞它、坝薯10号、大西洋、克疫85等。我州兴义、安龙、册亨、望谟、贞丰、兴仁六县(市)主要以秋冬薯为主,种植面积18.34万亩,晴隆、普安主要种植春薯。按耕地类型来分,稻田马铃薯20.11万亩,主要为净作,旱地马铃薯以套作为主。由于我州特殊的气候特征及生产投入限制,稻草覆盖及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较小。

马铃薯在我州主要以菜用为主,加工也只是简单的小作坊制作粉条和酿酒,深加工开发还是空白。

(三)存在问题。

贵州是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2009年全省种植马铃薯已达952.4万亩,鲜薯产量超过767.5万吨,而我州种植面积仅为21.22万亩,与其它地州相比,发展较为缓慢。我州现在平均亩产为1023.60公斤,贵州省平均亩产805.85公斤,高于贵州省平均单产,但比产量较高的山东省低1376公斤,而现在世界上马铃薯最高亩产量已达到6000公斤,可见,我州马铃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现阶段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我州大部分农户有自留种薯的习惯,马铃薯品种多、乱、杂,由于长期循环种植,品种退化严重,抗性差,产量明显下降,种薯质量、储藏条件差是导致种植面积不大、经济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全省各地对马铃薯生产有了新的认识,重视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各地也相应拿出经费建立脱毒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但是由于我州现有的种植技术、储藏条件和宣传不到位,扩繁的种薯不能引起群众的重视,常常被拿到市场上做为一般的商品薯卖掉,扩繁基地没有很好的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合格种薯供应不足,大都从州外甚至到省外购买调运,无形中增加了种植的成本。同时,我州各地选用脱毒马铃薯作为种薯的地方,通常是要到种植马铃薯季节时,才到各地联系种子资源,但是按国内现有的种植、储藏技术体系来讲,一般是按一定计划定单生产,多余的种薯资源不多,远距离、大批量从外地调运种薯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所购的种薯可能是已经高代种植的商品薯,而不是真正的马铃薯合格种薯,这必将导致产品质量、产量的降低,种植户的收入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影响了群众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二是产销脱钩,加工水平不高。由于马铃薯的种植规模在近几年才逐步形成,虽具有很好的反季节马铃薯生产种植优势,但外地客户到我州采购时,往往因规模小、数量少、品质差、收获时间不一致等原因不能一次性大量的输出。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加工技术,加上交通运输条件所限,收获后的鲜薯大多以饲料为主,食用部分也是做为蔬菜鲜食,加工部分就是简单的制作粉条、酿酒,加工深度不够,经济效益不高,消化能力有限,马铃薯产业链条短,马铃薯种植面积、成本投入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是种植技术研究推广力量薄弱。多年来,马铃薯在我州农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较小,在地方上称杂粮,规模很小。在马铃薯种植、加工技术深入研究上属于空白,没有一支专业从事研究和推广的队伍。同时,种植管理技术粗放,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推广体系,特别是肥料施用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不到位。

四是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马铃薯的种植,在我州的历史中是从山地逐步扩展到丘陵地带。由于高山地区缺水,地多田少,随着粮食单产的增长,经济的发展,随之才作为经济型的蔬菜,逐步扩展,人们才逐步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为此,我州马铃薯的发展,在规模、研究、良种育繁、加工、贮藏、政策支持上存在很大的缺陷,受到很大的限制,制约了马铃薯的发展。

三、前景分析

(一)资源优势。

1.气候优势。我州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最低海拔375米,最高海拔2207.2米,国土面积16804平方公里,属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全州气候宜人,热量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36-1648.6小时,常年年均气温13.6-19.1℃;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253.1-1577.2毫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达281-348天,终年温暖湿润,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

2.季节优势。由于我州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类型多样,一年四季均有马铃薯生产,晴隆、普安及兴义市七舍、捧乍等海拔较高的凉爽地区可种植一熟春播马铃薯;册亨、望谟、安龙、贞丰、兴义市区周边乡镇中低海拔可种植秋、冬马铃薯。具有种植季节多的特点,一年多熟,均衡上市,价格优势突出。

