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复习大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政治学复习大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641bba54afe04a1b071de52

政治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 绪论

1.政治一词的历史考察

(1)西方国家对政治一词的理解

·古希腊时期:政治是指城堡或城邦,其延伸含义也指城邦的各种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古罗马时期:政治是指与共和国有关的管理活动。

·中世纪时期:政治是指君主接受天命而统治民众的行为。 →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体现思想道德价值的追求。 ·近代时期:政治是世俗生活领域内的权力斗争。 ·现代时期: 政治即国家的活动。

政治即与权力有关的现象。

政治即围绕政府决策所发生的现象。 →政治的核心——权力;政治是国家(政府)活动。 (2)中国对政治一词的理解 ·古代时期:“政”、“治”分离。政主要是指制度、行为、准则等。治是指治理,即管理国家和民众。从非严格意义上说,政与治两字的含义大体相通,都是指君主和代表君主的官吏管理国家及民众之事,即“治国平天下”。 ·近代时期:孙中山等将“政”“治”合为使用。“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政治是管理国家的科学。

政治的定义及三层要义:

政治是指有关国家权力的制度化结构和运行以及个人和团体参与国家活动的种种现象。 第一, 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与国家行为或活动有关的现象;

第二, 国家行为或活动以及与其相关现象主要从国家政权和公民参与两大层面进行研究; 第三, 国家政权的结构形态、运行方式以及公民的参与机制等通常形成规范化的制度。

2.政治研究的历史发展

(1)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脉络

·古希腊时期:注重研究有关国家的起源、目的、本质等政治本体论问题。 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出一种以正义为至上目标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国家图景。《理想国》可以说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论述国家理论和政治组织的论著。但在这本书中,政治研究与哲学、论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交织在一起。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较为系统论述政治问题的专门著作,它也使政治与论理学等其他学科相对分离,使政治独自成为一个研究领域。

·古罗马时期:古罗马的学者关注政体的研究,在法学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世纪时期:政治理论演变为神权政治论。奥古斯丁《论上帝之城》,提出“双国论”;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将政治理论神学化,形成了系统的神权政治论。

·近代时期:马基雅弗利在其代表做《君主论》等著作中,摈弃以《圣经》和上帝为轴心的教条主义研究方法,从“性恶论”的人性观出发,以历史事实和个人经验为依据来研究社会

政治问题,提出了一套颇有特色的政治理论。使政治研究成为世俗化学科。把政治与伦理彻底地区分开来,使政治研究真正成为独立的领域。

继马基雅弗利之后,西方国家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政治研究的主题,前期以政治哲学问题为主导,后期转变为以制度研究为重心。丰富了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增强了实践性。

·现代时期:西方政治学界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学者通常认为,20世纪初以前,政治知识未上升到作为独立知识学科即政治“学”的程度。1903年,美国全国性政治学研究学术组织“美国政治学会”成立,1906年,美国权威性政治学学术刊物《美国政治学评论》创刊,标志政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政治学,同时也标志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开始。 西方古代政治研究的发源地和繁荣期在古希腊,西方近代政治研究的中心在欧洲,西方现代政治学研究的学术中心则是在美国。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和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传统主义政治学 20世纪30-40年代 国家(国家、政治制度、 制度研究方法或法权力) 律的研究方法—静态 政治行为(个人、团体、 经验实证—动态 现实表现出来的行动、 作为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 多样化 多样化 行为主义政治学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 (2)中国政治研究的发展: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研究的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董仲舒建构起以儒家主题,揉合法家、道家、阴阳家、五行家及其他学派的大一统文化体系,此后的政治主张、政治思想及政治方略等,寄寓于这一文化体系中渐进发展。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天演论》)。

·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三民主义”救中国。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30年代,1932年旧中国的政治学会在南京成立,是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性时间,其后至1949年,政治学在中国得到初步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在1952年全国进行高等院校系及专业调整之后,中国的政治学发展便处于中断状态,直至1980年12月,新的中国政治学会在北京成立,标志中断了30年之久的政治学在我国政治恢复。

·中国当代政治学的发展是指自1980年中国政治学恢复以来的发展。

3.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治国家

1.国家的历史起源

(1)历史唯物主义起源说: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恩格斯) (2)国家起源的其他理论

·政治共同体论·神权论·暴力论;

·社会契约论——主要特征:唯意志论的;合意的;个人主义的;理性主义的。

2.国家特征理论 ·国家有机体论 ·国家要素论:

国家由四要素组成——领土;人口;政府;主权

领土和人口是国家的物质基础,主权和政府体现了国家的活的灵魂。 ·福利国家论

3.国家与社会

(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由古代的对立走向现代的统一。现代国家与社会在形式上表现为对立,在价值上两者则是同一的。

(2)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国家具有两重性:

一是国家的阶级性,即国家在本质上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二是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即国家在形式上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并不明显地直接服务于某个阶级,而是服务于整个社会。但总的说来,国家的自主性是相对的,它从属于国家的阶级性。

4.国家的类型 (1) 历史唯物主义者依据特定社会经济基础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阶级关系,把国家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及社会主义国家四种国家类型。

(2)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三个阶段称之为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经历了私有化——国有化——私有化浪潮的循环。

(3)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或主体的经济制度。

目前,我过已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适合中国国情和现实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格局;与此相适应,全国逐步建立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在分配制度上,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