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分析 阎学通 考研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国际关系分析 阎学通 考研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654997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b

安全困境使各国都想保持相对于他国的军事优势,国际政府是无政府体系,各国安全以自助和自保为主,各国在安全问题上难以取得完全的相互信任。国际军控还面临技术标准难以统一的困难。

三、有关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的定量研究 (一)兰彻斯特方程(武器使用模型)

A国军事力量随时间的减少主要取决于对手武器装备的发射率以及对手武器的有效性。动态交战过程中,两国导弹或武器库存(M)的减少情况可以分别表示为:

MA=-βMB MB=-αMA

MB为B国武器发射率,β是B国武器的效能,M上的点代表对时间t的导数

后来模型扩展到战争期间武器损耗和补给等方面,说明了交战国之间的相对经济补给能力的重要性,在战争僵持阶段尤为重要。

(二)理查森方程(武器生产模型)

MA=dMA/dt=kMB-αMA+g (k,α>0) MB=dMB/dt=lMA-βMB+h (l,β>0)

在上式中,MA和组成,它们分别是:

MB分别表示A、B两国的武器贮存量的变动。等式右边由三部分

kMB 代表“反应因素”,表示A国在武器贮存方面的变化,这是对B国武器贮存 水

平的反应, 其中k是反应系数。

αMA代表“ 疲劳因素”,表示A国根据经济方面的资源限制而减少其武器贮存扩

张的比率,也可以理解为现有武器库存出现折旧和贬值的比率。

g代表“委屈因素”,即表示即使没有国家对A国造成威胁,A国也会增加的武器数量。委屈因素可能源于以往的 战败给国家造成的耻辱感和不安全感。例如,一战后的德国和第一次海湾战争后的伊拉克就不断进行军备扩充。

理查森军备竞赛方程只有在满足MA= MB= 0时,即两个国家的武器贮存数量都不会随对手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时,方程组才处于稳定状态。此时,两国均衡的武器贮存水平为:

在上式中,只要 αβ>kl成立,即两国“疲劳系数”的乘积大于两国“反应系数”的乘积,就会出现上述的稳定结果。

1. 稳定的理查森方程。由于该方程的设定满足上述两国“疲劳系数”乘积大于两国“反应系数”乘积的条件,因此该相位图是稳定的,两国军备竞赛的结果是在E点附近实现均衡。具体地讲,我们令上文给出的理查森方程等于零,就得到了两国的反应函数。从双方反应函数交叉所分割的四个区域中背离均衡点的任何一点出发,双方最终都会在E点附近重新恢复军备竞赛的均衡水平,并且双方都没有动机去打破这一均衡。

2.不稳定的理查森方程相反,E点不是双方军备竞赛的均衡点。一旦双方的军备互动偏离了E点并落入E点右上方区域,军备互动的结果将是永无休止 的军备竞赛,两国将在“安全困境”中不能自拔。另外一种可能是,偏离点落入E点左下方区域,双方军备互动的结果是相互削减军备水平直至趋近于零。从军备控制进程来看,无论美国和苏联之间还是美国与其盟友英国或 法国之间的相互军备削减,都是有限的策略性行为,双方都没有把军备降低到最低水平以实现永久和平的意图。进一步讲,即使决策者有动机这么做,军备消失的结果也未必能带来国家间的永久和平,反而有可能使国际 社会重归“人人为敌”的霍布斯状态。

(三) 英特利盖特模型

英特利盖特在1975年提出了由两组阻止和进攻方程构成的军备竞赛模型。其中,B国阻止方程为:

这一方程的直观含义是:“B国为阻止A国进攻所需要的导弹数量”=“A 国一个导弹能破坏B国的导弹数”דA 国导弹数量”(加号前这一部分表示A国在第一次打击中摧毁 B国导弹数量)+“A国不可接受的人员伤亡数量”/“B国一个导弹能造A国的人员伤亡数”(加号后这一部分表示B国进行有效反击所需要的导弹数量)。与上述方程含义相类似,A国的阻止方程为:

B国进攻方程为:

其中,CB为B国可接受的人员伤亡数量。

A国的进攻方程为:

