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隋唐: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整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第四编 隋唐: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整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6bdf78c76eeaeaad1f3309a

第四编 隋唐: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整合

第一章 导论

一、世界历史视野下的隋唐史 公元581年至960年,这380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亦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时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于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

首先,社会制度先进,公元5世纪至11世纪,是世界历史上中世纪的早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这时,西欧直至北非、中亚、东亚,都刚刚进入封建社会,比起中国落后了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而东方的日本,又是在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下,才于7世纪中叶开始进行大化革新,逐步确立封建制度的。在世界各地步入封建社会时,隋唐时期的中国,封建制度已发展了1000多年,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制度,业已完备,大大影响了世界,特别是东亚周边国家封建化的进程。

其次,生产发展水平高。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生产部门农业,在隋唐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的生产工具锄、铲、镰、犁都有很大的改进。水利设施得到修复和新的开凿,而更为广泛和完善。长期积累的从犁地、播种、施肥、灌溉等一整套的农业生产经验得到了推广、良种开始普遍应用、经济作物得到发展。隋唐五代的农业生产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农田大批开垦,粮食单产超过汉代一倍。一粒种子可收获20—40粒左右,最高者可达百粒。而欧洲最先进的法兰克王国之单产,仅及中国的1/10至1/20。手工业、商业,欧亚北非各国更是难望中国项背。

第三、长期统一。在开皇九年(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以后,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统一的大国。分裂割据只占短暂的时间。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最大的国家。世界上其他地区,如西欧、拜占庭、印度等都处于长期封建割据状态,而由落后族建立的大帝国,极不稳定,旋生旋灭。如阿拉伯人建立的大食帝国,到8世纪中叶已分裂为东西两部分,9世纪时,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也分崩离析了。为独中国,统一思想深入人心,统一局面基本稳定,唐朝版图超过秦汉,加之统一和集权,给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加深了中过文化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四,文化繁荣发达。隋唐时期,采取开放政策,不仅大量吸收外域的有用文化,而且将中国繁荣发达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得到了整理,道教文化在政府扶植下得到了发展,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巨大影响而中国化了。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的顶峰,佛教水平超过了印度,并使中国取代了印度而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文化政策相对开明,文禁较少,又使这时的科学技术、天文历算进步突出,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绚丽多彩,诗、词、散文、传奇小说、变文、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都有巨大的成就,并影响着后世与世界各国。

第五,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文明先进而富庶强大的中国是当时世界,特别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隋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在长安有各国使臣、商人、 有胡人开的店铺。汉唐都有中西交流的丝绸之路,而汉代中外直接交往还只限于中亚、印度,最远的是班超副使甘英到达波斯湾。隋唐时尤其是唐朝,中国与中近东、印度、日本、南洋群岛的联系大大加强。商人、使臣来往不绝。满载货物的商船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扬帆,大队的骆驼、马匹奔驰在丝绸古道之上 ,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西传,印度、西亚文化也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服饰、习俗、饮食、语言、艺术、科学、历法、数学、医药、各种宗教、物产纷纷传入中

国,勇于并善于接受有益新鲜事物的隋唐皇朝和中国人民,通过吸收外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国先进、文明、繁荣、强大,它在世界特别是亚洲历史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起着巨大的作用,成为当时亚洲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中心地区之一。亚洲各国人民都羡慕中国,“对中国文化的无限向往”,“殷切希望政治上要有像中国那样统一的国家组织,经济上要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气势宏大壮阔的隋唐五代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在世界特别是亚洲发展史上的特殊、辉煌的地位,值得我们自豪,也是应当予以重视、并深入了解的。

二、中国历史视野下的隋唐史

隋唐是中国古代史继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之后出现的两个统一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阶段。

传统的小农经济在这一时期获得长足的发展,庄园领主经济进一步削弱,魏晋南北朝时期及唐中叶以前实行的均田制及其建立于其上的租庸调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人丁税在赋役征收中的比重逐渐减少,以资产和土地作为主要的赋税征收依据的两税法终于在建中元年(780年)推出,这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唐代的商业发达,外贸兴盛,城市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高峰期。

