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下习题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毛概下习题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63a6717cc7931b765ce154c

A.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B.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C.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D.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 【正确选项】ABCD

2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下面选项正确的是( )。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矛盾是可以“回避”的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正确选项】ABD

2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六条基本原则,关于这六条基本原则表述正确的是( )。

A.既构成有机整体又各具丰富内涵

B.深刻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C.指明了我们应当遵照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原则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

D.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正确选项】ABCD

27. 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 )。

A.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B.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C.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D.健全廉租住房制度 【正确选项】ABCD

28.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健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包括( )。

A.公众参与 B.党委领导 C.政府负责 D.社会协同 【正确选项】ABCD

2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

A.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B.是一个消除一切矛盾与不和谐因素的持续过程

C.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D.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正确选项】ACD

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基础包括( )。

- 41 -

A. 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同”社会理想

B. 西方近代的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 C. 马克思主义理论

D.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正确选项】ABCD

三、分析论述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从1949年到200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已分别从6.7平方米和8平方米增加到30.0平方米和32.4平方米。2008年城乡居民你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4.8万亿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增加32.5万倍。

摘编自《人民日报》,《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材料2:

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2020年前将覆盖全国农民。60岁后享有“普惠式养老金”。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之后,又向“养老不犯愁”的新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摘编自人民网 中国网)

请回答:

(1)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案要点】(1)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推进以民生为核心的社会建设的措施有: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材料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举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发展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

- 42 -

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平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

材料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请回答:(1)为什么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2)你认为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有哪些? (3)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答案要点】(1)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2)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主要有:首先,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必然带来教育的发展差距。其次,教育投入不足。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第三,资源配置不合理。第四,政策制度不完善。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等。最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观念深入人心,这必然造成对优质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3)要进一步办好教育,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实现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均衡配置。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继续扩大奖学金、助学金规模和覆盖面。完善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女在全日制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和管理,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

3. 下列是一组关于和谐社会内涵的材料: 材料1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这一论断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之

- 43 -

上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基础之上的。这个论断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社会矛盾指明了正确方向。

摘自 《光明日报》《在化解社会矛盾中促进社会和谐——访北京大学教授赵存生》 材料2

社会的和谐,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和谐。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党关系、阶层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即无宗教信仰的人民与有宗教信仰的人民、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民之间的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我们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着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因而要以和谐哲学、和谐思维来协和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讲信修睦,全面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维护、加强全社会的团结和全民族的团结。

摘自《学习时报》《全面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 材料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决定》精神,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重要任务。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决定》的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摘自 《人民日报》《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材料4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把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由“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丰富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突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战略地位。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摘自《人民日报》2007年1月5日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怎么理解? (2)根据材料2回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3)结合材料3和4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答案要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不断化解矛盾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能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前进并且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社会。②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③要采取妥善的方法不断化解矛盾,而不能回避矛盾。④化解矛盾不可能一劳永逸,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不断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持续的过程。

(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