AB国相互阻止攻击示意图

由双方阻止方程所夹的右上区域(即区域④)代表了双方核威慑的均衡、有效区域。实际上,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实施了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双方拥有的战略导弹数量就处于区域④范围内。 如果美国和苏联通过核裁军协议,将彼此的核武器数量由区域④裁减到“先发制人”区域①、②和③,将有可能导致非常危险的情况发生。在这些区域内,由于率先发动打击并消灭对方的二次报复能力成为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政策选择,因此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大增。 即使裁军过程本身不会导致战争,也会使裁军的一国军事信息公开,而另一国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自己的最低导弹库存量。由于裁军中的后行动方有可能掌握了更多的信息,知道在对方作出裁减后,己方的核武器数量已经处于“进攻区域”内,这同样可能诱使其率先发动核打击。具体而言,当两国导弹存量保持在区域⑨的水平时,A国发动攻击没有受到处罚的危险;而在区域⑧的水平时,B国可以发起攻击且没有受惩罚的危险。 因此,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的重要结论是:确保核武库的足够规模和相互平衡是实现有效威慑的根本保障。相反,不审慎的核裁军行动非但不能带来和平,反而有可能成为诱发核战争的因素。

第二节 核武器及防扩散

一、核武器的基本原理 (一)原子弹的制造原理

枪法与内爆法是产生原子弹的两种爆炸原理。

有三个区别,第一,从外形上看,枪法原子弹一般呈现为圆柱状(小男孩),接近炮弹的形状,而依据内爆法原理生产的原子弹近似于球状(胖子)。第二,枪法原子弹的原理相对简单,不必经过复杂的工艺设计和试验,内爆法相反。第三,枪法原子弹只能使用高浓铀为材料,内爆法可以使用高浓铀也可以是武器级钚。 (二)核材料的提取方法

下面以钚和铀的基本生产过程为例,简要说明制造核武的主要材料的制备过程。武器级钚指的是钚239。在反应堆中,生产者在自然的铀238中加入裂变中子,两者反应产生钚239。然而,钚239是非常不稳定的,如果继续反应则会进一步产生钚240,钚241??而后者对生产核武器是无用的。因此,生产者在反应堆中需要及时更换燃料棒,以阻止钚239的继续反应。另外,生产出的钚239是混杂在其他材料中的。因此,生产者还需要对所获得的核材料进行后处理),通过化学方法将需要的钚239分离出来,并同时妥善处理所剩余的核废料。 武器级铀的生产则依赖于铀的浓缩。通过离心机这一物理方法可以分离出不同浓度的铀。如果将离心机并联,生产者将获得浓度较低的产品一,而如果将离心机串联,每个环节分离出的铀都会 在下一个环节得到进一步的浓缩,生产者将获得浓度较高的产品二。 二、 核武器的作用

军事作用和政治作用:维护主要大国之间的战略稳定,维护地区和平以及世界和平。 核武器是国家权力和国际地位的中药象征,拥有核武器可以拥有改变其他国家行为的能力——威慑力或强迫其他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还可以使本国获得威望提高国家地位。

核武器可能发挥的主要作用 概念 核作战 核强迫 核威慑 大国地位 主要目的 杀伤目标 迫使其它国家做某事 迫使其它国家放弃做某事 使其他国家产生总体性敬畏 发挥作用的时间 使用过程中及以后 使用之前 使用之前 与使用无明确关联

核禁忌:首先使用核武器是当代文明国家从道德上难以接受的选择,由于实战使用核武器是不道德的,因此在军事方面,核武器的主要作用局限于心理威慑。 三、防止核扩散

(一)对防止核扩散两种基本看法

水平核扩散:没有核武器的国家获得核武器 垂直核扩散:核武器国家不断提高核武器的质量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主要针对水平扩散,对垂直扩散没有明确约束,条约只对全面核试验禁止,对临界核试验没有约束,核武器技术发达的国家可以通过临界核试验提高其核武器性能,这种临界核试验没有违背全面核禁的法律规定。

两种看法: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核扩散威胁世界和平,是国际政治的主流观点

学术界:如果威慑的效果是以对方的恐惧为基础,那么敌对国家相互之间越恐惧,威胁的效果就越强。就能维持其他敌对国家之间的和平,因此不应该控制核武器的发展和扩散。

核不扩散机制并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原因: 一、核不扩散机制总体上说是不平等机制,歧视机制,将各国分为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条约对它们的约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