隋唐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更加精密完善。三省制基本定型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效仿。科举取士更臻成熟,士族门阀已成为昨日黄花,庶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开始占据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主导地位,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阶级社会基础扩大了。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礼制和法制更加缜密,礼法并施,一张一弛,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两只巨手。

隋唐两代,尤其是唐王朝是当时中亚乃至世界的强国。它气度恢宏,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声威文教远播四方。其典章、文教、科技不仅对国内周边少数民族影响巨大,而且也深深吸引了中亚、西亚、南亚、日本、高丽等大批留学生和遣唐使,成为华夏文明的强大辐射源。

隋唐两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整合时期。传统儒学在吸纳佛学、道学的合理因子的前提下发生重大变革,理学开始发轫。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将唐代散文创作推向高峰,最终取代骈文而成为文坛主流。唐代诗坛流派纷呈,群星辉映,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发展阶段。李白、杜甫、白居易各以其不同的创作风格、体裁和佳句名篇传誉后世。唐代的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开一代之风气,领一代之风骚。

隋唐两代也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历史教训,官僚集团朋党之争,外戚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统治集团不恤民力肆意聚敛,都是唐王朝结束自己辉煌并走向衰亡的内因,并直接导致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格局。

三、隋唐史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330余年隋唐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隋朝、唐前期、唐后期。

隋朝 公元581至618年。隋朝存在时间很短,但其重要性却不容低估。它结束了长达400年(中间有西晋的短期统一)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意义十分重大;隋朝对秦汉以来的封建政治经济制度作了总结,通过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制度,如科举制度、法律制度、府兵制度等等,这不仅为唐朝所沿用,而且影响了宋元明清时期。隋朝同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相似的地位。

隋朝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为发展强盛起来。由于隋文帝和隋炀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国家迅速强盛起来,于公元589年灭陈,在建了统一的封建国家。隋朝两代君主连续改革,有力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有了惊人的增长和积累,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得到加强,呈现出来繁荣富强的局面。各种制度的建立,有着

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从炀帝大业七年(611年)起,隋初便积存起来,到炀帝时恶性发展的种种弊端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隋炀帝的暴虐统治,则进一步加深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形成了全国性大起义,最后把隋炀帝和隋皇朝一起埋葬。

唐前期 公元618年至755年。以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为界,唐朝分为前后两期。唐前期是唐朝兴盛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时期,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高祖特别是唐太宗 统治的贞观时期,为唐朝的强大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唐朝前期近百年连续不断的政治经济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全面革新和发展了各种封建制度,使唐朝统治走上了封建的正轨。唐前期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的发展,社会财富有较大的增长和积累,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唐太宗确立的较为开明的政治,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吏治的清明,这样的政治局面,加上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昌盛、民族关系的融洽,又使唐朝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以及“开元盛世”都出现在这个时期。唐朝以强大的国势、繁荣的经济和先进的文化科学为依托,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同世界特别是亚洲各国进行了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成为当时世界各国交流的中心。

唐朝统治者巧妙地削弱相权、加强中央王朝王权的政治斗争艺术,健全科举制度、相对公平和带有“任人唯贤”性质的人才选拔方法,开明的文化政策、积极的对外开放方针,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持续不断的改革对后世以及周边各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周边各国学习唐文化形成热潮,大大推动了他们的封建化的进程。唐朝恢宏的气势、开阔的局面、繁荣先进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长期吸引着世界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而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一个值得中华各民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历史时期。

唐后期 公元755至907年。延续8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社会危机的集中反映,它对唐朝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使唐朝自此又盛转衰。唐朝的社会生产由发展变为停滞,唐朝统一中央集权转向了地方分裂割据,唐朝较为缓和的社会矛盾变得激化起来,唐朝在民族关系中也由主动转向了被动。唐后期各种社会问题都凸现出来了,藩镇割据、战乱不断、宦官专权,政治益加黑暗,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统治力量,民族关系紧张、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终于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它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使之土崩瓦解。在农民起义的扫荡下,藩镇重新组合,数量大为减少,推动了统一趋势的发展。唐末农民大起义,朦胧感到社会问题在于不平等、不平均,从而在其领袖的称号、年号中有了“均平”的字样,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巨大进步及其空想主义,天佑四年(907年)朱温控制唐朝廷后,废唐哀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第二章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一、杨坚代周