3.食品安全优势。我州工业较少,污染小,农药、化肥等投入量较小,土壤及水质污染轻,适合发展绿色和有机产品。同时马铃薯又是粮饲兼用型作物,发展马铃薯产业可以兼顾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

4.区位优势。我州地处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是三省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州府所在地兴义市位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和贵阳、昆明、南宁三个省会城市的三重辐射圈内,区位优势突出。此外还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南昆铁路、324和320国道、沪昆、汕昆高速公路、关兴公路横贯州境,晴兴高速公路、惠兴高速公路和长昆铁路黔西南段开工建设。兴义机场建成通航,西南水运出海中通道起步工程已经建成,初步形成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为一体的综合运输网络。“十二五”期间我州将基本实现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格局,马铃薯外运条件优越。

5.耕地和劳动力优势。根据国土详查数据,我州现有耕地面积670万亩,适宜马铃薯种植的田土面积在100万亩以上,可发展的空间大。我州总人口数为332万,其中农业人口有292万,占全州总人口数的87.95%;劳动力资源数为194万,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122万,占全州总人口的36.75%,劳动力资源充足。

(二)发展机遇。

随着马铃薯在保障粮食安全、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优势的显现,国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就多次对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农业部和省政府分别出台了马铃薯产业发展意见,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方向。省政府还成功在贵阳举办了中国马铃薯大会暨贵州马铃薯文化节等活动,为促进马铃薯产业交流、拓宽马铃薯发

展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市场供需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营养的均衡需求也越来越重视,马铃薯除含淀粉、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外,还含N、P、K、Ca、维生素、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等多种营养元素。从目前统计数字来看,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量达74公斤,而我国年人均鲜薯消费量仅30公斤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未来我国人均马铃薯消费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50公斤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马铃薯还可用于饲料、蔬菜及淀粉、薯片、薯条等加工,2007年我国加工原料缺口达1040万吨,市场需求巨大。(注:数据来源于2008-2015年《中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我州马铃薯主要以菜用为主,除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主要集中销往贵阳、广西、重庆等地,同时还远调北京、河北、湖北等地市场销售,我州中低海拔种植的冬马铃薯一般在3-5月份上市,可以与全国绝大部分产区错开,具有明显的季节优势,消费市场广阔,同时随着沪昆和汕昆高速的开通,同北方市场相比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的价格优势。而且6-10月份我州销售的马铃薯主要靠外调供应,本地供应严重不足。

(三)竞争力分析。

1.单产增加潜力大。经长期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引起马铃薯退化的外因是病毒危害,当病毒入侵马铃薯后,使马铃薯植株变矮、叶片卷缩、花叶、块茎变小、变少。留存在马铃薯内的病毒还可在无性世代中繁殖、积累,凡是带毒的植株、块茎留作种用,会代代相传、病毒浓度增加、退化逐年加深,产量降低越来越重,原种四代内年均亩减产100公斤。通过推广种植脱毒种薯、加大农家肥投入量、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田间管理水平,平均每亩可提高鲜薯产量500公斤,高产田块每亩可达到3000公斤以上,增产潜力巨大。马铃薯的增产也势必为粮食产量稳步增加提供了基础,是兼顾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

2.农民增收效果突出。按平均每亩增产500公斤计算,每亩可增加农民收入750元,每亩收入可达2250元,高于其它粮油作物种植效益。高产田块收入可达4500元,经济效益可观。马铃薯加工业发展起步后,其增值更为菜用的数倍。

3.季节优势明显。我州兴义、安龙、贞丰、兴仁及册亨、望谟等中低海拔地区种植的冬马铃薯一般在3-5月份收获上市,此季正是全国马铃薯淡季,市场需求量大,价位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充分开发利用冬闲田土。近年来,我州受冬季干旱及小麦、油菜收益不高等因素影响下,冬闲田土面积有扩大的趋势,积极引导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可以充分利用冬闲田土,并可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

四、规划思路及目标

(一)规划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