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初步统一了北方。但是即位的周宣帝昏庸无道,北周末年,统治集团分裂,大权开始落入外戚杨坚的手中。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开国功臣,位至大司空,封隋国公。他后来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他的长女又是宣帝皇后,被封为上柱国,大司马。杨坚是北周重要的军事将领和皇亲,北周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580年,宣帝病死,杨坚被任命为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入主朝政。

杨坚入主朝政后,革除宣帝弊政,法令清简,提倡节俭,很快就收揽了人心。他得到了北周统治集团中汉族官僚的支持和拥护,并且先后镇压了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的反抗,将诸王幽禁京师,最后全部处死。这样,他完成了夺取北周政权的准备工作。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该国号为隋,定都长安,三年后,迁都与新建的大兴城(今山

西西安西南),亦即隋唐时期的长安。改元开皇。

杨坚从辅政到夺取政权,前后不过八九个月,他之所以能够迅速夺得政权,主要原因是北周政权腐败不得人心,他又得到了北周逐渐强大起来的汉族地主官僚的支持,加之孤儿寡母临朝,夺取政权水到渠成。

二、统一全国

隋文帝久有统一的志向,他建立隋朝时,统一的条件业已成熟。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不仅要政治上统一, 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而且也为统一创造了物质基础。南北朝后期,民族矛盾大大缓和,民族融合的速度加快,隋朝的建立,使南北方都是以汉族为主的封建政权,南北长期对峙的民族性质消失;加深分裂割据的士族势力衰落趋势加剧;北方政治清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雄厚,北方地广人众,军事力量强大,南方陈国政治上腐败,经济虽有发展,由于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反抗,削弱了经济实力,陈国地狭人少,军事力量远不如隋朝,北强南弱的局面出现了,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由北方统一已成定局。

隋初,因立国不久,隋文帝政事繁忙,另外还有北方突厥政权不断骚扰和侵犯,使隋朝无法立即统一全国。不过,隋文帝始终不忘为统一作各方面的工作。

首先,他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大大增强了国力,为统一打下了基础。

其次,妥善处理了与突厥的关系。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强对突厥的防御; 另一方面对之进行分化瓦解,采取“离强合弱”、“远交近攻”的策略,并取得成功,突厥各部纷纷与隋朝通好。这样,隋文帝统一的军事行动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隋文帝于587年废除了江陵的后梁政权,为灭陈统一全国扫除障碍。他还广泛征求文臣武将关于统一的策略,疏通邗沟,解决运兵和运粮的问题。

最后,时机成熟,隋文帝于588年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发起平陈战争。军队很快就攻入建康, 活捉陈后主,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隋文帝灭陈统一意义重大。它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4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此以后,统一的观念,统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隋文帝对中华民族统一大业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大贡献。

二、隋朝的国家制度 1、三省六部的确立

隋文帝代周之后,在政治经济诸多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最主要的就是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废除北周六官,综合汉魏官制,在中央设三师、三公、以及内史、门下、尚书、秘书、内侍五省;

御史、都水二台;太常、 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国子、将作两监,分统诸职。尚书省下面设吏、礼、工、兵、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民部)等六部。三师、三公,品位崇尊,却并不主事,五省中的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及六部,处理全国军政大事,这就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长官:内史省之内史令二人,门下省之纳言二人,尚书省之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均执宰相之职。内史省起草诏令,为决策机构,门下省执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机关,“事无不总”,重在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政务,六部长官为尚书。

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让三省同掌中枢政权,三省长官成为集体宰相。三省分掌草诏、审核、执行之权,他们既互相牵制,又互相补充,共同辅佐皇帝。这样,一方面分工明确,另一方面权力被削弱,完整的相权被分割了,避免了权臣独专大权,而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体现,它对唐以后的封建体制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六部之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